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前期分析、方案设计、教学评价三个环节。图8-2学习的社会需要分析是对学科学习现状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所作的分析,这是确定学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依据。这些趋势,必然推动对数学学科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重新审视。因此,数学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材和配套的参考书来了解数学学科教学的社会需要信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前期分析、方案设计、教学评价三个环节。

(一)前期分析

前期分析环节包括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三方面的分析。

1.学习需要的分析

教学系统与其他系统一样,都有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是通过对学习需要的分析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对学习需要作出系统分析,从中明确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

学习需要的分析是一个系统的调查研究过程,内容包括学习的社会需要分析、学科需要分析、学生需要分析以及资源条件分析。

学习需要分析中这些项目的内在联系,如图8-2示。

图8-2

学习的社会需要分析是对学科学习现状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所作的分析,这是确定学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依据。就数学科学而言,社会进步和数学自身的发展,特别是数学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同时具有科学和技术的双重特性。数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有了空前的拓展,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广泛渗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的进步。这些趋势,必然推动对数学学科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重新审视。一般来说,数学课程设计者都非常重视通过社会需要的分析,使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和编写的数学教材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数学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材和配套的参考书来了解数学学科教学的社会需要信息。

学习的学科需要分析是对学习内容在学科知识技能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所作的分析。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先行知识与后继知识之间具有比其他学科更为严谨的逻辑联系,前后知识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知识链。通过学科需要分析,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承前启后。这当然也可以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研究数学教材和配套的参考书来了解专家的分析结论。但若教师能够亲身进行分析,则更有助于从整体上驾驭教学内容。

学习的内部需要即学生需要分析是将学习者的现状与学习目标相比较,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揭示出学习需要的分析方法。这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最有必要完成的任务。因为学习的外部需要分析,大都可以通过查阅多种资料获取相关信息,而学生学习的内部需要尽管也有共性,但更多的是个性,常常因班、因人而异,有待教师作出系统分析,加以把握。

此外,还有学习资源和约束条件的分析,包括对教学可利用的设备、媒体,以及教师的相关教学经验和时间、精力等教学条件因素的分析。

通过对学习需要的分析,解决教师“为什么教”,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

2.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主要包括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以及学习内容的结构和内在联系。前者是为了确定学生应当认识或掌握的知识、技能的广度,应当达到的理解程度和技能、能力水平。后者是为了明确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的有序展开打下基础。教师通常所说的教材分析实际上就是学习内容分析。

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分析,解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www.xing528.com)

3.学习对象分析

学习对象分析,主要分析学生学习该课题的认知起点与已有能力,以及学生的一般特点和学习风格的特点。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切实调动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引导学生获得学习成功。因此,每个教师都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

通过学习对象的分析,解决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

前期分析环节三方面的分析内容,具有图8-3所示的联系:

图8-3

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实际情况看,在学习需要分析的四项内容中,社会需要分析主要靠课程设计者完成,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课程标准等有关资料加以了解;学习的资源条件对于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大多心中有数,无需刻意分析;学科需要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可以结合起来完成;学生需要分析和学习对象分析也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所以,实际工作中教师通常只要着重进行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就基本可以了。

(二)方案设计

通过前期分析,教师了解了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整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实施教学设计的第二个环节,即教学方案设计,其第一步工作,就是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结果的总括性描述。教学目标设计就是用具体的、明确的和可操作的条文,表述学生学习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或行为状态。

教学目标是落实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实施要求,因此,也是完成教学设计和指导教学实践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价的依据。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确定了教学目标,也就基本完成了“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的设计。

方案设计的下一步工作,就要研究怎样教、怎样学才能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也就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这一步的设计工作包括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对教学设计者来说,这是两项需要系统考虑诸多因素,在总体上择优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三)设计评价

教学评价已经形成一门有着自己特殊研究领域的独立学科。教学设计的评价,通常是指对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所进行的形成性评价。

教学设计的评价,可以是在教学方案正式应用之前,先就小范围内的试用情况进行评估,以了解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发现问题,予以修正。也可以是在实施方案之后,对教与学的实际情况作出评估,即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评价。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日常的教学设计评价,常常采用“教学后记”、“教后感”等形式及时反思、记载。即在教案实施之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失误,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以及实践后产生的新的教学设想,等等。可以一课一记,也可以几课一对比、一小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