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杀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方法

自杀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方法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自杀行为与人类生存本能是背道而驰的,因此,长期以来各种研究自杀的理论,其中心问题就是探讨“为什么自杀。”第三是自杀行为选择阶段。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实施,表示他们失去了生存的意志,已没有勇气和力量来战胜挫折和压力了。由此可见自杀不仅危机个人生命,而且还会泱及他人。

自杀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方法

由于自杀行为与人类生存本能是背道而驰的,因此,长期以来各种研究自杀的理论,其中心问题就是探讨“为什么自杀。”

自杀的心理过程大致可概括为三个进程:第一阶段是自杀动机或自杀意念形成,表现为遇到难以解决的矛盾,想逃避现实,解脱自己而准备把自杀作为最后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如①当一个人情绪抑郁,觉得活得太苦,生不如死的时候,当绝望“活着真没意思”时,那末,自杀就是必然的结果了。②还有人以自杀作为攻击他人的手段,通过自杀来发泄怨气,报复他人,一位孩子在自杀前的日记中流露出对仇恨对象的强烈报复动机,“由于你对我的所作所为,我真想杀死你,但那太便宜你了……现在让你伴随我的死而终生无法摆脱痛苦。”③认为自杀是对社会环境的抗争,如青少年自杀中有相当比例是因无法忍受繁重的学业压力、社会竞争,是畸形的环境和不当的教育剥夺了他们生存的权利,那么,遭谴责的决不应是自杀者,而应是环境的消极因素和反常的教育机制。④出于通过自杀来引起社会或某些人们的关注和同情,这就反映了自杀积极的一面,理解这一点,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许多自杀者能在临离开这个世界时表现出的镇静和满足的状态。第二阶段是生与死的矛盾冲突和斗争,由于求生的本能使自杀者必须保留一段时间去思考何去何从。这时一些自杀前的预兆开始表现出来,如常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问题,直接或间接流露出自杀意图,实际上,也可以把自杀者这些表现看成求助的信号,如果及时给予帮助有可能打消自杀念头。第三是自杀行为选择阶段。自杀者此时已从生与死的矛盾中解脱出来,坚定了自杀信念,情绪会恢复平静,开始作自杀准备,如写遗书,告别朋友等,等到时机一到就结束生命。

以上自杀的三个阶段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一阶段,即自杀动机和意念的形成。一项关于中学生对自杀行为认识的调查表明:初中生高中生对有关自杀的看法差不多,都认为“自杀比什么都能使父母悲伤”(初中生为78%,高中生为80%);“生命不是自己的”(初中生为50%,高中生为60%);“自杀是因社会的矛盾和复杂性而产生的”(初中生为54%,高中生为47%);“对将来抱有希望的人不会想什么自杀”(初中生为53%。高中生为52%)。多数同学的想法是,自杀在谁身上都可能发生,即使发生也是无奈的事情。

面对父母离异,家庭重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学校教育的严重压力,过早涉足社会而遭遇重大挫折或精神病理方面的诸多因素,青少年总是以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选择就是一死百了,通常,他们的内心感到自己为解决问题已经竭尽全力了,最后只有走向死亡,才能摆脱痛苦。也许他们会预计到,别人对自己的死会有种种看法,但是,“当事者迷”,严重的痛苦使他们产生了片面的、绝端的认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时,研究还表明,当今青少年由于传统道德观念日益淡薄,新的激励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念又比较缺乏,(当然这不能全怪青少年,社会,家庭,学校对此负有责任)导致他们缺少精神力量,一旦身处痛苦境地,可能是轻微的挫折,都无法在失望中看到生命的积极意义,也不具备足够的精神力量抗拒挫折,于是更强烈地为自己的无能而陷入绝望,这种恶性循环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自杀行为。(www.xing528.com)

从情绪,情感方面,自杀青少年具有严重的消极情绪,如极度失望、孤独、焦虑和痛苦等。这种消极情绪很难在一两天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得以解脱,实际上情绪已经到了无法解脱的绝望的地步,由此导致自杀行为。从我国近几年一些研究自杀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一些中学生感到缺乏理解,生活的压力太大,考试威逼,分数压迫,家长训斥,人际交往的诸多不快……。这样,自杀就成为一些青少年摆脱痛苦的消极方法。

青少年自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理智型的,即经过上述自杀三个阶段,采取自杀行为是经过周密思考,思想上的一番激烈斗争而做出的决断。另一种是冲动性,即在突发事件刺激下,产生突发性消极情绪,轻率地自杀。如前述一学生吃饭时与母亲争执,因母亲的一句气话就采取自杀行动。有的同学因家长拒绝购买不适合她穿的服饰而轻生,这种冲动性自杀行为,往往是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发生的,因为来的突然,难以预测和防范,因此带来的危害性更大,理智型自杀具有进程慢,周期长,心理表现复杂,有明显迹象,便于危机干预。

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实施,表示他们失去了生存的意志,已没有勇气和力量来战胜挫折和压力了。在失去生的意志,形成死的动机过程中,青少年经过了激烈的痛苦的生死矛盾斗争,这种痛苦强烈程度远远超过了求生的欲望,只有到了这时,自杀的意志才真正完成。

有一种集体性的自杀,如前面的3个学生一起去自杀,说明自杀具有一定的感染性,一些易受感染的群体成员在别人的自杀意图的影响下,才产生自杀行为。由此可见自杀不仅危机个人生命,而且还会泱及他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