首页 理论教育 怒江地区氏族地名考——扎利村的起源

怒江地区氏族地名考——扎利村的起源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怒江地区地名中存在大量氏族地名。扎利,福贡县石月亮乡扎利村民委员会扎利村,“扎利是早年维西县傈僳族的一个氏族族称,后迁居此地,故名。清朝成村”[6]。上述鼠氏族、蜂氏族、鱼氏族、虎氏族地名的存在,说明怒江地区傈僳、怒等民族曾有过图腾崇拜,确实有过氏族社会的痕迹。一般认为,怒江傈僳族氏族名称有18~19个。

怒江地区氏族地名考——扎利村的起源

怒江地区地名中存在大量氏族地名。

害扎,福贡县马吉乡古当村民委员会害扎村,“害扎是对傈僳族鼠氏族的称呼。早年县境内傈僳族盛行自然崇拜,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且以图腾名作为氏族名,此地由傈僳族鼠氏族最先开垦居住而名。清朝成村”[1]

害咱,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民委员会害咱村,地名普查记为“害扎”,傈僳语“害扎,对傈僳族鼠氏族的称呼。因此地最早由鼠氏族开垦居住而名。民国成村”[2]

结咱,福贡县麻甲底村民委员会结咱村,地名普查记为“结扎”,傈僳语“结扎,对傈僳族蜂氏族的称呼。因该地早年由蜂氏族垦居而名”[3]。后村名“结扎”改为“结咱”,避免了汉文含义上的歧义,改得好。

旺扎,福贡县麻甲底村民委员会旺咱村,傈僳语“旺扎,对傈僳族鱼氏族的称呼。因该地早年由傈僳族鱼氏族垦居而名”[4]

旺扎看,福贡县石月亮乡左洛底村民委员会旺扎看村,地名普查记为“旺扎抗”,傈僳语“旺扎,对傈僳族鱼氏族的称呼,‘看’为‘村子’。含义为鱼氏族居住的村子。因此地最先由鱼氏族开垦居住,故名”[5]

扎利,福贡县石月亮乡扎利村民委员会扎利村,“扎利是早年维西县傈僳族的一个氏族族称,后迁居此地,故名。清朝成村”[6]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地名志》载:

害扎卡,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普拉底乡补久娃村民委员会害咱卡村,“(傈僳语)害咱,鼠氏;‘卡’为‘村’,含义为鼠姓氏族村,后‘鼠’用谐音‘褚’取代”[7]。后村名“害咱卡”改为“害扎卡”,避免了汉文含义上的歧义,改得好。

汪咱卡,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茨开村民委员会汪咱卡村,傈僳语“汪咱,鱼氏族,‘卡’为‘村’,意即鱼姓氏族居住地。‘鱼’在长期使用中演变为‘余’”[8]

罗王夺,贡山独龙族乡巴坡村民委员会罗王夺村,地名普查记为“朗王夺”,独龙语“朗王”为氏族名称,“夺”为“洼”,意为“朗王氏族居住的山洼”。

腊块腰,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普洛村民委员会腊块腰村,《福贡县地名志》载,怒语“腊:虎;块:箐;腰:氏族。含义为虎氏族居住的箐谷。早年怒族信奉图腾崇拜,并以图腾动物为氏族名,该地原为虎氏族居住的山箐,故名。清朝年间成村……村落于一山间缓坡上,呈条状聚落,海拔1780米,贫瘠山区。有80户,357人,怒族、傈僳族、汉族杂居,怒族居多”。

上述鼠氏族、蜂氏族、鱼氏族、虎氏族地名的存在,说明怒江地区傈僳、怒等民族曾有过图腾崇拜,确实有过氏族社会的痕迹。

图腾之说起源于美洲。19世纪后期文化人类学兴起,在美洲印第安人的氏族崇拜中发现大量动物祖先的观念。当地民族语言称这种动物祖先为“图腾”(Totem),从而产生了图腾理论。图腾崇拜的对象多为动物,澳大利亚一个土著部落有704种图腾,其中动物图腾达648种,对图腾举行崇拜的仪式,通常是祈祷,念颂词,唱赞歌,跳模仿图腾动物的舞蹈。澳大利亚以鳄鱼为图腾的土著居民,处处模仿鳄鱼的动作。有的地方,图腾动物死了要举行哀悼仪式和葬礼。美洲印地安人高30~40米的图腾柱上,刻画着各种图腾形象。以某种动物在民族或国家的意识形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媒介,被视为自己的祖先而受到集体的崇拜,成为某种精神凝聚力的形象标记,如古埃及的甲虫、鹰、蛇,古罗马母狼古印度的神牛、神猴,中国的龙、凤等。

20世纪初,图腾说传入中国,李玄伯《古史新探》以图腾观念来诠释古史传说;岑家悟《图腾艺术史》从图腾崇拜演绎艺术发展历程。作为人类史前胎记的图腾崇拜,中国亦早有之。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炎帝交战,就曾率领有熊、罴、虎等6种以兽为图腾的部族,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另据文献记载和一系列考古实物数据,古代活动在今山东和苏北一带的东夷人,是史前时代一个古老而强大的部族,东夷文明主要是以鸟、蛇、太阳为图腾。而《宁阳县黄山史前文化遗存的考察》说,山东省宁阳县黄山发现史前蛇族图腾祭祀石碑,属新石器早期遗存。从欧亚、美洲大陆来看,考古学家在石器时代造型艺术中发现的众多动物形象中,熊、蛙、鸮等动物都是作为复活女神的化身而出现的。而中国鄂伦春人以熊为图腾,把熊尊称为“祖父”“祖母”。

怒江地区傈僳族、普米族白族在姓氏、某些氏族组织、原始宗教中都有着对动植物图腾崇拜的遗迹

傈僳族与图腾遗迹有关的氏族名称究竟有多少呢?

