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电影新力量导演:作者性的视角

中国电影新力量导演:作者性的视角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视角上惯于别出心裁,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效果,也许是陆川作者性的一个重要表现。《王的盛宴》与《九层妖塔》中的画外音设置,笔者认为可以视为作者性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视角设置作为导演主观性、作者性的一种体现,无疑透露了“后陆川”电影叙事和陆川自己创作心理的一些深层秘密。无疑,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始终是有矛盾的,体制性与作者性也始终会处于紧张龃龉的关系之中。

中国电影新力量导演:作者性的视角

在视角上惯于别出心裁,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效果,也许是陆川作者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关于视角(point of view)或视点(viewpoint),一般认为,在小说中,视点就是叙述者的立场和观点。法国叙述学家茨维坦·托多罗夫说:“我们所要研究的从来不是原始的事实或事件,而是以某种方式被描写出来的事实或事件。从两个不同的观点观察同一个事实就会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事实。”究其底,现实、生活或历史艺术中都不是自我呈现的,而是通过某种媒介(语言、影像等)被叙述和被表现的。叙述视角无疑具有表意的作用,也就是说,视角背后是有意识形态蕴含和哲学观念、思维模式的,导演选择哪一种叙述视角并非出于偶然,选择什么视角直接关系到电影的主题思想表达和风格呈现。对编剧和导演而言,视角的选取和设定是无法逃避的第一步工作,直接关系到影片的结构。

陆川的每部电影,视角的选取都是他别出心裁的作者性的重要体现。例如《寻枪》《南京!南京!》《王的盛宴》三部电影,影片开头的第一个镜头都是俯拍镜头,拍摄对象都是躺着的,即将发出主观视点的主人公——马山、角川、刘邦

《寻枪》中马山的主观视角,加之摇晃鲜活的跟拍镜头、时断时续的背景声,很好地展现了其丢枪之后的焦虑。《可可西里》采用了记者的旁观视点,强化了那种进入蛮荒之地而感受到的凛冽、暴虐和冷峻的陌生化观感。最为奇绝大胆的是《南京!南京!》中采用了引发诸多争议的日本兵角川的视点。

应该说,前面三部电影的视角设置都是恰当、到位的,能够很好地完成陆川的创作意图。而《王的盛宴》中的视点则是老年刘邦梦幻般的回忆,电影通过这个视点揭秘一代帝王弥留之际的复杂心理。这个极其主观的视点可能是受到科波拉电影《没有青春的青春》的影响,而这种视点的选择则与陆川力图重构一场生存者的游戏,表达对超越历史的人性主题的思考有关。

也许,这一自剖式自述视角的选取是陆川对其某种历史考据癖好的满足。陆川无疑是书卷气极重的导演(这一点与陈凯歌导演有点相似),家学渊源深,学识丰富,对历史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所以这个视点的发出者实际上是他自己。(www.xing528.com)

《王的盛宴》与《九层妖塔》中的画外音设置,笔者认为可以视为作者性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同时,这个画外音更是承担了非常重要的叙事功能,在自知视角即第一人称视点的使用中,“我”通过画外音的方式介入电影并开始叙述,“我”有时候既是事件的叙述者,又是活跃在影片中,甚至成为主导情节发展的关键性人物。《王的盛宴》中,时时响起的刘邦那絮絮叨叨的画外音和解说常常打断观众的思考,过度密集的视听信息让观众应接不暇。《九层妖塔》中如果少了画外音,故事几乎连贯不起来,读者会如坠云里雾里(所幸《王的盛宴》所展现的历史情节观众都很熟悉)。

视角设置作为导演主观性、作者性的一种体现,无疑透露了“后陆川”电影叙事和陆川自己创作心理的一些深层秘密。

无疑,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始终是有矛盾的,体制性与作者性也始终会处于紧张龃龉的关系之中。然而,在其位当谋其政。既然《九层妖塔》有摆脱不了的商业视效大片的定位,有一个超级大IP的受众诉求,还是应该更加尊重类型原则,克制自己的作者性。至少,作者性应该服从于体制性、类型性,至少要把故事讲好,让人信服。

也就是说,只要在类型之位,必谋类型之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