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教师的教科研动机问题:走向理性的学前教育

幼儿教师的教科研动机问题:走向理性的学前教育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少幼儿教师做教科研或者说参与做课题不是出于研究教育教学的目的,而是为了满足评职称,评模评先的需要。在某一时刻最强烈的需要构成最强的动机,而最强的动机决定行为。首先,本研究对教师是否需要教科研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2-1。图2-1教科研需求百分比统计图从图2-1中可以看出,有95%的教师对教科研工作都处于需要状态,仅有5%的教师认为教科研工作“可有可无”或“不需要”。

幼儿教师的教科研动机问题:走向理性的学前教育

长期以来,多数幼儿教师对本职工作缺乏专业感、缺乏以专业人员标准要求自己的方向感,动机不强,积极性不高,是幼儿园教师教科研的普遍现象。要让教科研工作成为幼儿教师的自觉行动,从“教科研就是写论文、做课题,理论要有‘高大上’”中解放出来,回归到它关注教育实际问题解决的朴素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将改进工作和完善自我统一起来。不少幼儿教师做教科研或者说参与做课题不是出于研究教育教学的目的,而是为了满足评职称,评模评先的需要。

(一)幼儿教师教科研动机解析

动机(motivation)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心理学家把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引起动机有两种条件:一是内在条件,是因个体对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即产生了“需要”;二是外在条件,是个体之外的各种刺激,如外在物质因素等。行为可由需要引起,也可由外在的“诱因”引起,但往往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交互影响的结果。在某一时刻最强烈的需要构成最强的动机,而最强的动机决定行为。

动机对于个体的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动机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与身体的生理需要有关。这些动机是生来就具有的,可称为原始性动机,或生物性动机,或生理性动机,包括饥饿、渴、性、睡眠、温冷、解除痛苦等。第二类与心理和社会需要有关。这些动机是经过学习获得的,可称为社会性动机或心理性动机,包括友谊爱情、亲和、归属、认可、独立、成就、赞许等。按照此类标准,教师的教科研动机则应该归属于社会性(或心理性)动机,可将其理解为驱动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的心理动力,具体表现为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教科研态度以及教科研行为。教科研动机在教师教科研活动中发挥着主导性和制约性的功能,其正确与否、强度大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科研态度的优劣、教科研内容的确定、教科研原则的把握、教科研方法的选择以及教科研创造性的发挥,最终影响教师的教科研成效。

动机具有三方面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可以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促使个体积极、主动、投入地参加活动,增加个体活动的持久性和长效性;二是指向功能,在动机的支配下,个体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和对象,促使个体积极地完成活动任务,达成预期的目标;三是维持和调整功能,当活动产生后,个体是否能够继续坚持进行下去,同样也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如活动指向个体的预定目标时,相应的动机便会得到强化,反之,当活动背离个体的预定目标时,相应的动机得不到强化,导致活动积极性的降低甚至使活动完全停止。当前,“教科兴教”“教科兴园”已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教科研是振兴教育事业、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教科研的动机直接关系到教科研的成效,把握教师的教科研动机能够更好地激发教师进行教科研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成效。依据教师的心理需求,可以将教师的教科研动机分为几下几种:

1.为了服从上级安排

教科研是教师的工作之一,而当教科研成为一项自上而下的任务时,教师此时所产生的则是“为了服从上级安排”的被动动机。以这种动机为初衷的教科研在行为目标上,以能够完成本次任务为目标,教科研成效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则不在其目标行列;在行为方式上,教科研流于形式,教师容易草草了事,不能主动进行切实的教科研研究;行为强度会随着任务的进程而逐渐减弱。

2.为了获求教育实效

理念的落伍、策略的不当、效果的缺失是大多数幼儿教师经常面临的教育现实。为了改变教育现实,教师们相信通过教科研,可以转变教育理念、优化教育策略,并达到改善教育效果之目的。由此产生的教科研行为,则以改善教育效果为价值取向。在行为目标上,以寻找有效的教育策略,改善教育效果作为教科研目的;在行为方式上,能针对教育的现实问题,主动开展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改革;在行为强度上,会随着教师主观意义上教育效果的改善程度而变化。

3.为了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通过教科研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与教科研素养也是其体验成功、获得工作成就感的途径之一。由此,也会激发教师开展教科研的热情,产生教科研的行为。显然,这类教科研是以满足教师自身的“学术”成就为目的的。由此开展的教科研:在行为目标上,往往以教科研的成效以及自身体验作为教科研目标;在行为方式上,能够不断主动吸取教科研知识,并通过切实的教科研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贮备水平和能力;行为强度容易随自身思想的主观变化而产生变化。