一般认为,怒江傈僳族氏族名称有18~19个。据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傈僳族简史》载,傈僳族有18个氏族:虎、熊、猴、蛇、羊、鸡、鸟、鱼、鼠、蜂、荞、竹、菜、麻、柚木、犁、霜、火。另说18个氏族为:刮饶时(荞氏族,今姓乔)、施饶时(草氏族,今姓曹)、俄饶时(菜氏族,今姓蔡)、挖饶时(鱼氏族,今姓余)、害饶时(鼠氏族,今姓楚)、别饶时(蜂氏族,今姓丰)、五饶时(熊氏族,今姓熊)、育饶时(羊氏族,今姓杨)、拉饶时(獐氏族,今姓张)、牢饶时(虎氏族,今姓虎)、耻饶时(麂氏族,今姓金)、蘖饶时(雀氏族,今姓屈)、古饶时(星氏族,今姓古)、饶利时(窃氏族,今姓李)、耍饶时(麦氏族,今姓麦)、怒饶时(豆氏族,今姓窦)、莫饶时(胡氏族,今姓胡)、倪饶时(霜氏族,今姓霜)。

据《民族方化》1981年第3期杨毓才等的《傈僳族的氏族图腾崇拜》载,怒江地区傈僳族有19个氏族名称和图腾,按其内容分为4类:(www.xing528.com)

属于动物名称的有9种:虎(腊扒)、熊(俄扒)、羊(阿赤扒)、鱼(旺扒)、蛇(雷府扒)、蜂(别扒)、鼠(亥扒)、鸟(业扒)、猴(弥扒)。

属于植物名称的有6种:荞(括扒)、竹(马打扒)、柚木(拉古扒)、麻(直扒)、菌(党采扒)、菜。

属于自然现象的有2种:霜(仪扒)、火(弥夺扒)。

属于工具类的有2种:犁(腊克扒)、船。

在我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中,怒族是保留图腾崇拜遗迹较多的民族之一。其中,怒苏人是怒族中保留图腾崇拜遗迹最多的一个支系。在福贡县匹河、洛本桌乡,父子联名制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女始祖“茂英充”。由“茂英充”繁衍的后代遂成为蜂氏族、虎氏族、蛇氏族、麂子氏族、马鹿氏族,这些不同图腾氏族皆以“茂英充”作为自己共同的祖先。怒族怒苏支系中,男人之名多冠以“腊”,如腊哥、腊华、腊加等;女子之名则冠以“亚”,如亚娜、亚莎、亚双等。这种命名法系源自古代怒苏人的氏族图腾。在怒苏语中,“腊”为虎,“亚”为鸡,是古代怒族中两个互相通婚氏族的名称和标志,亦即这两个氏族的图腾物。历史上阿怒、怒苏支系多实行父子联名制。匹河怒苏的蜂氏族的父子联名制已排列到66代。普乐村蜂氏族有64代家谱。近代,随着家庭的分化,家族血缘纽带的松弛,汉文化的普及,那种根据血统继承关系而形成的父子联名制随之改变,现在继续实行联名制的情况已经很少了。

普米族氏族名称中有象征动物图腾标志的来源部分,据怒江州政协文史委原主任李道生《原始之痕》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普米族人都能说出自己所属的氏族名称。经多方了解,在河西乡普米族聚居的20多个自然村中就有28个氏族。”据说,普米族的20多个氏族都是从“阿尼姑假”(虎氏族)、“固利色姑假”(熊氏族)、“戛下假”(马氏族)和“拉玛假”(羊氏族)四大氏族分支演变而来的,他们都是从川西南贡嘎岭一带分支出来的。

白族也有图腾崇拜的遗迹。李道生《原始之痕》载:“碧江四区(今泸水县洛本卓乡、古登乡)白人(应为族)的原始宗教,首先表现为对动植物的图腾崇拜。”经初步了解,四区白人(应为族)有6个氏系,即虎氏、金鸡氏、菜氏、鼠氏、木氏和阿柔家。这些氏族姓氏,除阿柔家外,均来自白人(应为族)先民对动植物的图腾崇拜。而阿柔家又是自虎氏族分出的一个支系。

白族的图腾崇拜,首先表现为以崇拜对象为居住区域的地名和人名。虎氏族即以虎字命名,地名如腊修甲登(腊是白语虎之意),人名如腊记、腊仁、腊翁普等;金鸡氏族以金或鸡命名,地名如金满,人名如科盖普(盖是白语鸡之意)、金冲普、金乍波等。其他氏族亦然。

上述鼠、蜂、鱼氏族地名说明,傈僳族从其姓氏上看就存在着图腾崇拜的遗迹,他们各种姓氏即由图腾演变而来;另一证据是,在20世纪50年代民主改革之前,怒江地区还存在某些氏族组织的名称和氏族制度的遗迹。傈僳语称一群由同一祖先的后代所组成的集团为“初俄”,亦即氏族。各氏族有自己的名称。这在全世界都是十分独特、十分罕见的。人们说,新中国成立前的云南“是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怒江正是这“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窗口。

【注释】

[1]《福贡县地名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

[2]《福贡县地名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3]《福贡县地名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4]《福贡县地名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5]《福贡县地名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65页。

[6]《福贡县地名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7]李文军主编:《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地名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8]李文军主编:《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地名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