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蜒人:海中禁岸氏族的起源与传承

蜒人:海中禁岸氏族的起源与传承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蜒人乃流放海中不能上岸的氏族,又称旦人、亶人、檀人、但人等。蜒人是以鲳鱼为图腾的氏族,鲳鱼即白蟮,洞庭湖范围极多。蜒人个子矮小,与居河南、山东等地的北方人迥异。此当为盘古氏北迁的支系蜒人的发祥地,属梅山所辖之域。在梅山境内,蜒人分布极广。在梅山腹地安化,蜒人地名遗踪处处可见。居滇、桂等处的蜒人距中原极远,从而保存着许多古老习俗。蜒人还有部分西迁,进入四川等地。

蜒人:海中禁岸氏族的起源与传承

《说文新附》言:“蜒,南方夷也。”蜒人乃流放海中不能上岸的氏族,又称旦人、亶人、檀人、但人等。又言:“瞫为深目,正是南方各族面貌的特征。”古之句亶即古蜒人,夏商时今河南清乡县西南的古澶水,即古九河之一的马骇河,有一支蜒人居住。亶人与商王河亶甲有密切联系,曾迁近商都的相(安阳),属商畿之地。相人,属东夷种落。后来商人穷兵黩武,亶人受到威胁。其中有一支迁居今山东临沂县东北。山东衮州东北有檀城。古灌檀为周朝之侯国。居山东的亶人有渡海迁入亶州,即今日本九州岛者。至今日本有但(与亶谐音)、但井、但木等地名。但大多数与相人结成双胞族,南迁汉水流域的檀溪(今襄阳西南),再南迁江陵,被楚子熊渠所侵并。楚子封其长子为句亶王。另有一支遁入清江,与廪君蛮杂居,成为廪君蛮五姓之一的瞟姓。春秋时,清江为楚国所并,向西、南方向迁移。其中向西迁的分布于三峡、川东及乌江下游;向南迁的分布于湘境的澧水流域,成为梅山北部的一支古氏族。

蜒人是以鲳鱼为图腾的氏族,鲳鱼即白蟮,洞庭湖范围极多。“湖灌之山……湖灌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其中多䱇。”(注)亶人以白蟮为图腾,可能与伏羲氏所作太极图有关。太极图以黑、白两鱼为两极,白鱼为阳,阳在南;黑鱼为阴,阴在北。据此,亶人始居之地在南方。南方的滇西乃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盘古氏的发祥地,亶人应属盘古氏的支族。前面所述夏商时居河南清乡县西南古澶水的亶人,当属后来辗转从南方迁去的。

蜒人个子矮小,与居河南、山东等地的北方人迥异。

据《水经注·潭水》,潭水出自武陵郡坛城县玉山,东流郁林郡潭中县。此当为盘古氏北迁的支系蜒人的发祥地,属梅山所辖之域。

蜒人是仿照盘古氏崇拜葫芦图腾而制造陶器的先民,他们称葫芦形陶器为罈子(亶与罈谐音)。蜒人以其氏族名命名罈子,这也反过来证明了蜒人乃盘古氏的支系。

在梅山境内,蜒人分布极广。除武陵郡的潭水外,还有澧县北古之澹水,即沮水,因瞟人居此而得名。瞫氏后来改作覃氏,至今仍分布在澧水中、上游,为土家族的先民。今宁乡县城古称玉潭,与安化接壤。这一带乃古蜒人分布之地。

在梅山腹地安化,蜒人地名遗踪处处可见。按蜒与大音近,安化以大命名之地很多:资水沿岸有大埠溪、大溶塘,原连里乡有大塘、大仓、大安溪等村落。马路镇苍场乡江溪村,曾出土錞于一件,属巴人的军乐器。《南齐书·祥瑞》:“涪陵郡疍民田健所住岩间……有一器名錞于,疍人以为神物,奉祠之。”江溪村錞于的出土,证明该地曾居住过蜒人(疍人)。在今桃江县的马迹塘镇,有武潭,也是潭人地名遗址。(www.xing528.com)

蜒人多以捕鱼为业,为寻找生存资源,从洞庭湖一带向四面八方迁徙。东迁的蜒人顺长江而下,最远者迁至闽境。福建人称蛋(与蜒谐音)户为科迹或裸迹。北迁的蜒人居云梦泽,即今汉水下游的江汉平原。古时那一带乃河渠湖泊交错的水泽,适宜人类生存。随后又溯汉水而上,到汉水中游的檀溪。《三国演义》描写的刘备马跳檀溪的故事即发生在此地。商中叶,商王征服了澶水流域的亶人,自称河亶甲以志其功。春秋时,楚子熊渠派长子攻打荆山东北的句亶一带,取其地,封其子为句亶王。而句亶乃古蜒人所居之地。蜒人又被迫北迁到河南清丰县南的澶水。澶水又称澶渊。唐代在澶渊之北置澶州,后改为澶水县。当亶人受到商王打击后,又从河南东迁到山东临沂县东北,那里有亶丘,衮州东北有檀城,皆古亶人地名遗址。

日本的九州古称亶州,很可能是山东亶人东渡于此而得名,也可能是从福建到台湾再经琉球群岛北上去的。

20世纪90年代,日本人寻根寻到我国大西南去了,是否与上文有矛盾呢?其实没有错。理由是:蜒人以白蟮为图腾,白鳝是太极图中的阳极,阳极在南,阳极蕴含着太阳之意,日本人以太阳为国旗,这是其一。《禹贡》九州中荆及衡阳惟荆州。荆州在南方,距中原最远,排在第九。日本九州的先民很可能是从荆州徙去的,这是其二。日本人矮小,眼睛深陷,具有我国南方先民特征,这是其三。最重要的一点是:湘境的古蜒人溯湘江、资江而上,继而南迁进入两广、滇、桂等地。他们居水上,以捕鱼为生。其中有一大部分在汉初就融入骆越之中。居滇、桂等处的蜒人距中原极远,从而保存着许多古老习俗。这些习俗与日本的某些传统习俗相同或相近,难怪日本人寻根寻到滇西,寻到中华民族的最早祖先盘古氏那里去了。

蜒人还有部分西迁,进入四川等地。《华阳国志·巴志》载:涪陵郡南接武陵,多獽、蜒之民。黔州(酉阳)西南有蜒州。贵州的乌江,南北朝时叫延江,亦古蜒人所居之地。四川的蜒人还有北迁至延安、延川诸地者。

注:《山海经·北山经》第6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