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创新、研究与阅读方法

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创新、研究与阅读方法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有3个方面的前提:一是研究基础,二是写作基础,三是检索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法定的学业标准。美、英、法、日等国家为此专门设立了研究型大学。心理素质与研究成效。这些数字说明,科研合作业已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一种趋势。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要克服文人相轻的陋习,学会博采众长而又保持学术风格。

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创新、研究与阅读方法

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有3个方面的前提:一是研究基础,二是写作基础,三是检索能力,三者缺一不可。没有对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等于“无米之炊”;没有较强的写作能力,也就像“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没有检索能力,就无所谓知识的继承与创新。就三者的关系讲,研究是基础和前提,表达是手段和工具,检索是方法和保障。

1.创新能力的培养

撰写学位论文是一个知识生产和创新的过程。因此特别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是21世纪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我国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说,高级专门人才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和素质高这四个基本特点。

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法定的学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美、英、法、日等国家为此专门设立了研究型大学。例如,哈佛大学在政治、经济、科技领域培养造就了大批杰出人物;剑桥大学也为世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创新型人才,包括牛顿麦克斯韦、卢瑟福、达尔文等。

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智商、情商等多个方面,从创新思维的角度分析,应当从思维的广度、深度、力度、速度、密度、高度、精度、适度、时间和空间等多个方面着手。①广度训练:指对思维原料占有的广度,有了这个广度,思路才会开阔,解决问题的点子才会多。②深度训练:指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内涵式”了解,可以用“入木三分”来形容。③速度训练:指对事物的思考节奏要快,一下子就能抓到需要的信息。④力度训练:指思维的质量和冲击力,也就是对知识所采取的“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进攻性”。⑤密度训练:指大脑在思维时能够同时对紧凑、密集的信息进行思考。⑥高度训练:指人在思考问题时的立足点。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高屋建瓴才能势如破竹。⑦精度训练:思维的准确性是成功的前提。⑧时间度训练:时间度是时代的标尺和脉搏,经过时间度的训练,人才会有清醒的时间意识,努力去把握生命与时间有关的因素。⑨空间度训练:空间度是思维角度的表现,人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就肯定不会一样。⑩适度训练:适度是一种分寸,不求完美无缺、白璧无瑕。

总的来说,大脑接受和处理的信息越多,得到训练的数量和质量也就越好,神经细胞的树突和轴突增长得就越快,分支也就越密;而创新能力的大小,与大脑神经细胞的树突、轴突数量与质量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从大脑的生理原理上讲,创新能力训练的目的就是让大脑的神经细胞长出新的突触,从而将“思路”尽量地拓宽和延长,使神经的传导尽量地又快又准。这样,潜能的激发和思维力的提高,自然会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2.研究能力的培养

研究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多种因素,如个人精力、个人智慧、研究条件、研究方法和学风等。归纳起来主要有心理素质、知识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工夫和研究环境。培养研究能力就需要在这些方面不断努力,不断铺垫和充实。(www.xing528.com)

(1)心理素质与研究成效。研究工作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特殊的心理素质。据研究,这些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持久的注意力和韧性,敏锐的直觉和洞察力,坚强的勇气和自信心以及友好的开放与合作精神。

爱因斯坦在回忆录中生动地描述了好奇心对树立科学家人生价值观的作用:“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在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的时候,就经历过一种惊奇。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这种经验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的是我们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敬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爱因斯坦曾对传记作家塞利希说过:“我没有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他对一位物理学家说:“空间时间是什么,别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清楚了,我智力发育迟,长大了还没有搞清楚,于是一直揣摩这个问题,结果就比别人钻研得深一些。”

根据美国科学史专家朱克曼(Harriet Zuckerman)的统计,在1901—1972年诺贝尔奖获奖的286位科学家中,有64.7%的人是与别人合作进行研究的。在诺贝尔奖设立的第1个25年,合作的比例是41%;在第2个25年,合作的比例上升为65%;在第3个25年,合作的比例上升为79%。这些数字说明,科研合作业已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一种趋势。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要克服文人相轻的陋习,学会博采众长而又保持学术风格。

(2)知识基础与研究工夫。研究工作需要全面掌握坚实宽广的知识基础,然后才能有对现有理论和实践的超越。普通人经常坐在苹果树下看见苹果掉在头上,也没有发现万有引力;牛顿却可以从中发现,这就是知识基础的作用。胡适先生说过,研究如造金字塔,基础要厚,同时要冒尖。研究如学术攀登,既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时又要风光长宜放眼望。任何研究都不可能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研究”的字面上讲,研究工作需要下大功夫,才能达到金石为开、探幽入微的地步。清末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做学问的3种意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认为,古今成大业、大学问者,都必然经历过这3种意境。

(3)研究方法与研究环境。著名数学家和哲学家笛卡尔(René Descartes)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有效研究的重要手段,此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例如,胡克(Robert Hooke)与牛顿几乎同时对万有引力问题进行过研究,但是,牛顿能够用一个数学公式就轻易地说明了问题,而胡克却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明过程。同时,良好的研究环境,如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产权、先进的研究设备、合理的工作报酬、开放和竞争的学术氛围等都直接关系到研究工作的成效。

3.阅读能力的培养

读书学习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是积累知识的基本手段。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选好书,其次要确定好阅读顺序,最后要掌握阅读方法。要选好书,就需要根据学习和研究的目的选书,根据作者和出版机构选书;然后就需要知道哪些书要先看,哪些书须后读。如果对教科书还一知半解,就找名著拿原版,必然会如入迷宫,不知所从。在阅读时要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有的书或章节可以快速阅读,有的需要重点阅读,有的则需要细细研读。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做眉批、标签、卡片或读书笔记。山东大学教授牟世金提出的“三字读书法”很值得学习:以书为“友”,但不可尽信;以书为“敌”,批判怀疑,向其进攻;对于内容优秀或久攻不下的则要认真学习,以书为“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