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雨巷》教学反思:朦胧与忧伤美不可忽视

《雨巷》教学反思:朦胧与忧伤美不可忽视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雨巷》这首诗便反映了这种郁结在诗人心头的彷徨苦闷的情绪。雨巷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所以,以丁香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此时,我话锋一转,对学生说,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展示导图结束后,我抛出三个问题:“《雨巷》象征了什么?”

《雨巷》教学反思:朦胧与忧伤美不可忽视

一、介绍写作背景

说课文这一环节,课堂开始时,我先给学生3分钟时间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张强主动站起来开始说:

戴望舒是浙江杭州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复旦大学法文班。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夏,时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诗人隐居江苏松江,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雨巷》这首诗便反映了这种郁结在诗人心头的彷徨苦闷的情绪。作者在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创作,并成为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王强继续说道:《雨巷》里,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主人公是个游子形象,也带有悲剧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心灵是美丽的,外表是妩媚的。不过,这样的姑娘实在太难找到。因此,在理想主义的期望面前,他总是困惑。

二、指导阅读

为了让学生完全理解这首现代诗歌,我先组织学生把重点字进行了标注,并注拼音,然后让学生听录音朗读一遍,感受这首诗的整体情绪。最后,我又分别让学生集体朗读、分组有感情地朗读。读完后谈谈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实际上,单从象征意蕴来看,这首诗中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叹息与惆怅,都可望而不可即——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

可是,学生朗读第一遍时没有什么感情。原因是学生没有完全理解诗的特点,当然更谈不上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我看出学生没有读懂,未进入这种朦胧的意境之中,于是,我再次组织学生听录音朗读,过后又伴录音细细地品读。

三、探究课文

师:同桌先交流,然后谈谈你们对《雨巷》的感想。

生: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迷蒙。

师: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雨巷》如此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造就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可以与同桌互相讨论。然后各组只能说一个意象。

生: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组学生总结回答:油纸伞

这是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描写,给读者留以想象空间。这样的好处一方面是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蒙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境。

第二组总结回答:雨巷。

作者幼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一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雨巷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第三组总结回答:丁香。(www.xing528.com)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作者要选用丁香这个意象呢?我们组经过反复的查找资料,进行归类,总结得出: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全词是:“手卷珠帘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春色暮,接天流。”

还有李商隐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为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组总结回答:篱墙、“我”、姑娘。

篱墙是颓圮的,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感觉。“我”则孤身一人,心事重重,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独行者,也是一个追求者。那么“我”苦苦追求的是什么呢?是“丁香一样的姑娘”。

除以上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缈的超然意境。

四、课后反思

在讲《雨巷》时,我严格按照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原则,并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的图片作为背景,并配以《神秘园》音乐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还未读《雨巷》,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话锋一转,对学生说,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接着让学生自由品读,用心体验雨巷这奇特美妙的意境。目的是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唤起了最初的审美体验。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将江南各种小巷的照片放给学生观看,然后又让学生想象戴望舒描绘的“雨巷”是什么样子。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应该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学生展示导图结束后,我抛出三个问题:“《雨巷》象征了什么?”“为什么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诗中的“雨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断篱残墙被迷蒙的凄风苦雨笼罩着。从这意境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氛和“风雨如磐”的社会画面。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被当时的环境憋得透不过气来的精神状态。他们带着心灵上的创痛在思索着,追求着那梦幻般出现、幽灵一样消逝的清丽不俗的丁香姑娘。

可是,在讲《雨巷》时我就一直在追求一种诗化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首朦胧诗讲到极致,最终还是掉入了另一个误区:

语言过于唯美化,使学生无法很好地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是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另外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地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在教学中,我会力图避免上述这些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态课堂。我认为:生态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师生双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没有互动,没有交流,教学就不存在或不能产生师生互动碰撞的火花。这种“火花”是借助特定的课堂情境实现的,可是我的这节课并没有达到我预想中的这种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