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文写作技巧:材料易懂、内容丰富

公文写作技巧:材料易懂、内容丰富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你竭尽全力写好的材料,领导却认为过于空洞、缺乏吸引力,这该怎么办?事例素材太乏味。肯定不会是那些晦涩难懂、呆板枯燥的诗文,而应是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生动形象、接地气的诗文,这些诗文最受街头百姓喜爱。只要我们敢于打开脑洞,打破常规,善于创新,不断挖掘,就能脱离公文“晦涩难懂、空洞乏味”的束缚,打开一扇通往“笔杆子”的大门。

公文写作技巧:材料易懂、内容丰富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你竭尽全力写好的材料,领导却认为过于空洞、缺乏吸引力,这该怎么办?出现这样的问题,通常是作者在写作手法、事例选择、观点挖掘上出了问题。

写作手法太平淡。从头至尾,平铺直叙,无起伏、无承接,无描写、无修饰,就像记“流水账”,没有幸福浪漫的花前月下,只有平淡如水的柴米油盐。

事例素材太乏味。材料的主题、观点、论据缺乏故事性、趣味性,以道理论证道理,用工作辅证工作,既没有纵向的延伸,也没有横向的拓展,味同嚼蜡,枯燥乏味。

思想观点太浅显。就事论事,见招拆招,泛泛而谈,不提炼观点,不升华思想,谈论面上的多,针对某个矛盾点深入挖掘的少,缺乏举一反三的灵性、入木三分的钻劲。

如果街市上的人听不明白诗的意思,那么写了也没有意思。如果厨师做的菜卖相虽好,顾客却不喜欢吃,那么也是白费力气。公文写作同样如此,如果街市上的人不愿听、听不懂,这样的公文也是没有意义的。

街市上的人究竟喜欢听什么样的诗文呢?肯定不会是那些晦涩难懂、呆板枯燥的诗文,而应是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生动形象、接地气的诗文,这些诗文最受街头百姓喜爱。公文的功能不仅仅是以文辅政,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指导社会群众的生产实践。所以,公文既要把务实管用放在首位,还要让“街市上的人能听得明白”,这样的公文才具有意义。

如何才能写出街市上的人能听明白、丰满生动的公文呢?

虽然公文要以务实管用为根本原则,但也没有因此而剥夺其对审美的追求。材料中适当“秀一秀”文笔,让原本枯燥平淡的词句生动起来,恰到好处地增强材料的趣味性、吸引力,也是符合公文本质精神的。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并且要求“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备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因此,丰富公文的写作形式,让公文生动起来,具有阅读美感,不仅是领袖的号召,也是我党一贯的主张。具体到公文写作,主要应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和创新。

一是在表达方式上,把叙述与议论、抒情等表达结合起来,适当增强对场景和人物的细致描写与说明,让材料更加生动真实。(www.xing528.com)

二是在写作方法上,运用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衬托、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手法,丰富语言“佐料”,让群众尝到不一样的公文“味道”。

三是在修辞手法上,恰当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打破材料一贯的“瘪三”形象,让材料更加生动、更加立体,更具时代感、吸引力、感召力

严肃严谨的公文能讲故事吗?很多人认为讲故事违背了公文的“公务性文件”这一定义,其实这是大家对公文的误解。公文不仅能讲故事,而且还要讲得真实生动,讲得群众喜欢听,讲得有启发性、教育意义,这样的“公务性文件”才能算得上好公文。

讲故事,当然离不开素材这个前提。公文的风格虽然总体较为严肃,但如果能在材料中适当加些典型事例,相对教条式公文而言,必然会生动、灵活得多,也更有参照性和指导性。

1949年年初,毛泽东在新年贺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讲了伊索寓言农夫与蛇的故事》,巧妙地将外国和中国的一些敌对势力比喻为毒蛇,把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比喻为农夫,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蒋介石假和谈的虚伪面目,同时把我党面临的复杂局势分析得生动逼真。利用讲故事的方式,不仅让当时的工人阶级看得懂,就是农村农民也爱听,并且听得明白。

“剥洋葱”是提炼材料观点的一种常见手法,就是从大观点中,一层一层地剥离,直至亮出绝对观点(或叫核心观点)为止。“剥洋葱”,就是要具备“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研品质,从常见现象中找出别人想不到的新颖观点。

我们以某公职人员上班期间玩手机被群众举报为例。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大家纷纷从管理制度、工作秩序、体系建设等方面发声,批评的声音虽然很大,但效果却不好,因为这些常规套路下的分析,没有触及事件的本质。

套路容易蒙蔽双眼,深入挖掘才能另辟蹊径。当众人都在责怪当事人,忽略当事人内心世界的时候,我们不妨转换下角度,从当事人本身着手调查分析,也许结果会令人眼前一亮。经过深入细致的了解,当事人之所以上班期间玩手机,真实原因是远在异乡的母亲突然生病住院,怀有七个月身孕的妻子正与当事人商议如何回家照料母亲……

脱离表面现象后挖得的新信息,不仅令人眼前一亮,也引领更多人走上了“人性化”的情感路线,纠正了舆论导向,媒体纷纷发言道歉,并将舆论引向了“孝”与“德”的话题上。这样剖析出来的观点,不仅角度新颖,文章也因此变得生动而有内涵。

只要我们敢于打开脑洞,打破常规,善于创新,不断挖掘,就能脱离公文“晦涩难懂、空洞乏味”的束缚,打开一扇通往“笔杆子”的大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