4.为了获取个人功利

目前,教师职务的评聘,某些荣誉称号的评选,对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或论文的发表或获奖情况均有一定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但是,由此也会产生一种以“教师职务的评聘,荣誉称号的评选结果为价值追求”的教科研。在这类行为动机推动下的教科研:在行为目标上,以教师晋升、评优等功利性目标的实现作为教科研目的的达成;在行为方式上,更容易出现“重论文写作、重成果包装”的行为倾向,个别教师还会利用非正常手段,以达到论文发表、获奖的目的;行为强度往往由教师自身对“功利性目标”追求的迫切程度决定。

当然,教师从事教科研的动机不可能只有一种,它通常是由若干种动机综合形成的,只是不同动机在整体动机当中所占比重不同而已。

(二)幼儿教师教科研动机的分析

根据回收的问卷,对M市幼儿教师的教科研动机进行了统计与分析。首先,本研究对教师是否需要教科研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2-1。(www.xing528.com)

图2-1 教科研需求百分比统计图

从图2-1中可以看出,有95%的教师对教科研工作都处于需要状态,仅有5%的教师认为教科研工作“可有可无”或“不需要”。这反映出了整体上M市幼儿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还是处于主动的状态。同时,详细调查了M市幼儿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动机,统计结果如图2-2所示。

图2-2 幼儿教师教科研动机百分比统计图

从图2-2可以看出,有57%的教师进行教科研工作是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39%的教师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科研素养,仅有4%的教师进行教科研工作是为了服从上级安排,被动地开展,而“评优晋升”这种功利性的动机没有教师选择。动机的统计结果与图2-1中的统计结果相符合,进一步说明了M市幼儿教师进行教科研工作比较积极和主动;但同时,还是有一小部分教师是被动参与教科研工作的,容易产生对教科研工作的抵触情绪,影响自身教科研工作的效果。

虽然大部分教师在教科研动机上选择了“教育教学需要”和“提高教科研素养”,但不同教师所做的选择大多是不一样的,掌握不同教师的教科研动机,更有利于政策制定者以及幼儿园领导对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教科研引导和激励,也有利于教师对自身进行调节,提高自己参加教科研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本研究将从不同教龄(即5年及以下教龄、6-10年教龄、11-15年教龄、16-20年教龄、20年以上教龄)和不同级别幼儿园(即一级园<含示范园在内>、二级园、三级园)这两个角度来进一步统计和分析M市幼儿教师的教科研动机。

1.不同教龄幼儿教师教科研动机分析

选择“服从上级安排”的为16年教龄以上的教师。较为年轻的教师,或许会比较期待参加幼儿园的教科研工作,努力提升自身的各个方面,而教龄16年以上的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或许会对教科研产生倦怠感,被动地参与教科研工作。但是,选择这个教科研动机的教师仅有16人,仅占所有教师总数的4%。

选择“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师当中,教龄在5年及以下的教师人数最多,有95人;其次为6-10年的教师,人数为57人。5年及以下教龄的教师基本还属于“新手期教师”,所以他们迫切需要通过教科研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而6-10年教龄的教师正逐渐成为幼儿园的骨干,所以,也期望通过教科研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该阶段的教师选择“提高教科研素养”的人数所占的比例也较大,这也符合他们想努力提高自己能力素养,努力向骨干教师靠拢的期望。

11-15年教龄的教师选择人数较多的动机为“提高教科研素养”,其次为“教育教学需要”。该阶段的教师已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科研经验,在教育教学上所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同事交流或自己思考解决,所以他们较多选择了“提高教科研素养”,期望通过教科研工作提高自身的素养,从而也推动教育教学以及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16-20年教龄以及20年以上教龄教师,在“教育教学需要”和“提高教科研素养”方面选择的人数也较多。这充分说明了经验丰富的教师仍然没有放弃自己在幼教事业上的追寻和发展,仍然在努力学习和提高。

2.不同级别幼儿园教师教科研动机分析

一级园的教师所选“教育教学需要”这个动机的为81人,选择“提高教科研素养”的为67人。二者之间差别并不大,这说明了一级园的教师既期望通过教科研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保教质量,同时也期望通过教科研提升自己的教科研素养,从而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进行。

二级园的教师大部分选择的是“教育教学需要”,这反映出了二级园的教师较为注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所以期望通过教科研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知识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外,有9位二级园的教师选择了“服从上级安排”这一动机,这反映出了也有教师对教科研工作存在倦怠心理,只是被动地进行教科研工作。

三级园的教师同一级园教师一样,选择“教育教学需要”和“提高教科研素养”这两类动机的人数差别不大,分别为56人和59人。这反映出了三级园的教师同一级园教师一样,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同时,也期望通过教科研提高自己的素质。但是,三级园教师当中也存在对教科研的倦怠心理,有6人选择“服从上级安排”这个被动的教科研动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