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辽金元时期织艺精良——中国民俗传统

宋辽金元时期织艺精良——中国民俗传统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开国君王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华夏大地恢复了统一。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并立。这一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交融密切,这种文化的交融也体现在了服饰上。但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信仰以及自然环境的不同,宋、辽、金的服饰也各具特色。宋代男子也戴头巾,头巾款式不一。男子会蓄长发,长至肩膀,女子则盘发为髻。元代贵族妇女习惯戴皮帽,穿貂皮袍。

宋辽金元时期织艺精良——中国民俗传统

宋代开国君王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华夏大地恢复了统一。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并立。这一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交融密切,这种文化的交融也体现在了服饰上。但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信仰以及自然环境的不同,宋、辽、金的服饰也各具特色。

(一)宋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更加繁盛,从张择端的奇作《清明上河图》中可见一斑。宋代纺织工具、纺织工艺、刺绣、印染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服饰制作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宋代文人喜好书画,也影响了服装上的装饰纹路,宋人喜欢将画作绣于服装之上,缂丝、织锦工艺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工艺条件,绣上的画作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使宋代服装的美观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尽管宋代在服饰工艺上进步了很多,可以为更精美的服饰提供技术支持,但是宋代的服饰,却远不如唐代的华美丰富,色彩、配饰上都较为保守、含蓄,这与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盛行的程朱理学有关,理学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纲常礼教,三纲五常,尤对妇女有了更多的限制,唐代裸露的服装形式已然不符合当时礼教,女子服装与唐代区别较大。程朱理学的思想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人们的思想观念仍体现出这种文化印记。

幞头,是男子首服的一种,幞头最初是巾帕的形式,后来变为了帽子,且官员的公服搭配穿着,除了祭祀以及隆重的朝会,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会戴幞头。幞头背后凸出两脚,内用铁丝或琴弦作为骨架,外覆上纱罗,可弯折制成不同的形状,所以因其曲直各异,而有“直脚”和“曲脚”之分。而与公服相配的是“直脚”的幞头,关于这个的来由,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赵匡胤刚登基不久,有次在上朝时,下面的官员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仪态不端,赵匡胤内心不悦,便将幞头改为了平直突出的两脚,这样官员再想交头接耳就变得非常不便了。官员们便只能端正仪态。

由于幞头变成帽子后,为文武百官使用,所以平民就很少使用了。宋代男子也戴头巾,头巾款式不一。就款式而论,有圆顶、方顶、琴顶等各种形态。依质料而论,有纱巾、绸巾等;依人名命名而论,有东坡巾、程子巾、山谷巾等。其中,“东坡巾”原为宋代文豪苏东坡所戴,它有四墙,四墙外还有一层墙,比内墙稍窄些,前后左右的角相向,佩戴时则有角突出,位于两眉之间。

宋代官吏佩“带”,用带的质地来区分职位高低、身份尊卑。如皇帝、皇太子佩的是玉带,大臣佩金带,还有银、犀、铜、铁之类,各有等差。但并不绝对,有时皇帝还会将玉带赏赐给大臣。宋代穿紫色和绯色公服的大臣,须在腰间佩戴一个金、银制成的鱼,叫作“穿紫佩鱼”,这对官员来说是一种荣耀。因为,只有中级和高级的官吏才可以穿紫色、绯色的公服,以及佩鱼。

由于宋代妇女开始缠足,缠足后因脚尖纤小,穿靴不便,所以多穿鞋。女鞋多以锦缎制成,上绣各类图案,按照材料、制法及装饰,分别叫“绣鞋”、“锦鞋”、“缎鞋”、“风鞋”等,俗称“金莲”。

(二)辽

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契丹族习俗,男子将顶发剃光,或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或在耳边披散着鬓发,或将左右头发修剪整理成特殊的形状,然后下垂至肩。辽代皇帝和高位大臣都戴冠帽或裹巾,但中下级官员和平民百姓一律不许戴用,他们只能光头露顶,即使在冬天也是如此。妇女发式有高髻、螺髻、双髻等髻式,也有披发者,额间则以巾带扎裹,或结一块帕巾。另有一种圆顶小帽,形如覆杯,戴时也用巾带系扎,并垂结于脑后。契丹常服以长袍为主,男女皆可穿着,上下同制。长袍大多是左衽,圆领、窄袖,颜色偏灰暗。贵族阶层的长袍更加精致,上绣有花纹、水鸟、龙等图案。(www.xing528.com)

(三)金

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服饰基本上保留着女真族的传统。男子会蓄长发,长至肩膀,女子则盘发为髻。男子一般头裹皂罗巾,盘领衣,系吐骼带,穿乌皮靴。质料多采用皮毛,织物所用较少,皮毛可以更好抵挡寒冷的侵袭。年轻妇女一般穿黑色或紫色的团衫,直领、左衽,下穿檐裙,裙上绣有花纹,并施以数道褶涧,腰间则用红黄巾带系扎,垂于足下。

值得一提的是,金代服饰中有一重要特征就是多用环境色,即穿着与周围环境相同颜色的服装。这与他们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女真是游牧民族,穿着与环境色一致的服装,可以在狩猎时起到较好的保护和隐蔽作用。因此,冬天白雪皑皑,他们大多穿白色,春天则会在衣服上绣上“杂花卉”及熊鹿山林动物纹样。

(四)元

元代是蒙古族统治中原的时代,蒙古人前期服饰体现着本民族的特色,他们披发、椎髻,冬天戴帽,夏天戴夏笠。所穿、所着之皮袄、皮帽、皮靴皆用貂鼠、羊皮制成,样式为右衽而方领。除皮毛外大多用毡皮革制成裘皮衣装。蒙古人通常将他们的头发剃成“婆焦式”,这是蒙古族的传统头饰,不论尊卑,都可以梳,即将头顶四周剃去,中间留发,其中一撮垂之,其余两侧头发或合并为一辫放于后背,或分成两髻垂落于两肩。蒙古族男子也多戴耳环。其后期服饰既沿袭汉制,又有本民族特色。此外,棉织工艺在元代得到普遍的发展,代替了传统的麻织品,因其实用、价廉而受到民众的欢迎,对服装产生了重大影响。且在染织工艺中加入织金,也是元代的一大特色。

元灭南宋之后,全国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这样的等级之分,在服饰上有所反映。蒙古族一般衣着华丽,色目人次之,汉人、南人最次。后来,元朝制定了服色制度,对服色禁限很严,“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如有违反,当官的要解职,平民则要受闷棍惩罚。

元代百官公服沿用宋制,采用紫、绯、绿三种服色。但款式有创新,最大特点是官服上绣有不同花卉图案:一品至五品同为紫衣,每一品级上绣有不同类型的花。六品、七品同为绯色,皆饰小杂花;八品、九品同为绿色,素而无纹,以花卉图案品种不同、大小不同,表示品级不同。

萨都剌《王孙曲》中描写了元代贵族女子的服饰,“衣裳光彩照暮春,红靴着地轻无尘”。元代贵族妇女习惯戴皮帽,穿貂皮袍。这种袍比较宽大,多左衽,袖口较窄。贵族、宫女大多穿红靴。汉族妇女多梳发髻,很少戴冠。蒙古族女性喜欢戴“顾姑冠”,顾姑冠是用铁丝编结而成的,以竹篾、桦皮为骨架,外形轮廓似一个细而高的大花瓶,最高的有五尺多。外面用织物覆盖为表,再将金珠等装饰在帽子上,顶上插有羽毛,这种高冠只在当时的贵族女子中流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