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衔接工作的主要策略-智美望实

中小学衔接工作的主要策略-智美望实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便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掌握好衔接过渡的主动权,搞好过渡。首先,利用寒暑假期间,印发材料或组织成立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知识,其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如《少年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等。如作业的规范化问题,应在入学后的一至二个月内达到要求。

中小学衔接工作的主要策略-智美望实

(一)对于小学教师而言,要加强对中学各个方面的了解,以便平时教学中胸中有数,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小学生介绍中学各方面情况,自觉和中学接轨。

(二)对于中学教师而言,要加强对小学基本状况的了解。

1.了解小学的教学内容、要求、教法、学法及班级管理办法等,以便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和小学接轨。

2.特别要加强对小学毕业年级学生的了解。了解学生在小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等各方面情况。当然,更要了解学生从儿童期到少年期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初一教师,既要努力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知识,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提高自身素质;又要深入小学实际,切实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以便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掌握好衔接过渡的主动权,搞好过渡。

3.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管理及评价体系。该体系要跟踪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每个阶段的足迹和进步。它必须按照素质教育要求,根据学生每一阶段的成绩,向参与者提供有关学生进步的有规律的信息。

4.树立大教育观思想,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新体系。首先,利用寒暑假期间,印发材料或组织成立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知识,其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如《少年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等。其次,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综合教育体系,按时开会研究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表现,研究帮助后进生措施。另外,要针对学生从众性、模仿性较强的心理特点,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做好学习习惯上的衔接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有了不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做作业认真,字迹工整,坐姿端正,回答老师提问大胆踊跃。这些好习惯在进入初一后,就要求学生继续保持,甚至要有更高的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问题,应在入学后的一至二个月内达到要求。还应要求学生从初一开始就要养成制定学习计划,科学安排时间,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探究的好习惯。

6.做好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小学和初中应有所区别,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差异,小学生通常是老师课一讲完就可以动手做作业,即使有些课外作业遇到难题,大部分家长可以帮助解决。因此,学生往往产生一个错觉,认为学习就是背书,做习题,从而养成重记忆轻理解,重做题轻看书的不良习惯。这对学好初中课程是很不利的。作为初中一年级的老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应当告诉学生,必须改变小学的学习方法,而要养成课前(内)自觉预习(教师应给出提纲,指明预习的范围和任务要求),作业独立思考,学会小结归纳等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些习惯和方法一定要在初一新生入学时就开始抓。

7.做好班级管理衔接(www.xing528.com)

首先,要选用素质较高教师做班主任。其次,由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独立意识较差,有决心、无恒心。因此,初一上学期班主任要指导学生认真学生《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养成教育,切实抓好迈好中学第一步的教育。

8.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

(1)必须形成一条“统一战线”,团结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三方力量,统一认识,充分关注中小衔接阶段的心理辅导,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了解和尊重孩子的人格,发现个体差异,尽力帮助每一个孩子实现顺利过渡;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在不自觉中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

(2)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开展心理辅导和交流,让孩子畅所欲言;利用班队会、晨会、心理辅导课等阵地,将心理辅导工作和日常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举办心理讲座,介绍有关的心理知识;可以开展互动式疏导,师生双方共同漫谈心理症结。

(3)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孩子获得更切实的感悟。建立“咨询信箱”,开通“热线广播”,让同学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写出来投进信箱,心理辅导员以专门回信的方式和同学交流谈心,解决他们的心理忧虑等;举办一些舞蹈、歌咏、书法、绘画、体育竞技等,以增强孩子的体质、消除疲劳、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使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其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地发展。

(4)创造成功的心理体验,及时巩固疏导成果。教师要珍惜和接纳孩子的每一次努力、每一点成功,引导学生去领略无处不在的成功喜悦,让每个孩子按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接近成功。此外,还要及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成效,每次活动要有表扬、有典型、有总结、有启发,让孩子在过程中不断受到良性的暗示,逐渐形成正确认识。只有这样,活动才能确实起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9.要积极指导家长配合学校做好衔接工作

要指导家长特别注意孩子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情绪变化。着重注意孩子有没有失落、紧张、焦躁等不良情绪;二是注意孩子对学校教师、管理等方面以及人与事等方面述说和评价,家长要注意耐心地倾听,有意识地分析判断孩子的思想和情绪变化,家长要分析孩子哪些是积极的、健康的,哪些是消极的、悲观的,甚至不良的苗头,从而因势利导,引导孩子由小学学段顺利过渡到初中学段,使孩子较快地适应初中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校与教师的管理方法、中学的规章制度等,从而使孩子顺利跨过小学到初中鸿沟;三是注意孩子行为习惯的变化。如上网吧,组织小群体活动等。家长对这些变化要注意细心观察、及时指导,不能不管不问,更不能冷淡、歧视,甚至不加分析地予以纠正、斥责甚至动用暴力解决孩子认识问题、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

总之,我们反对那种学生一入学,没有具体要求便进课堂上课的做法;反对那种只怨天尤人,抱怨生源差,而无实际改革措施的现象;反对只重视和研究对教学方面工作的衔接,淡化从德育层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倾向,德育层面问题的解决恰恰是能否有效地进行中小衔接的关键,是能否夯实基础,提高基本能力的关键,因而也是能否大面积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