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设计及心理学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设计及心理学分析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通过设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例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的引入阶段,教师通过出示一系列轴对称图形,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模型,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初步的了解。例如,在“平均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量一量、试一试、说一说、辨一辨”等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平行线”概念模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设计及心理学分析

学生学习几何知识时,往往是从感知具体事物出发,先获得清晰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形成正确的概念。

课堂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有效地整合与突破,创设有序、渐进、多样的认知活动,使得空间与几何图形的特征、结构、图形转换、位置方位等内容更好地融合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动手操作活动中。几何与图形教学的一般过程为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探究比较—→抽象概括,构建几何模型—→归纳总结,深化理解—→拓展延伸。

(一)引入设计

小学儿童的几何学习进程是从直观到抽象,在教学设计时,课堂教学引入设计,教师应尽量采用直观手段,结合几何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来设计教学课题引入。

1.通过设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

从实际引入数学问题,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热情,不同问题的解决思路不同,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激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如在教学“圆”这节课中,可以用类似“哪些物体是圆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而不能是方的?”,通过这个问题来引入教学,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考察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而且为在讲新课时让学生探索圆的“等半径”性质作了很好的铺垫。

2.通过演示实物或模型引入课题。

实物或模型演示可以把抽象的几何图形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师的演示过程中,通过仔细观察,形成几何图形的最初表象。例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的引入阶段,教师通过出示一系列轴对称图形,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模型,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3.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联系学生生活实践引入新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体会几何就在生活中。教师可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践的情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各种几何体的不同,体验源于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教师尽可能把生活中的三维空间引入课堂,如常见的楼房、积木、各种包装盒、皮球等,这些都是典型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等直观形象,基于这样的生活经验,学生开始一节课学习。例如,在教学“直线”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为学生展示孙悟空金箍棒可以无限延伸,让学生感受直线可以“无限延伸”的特征;又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收集小动物、生活物品、数字卡片、几何图形等许多漂亮的图片,让小学生观察、比较这些图形,体验“什么是对称,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等,感受对称图形与生活的联系。(www.xing528.com)

4.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引入课题。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在导入新课题的过程中,设计一些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和进行动手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让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面积”教学时,利用学生拍手活动引入,接着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的表面,引导他们初步感知“面”的特征,使“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最初的表象形成于学生的耳、目、口、手和脑并用之中。

利用学生自己“做”、动手操作引入课题,往往比老师通过语言讲述效果好得多,学生在做中体会,在动手在感悟,体验会深刻得多。如在导入“轴对称图形”时,将事先复印好的图案发给每个学生,先让学生欣赏这些美丽的图案,然后让学生沿虚线折叠图形,学生在折叠图形过程中就会感悟到轴对称图形“折叠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这个本质特征。

(二)新课展开设计

教师在新课展开过程中主要是帮助学生构建有关几何图形的概念模型、关系模型,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掌握作图、测量的基本方法。讲授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模型或图形观察、实验验证、画图操作、交流展示、分类归纳等方式展开教学,学生在教师讲解、演示,自主观察、操作、交流、分析、抽象、想象等活动中,运用归纳、演绎方法,感知和理解几何与图形。

在讲授新课环节,教师应注意:一是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几何教学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较多,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几何学习的探索活动。例如,在“平均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量一量、试一试、说一说、辨一辨”等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平行线”概念模型。二是要及时进行抽象。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理解更加深刻,往往会突出几何图形的现实背景,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以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为基础,直观地、整体地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但教师在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时,在直观材料上不要停留太久,要及时将学习内容抽象成几何模型,否则小学生难以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三是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空间想象力需要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想象等,在进行各种教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几何问题加以质疑与思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如,在讨论圆柱分成两部分后截面的形状问题时,不要立刻就采用操作、验证的方法,先引导学生想一想,猜一猜,再动手试一试,再猜一猜,试一试,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体验,去修正、完善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有效地建立“空间观念”。

(三)复习巩固设计

课题引入、讲授新课阶段是几何模型的分析、建立阶段,学生所学到的几何图形知识需要与生活现象“一致”,课堂教学的复习巩固阶段是学生把所学几何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并进行知识拓展延伸的阶段,此时需要把学生头脑中的几何模型与生活现象的“再匹配”,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甚至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设计学生进行几何形体知识的巩固应用训练中,为学生创设几何形体的“应用场”。课堂上的应用训练可以设计让学生开展“摆一摆、说一说、折一折、找一找”等活动,突出几何模型还原实物的过程,使学生在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深化对几何模型本质特征的理解。学生的应用活动不同于简单的在生活中找原型,而是对新习得的几何模型进行提取,进行判断和推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用所理解的概念解决问题,在应用中深化认识,内化新知。例如,在“认识线段”教学中,教学应用阶段可以设计以下环节:问题1“三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剩下的其他图形是什么图形?分别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问题2“这两个点是线段的两个端点,会连吗?动笔试一试。又增加一个点,想一想该怎么画呢?如果再增加一个点,最多又能画出几条线段呢?”。在这一活动中,通过几何问题的演变与加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几何问题,使得学生除了强化所学的知识技能,还能提升几何思维,领悟几何思想方法,在更高层次上有所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