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万年研究:儒释道禅文化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体现

刘万年研究:儒释道禅文化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体现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刘万年先生的西藏系列山水画中能看出,他对“儒、释、道、禅”文化有着很深的理解。中国山水画境界折射着“儒、释、道”思想的精髓,山水画家的艺术审美思想和艺术审美取向,皆取源于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统的儒家思想,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重人文,尚教化。中国山水画历来就受到儒释道禅思想影响,西藏是佛教圣地,“禅宗”思想对他的影响也深深体现到他的艺术创作之中。

刘万年研究:儒释道禅文化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体现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国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同时又能够集中反映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传统思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一种心灵化的艺术。为客体传神,为主体达意,写心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神山圣水图(079)

中国山水画讲究因心造境,画家大自然中的一山一水,经过心底意念选择,撷取其内美神韵,通过一条线,一方空间,一种笔法、墨法,而将其升华为一种境界、一种气象、一种格调。这种境界、气象、格调,不仅是素养与思想的体现,而且折射着画家的人格。唐代王维强调:“胸次洒脱,中无障碍,如冰壶澄澈……故落笔无尘俗之气。”指的是一种境界。明代文徵明仿米家画风山水时感叹:“人品不高,用墨无法。”指的是仿米芾山水用墨不成功,是因自己的人品境界没有米芾高。而清代沈宗骞说:“笔格高下,亦如人品,故凡记载所传,其卓采昭著者,代惟数人,盖于几千百人中始得此数耳。苟非品格之超绝,何能独传于后耶?”他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人品素养最好的总结。

从刘万年先生的西藏系列山水画中能看出,他对“儒、释、道、禅”文化有着很深的理解。那么,在刘万年先生的创作中,他是如何与“儒、释、道、禅”实现心灵契合的呢?

中国山水画境界折射着“儒、释、道”思想的精髓,山水画家的艺术审美思想和艺术审美取向,皆取源于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就道家而言,老庄思想的根本要义在于重自然,弃人为,重智慧,轻知识,蔑弃经验而使心与自然同化,与自然保持协调一致,主张“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既雕既琢、复归与朴”,追求原始的素朴、混沌的原始自由,是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美学的影响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传统的儒家思想,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重人文,尚教化。论文艺先究人品,将精神性与道德性视为艺术的本源,“书画都是自己道德的体现”,从人品与画品,“成教化”“助人伦”“温柔敦厚”“中庸之道”等几个方面,给予了中国艺术美学以重要的影响。(www.xing528.com)

禅宗与庄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比庄子的“无为”则更强调“冥思顿悟”。“禅”的本意为“静虑”,要以期彻悟自己的心性,主张排除一切外在干扰,以空灵澄澈的“本心”体验为中心,并在直觉的观照中,“我”与“物”融为一体,使“我”的清净本性与大千世界往复交流,领悟到本心清净、一切皆空的终极真理,从而达到顿悟。这种神秘的悟性是一种在沉思冥想中,将通过感官所得到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再度形成的一种新的表象。而这新表象不再是客观世界的具体反映,而是一种心理再现,并在“顿悟”中将这种心理再现,依照自己的审美要求重新组合,这就是禅宗的“梵我合一”。这种思想不仅与老庄哲学的“天地合一”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境界相一致,而且对中国画写意性艺术观念有着直接影响。

而中国的禅宗,它是佛教融入中国道德文化后的结晶,是老庄化的佛教,佛教化的老庄。它由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后,六传至慧能开创南宗,而后长兴不衰。禅言:自心是佛。所谓“诸佛在心头,迷人向外求。内怀无价宝,不识一生休”。它让人们向内观照而并非向外觅求。真如、佛性,也就是宇宙的本性(人的本性),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禅宗的要义直指本心顿悟成佛,明心见性,去妄存真,超越理念而重在直觉,斩断思虑而留意当下,这些生动、活泼、辩证、求真的鲜活理念,对中国绘画尤其是山水绘画的审美思想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所谓“禅”,佛教的禅宗,如“坐禅”“参禅”“禅定”等。清心寂定打坐,达其“无我”境界者叫“入禅”。至于禅意,简单地说,佛教信徒的“朝圣”“还愿”“修行”,佛教事物、圣地以及尘世的“仁慈”“善良”“育化”“布施”等环境中的现象,相互作用而变化生长之意,古来叫氤氲,引申为佛学的意空,即为“禅意”。

刘万年先生的《神山圣水图》组画中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与浓浓的禅意不无关系,但又不能说是有禅意的意境。中国山水画历来就受到儒释道禅思想影响,西藏是佛教圣地,“禅宗”思想对他的影响也深深体现到他的艺术创作之中。刘万年画西藏山水,当然会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首先,对他产生影响的就是佛教信民的那种超拔精神,高原缺氧的恶劣生存环境练就了藏民强健的体魄与坚忍的性格,也激发培养了人们那种虔诚、笃信与奇异的想象力

藏佛教信民们的个性特征和精神面貌,叩拜的程式及此起彼伏的神态,无不展现出对神佛的虔诚敬意,许愿的如此,还愿的亦然。就连还愿的供品羊的形态也被拟人化了,似尽了一份“无我”的责任,昭示着世代相传、时空悠久而厚实沉重的羊皮袍,寂寥的时空、佛坛与坚实稳固的石墙——没有杂音,亦无杂念。这一切想到衬托、交织、融合,于氤氲现出圣殿的神秘而又充满奇异联想的艺术魅力。“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天香瑞彩含氤氲”的境界,亦是藏民族信仰与理想的物化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