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性与阳刚之美:刘万年研究成果

神性与阳刚之美:刘万年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中国绘画现代感的要求,为中国的画家们提出了既要创作出能反映时代精神、能体现中国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绘画精品,又要创作出能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阳刚大气之作。阳刚之美是中国绘画中审美体验的美感形式之一。纵观中国古代的画家们,他们身体力行,投入极大的精力,创作出了不少阳刚大气之作。

神性与阳刚之美:刘万年研究成果

时下不少人比较注重作品的形式感,唯美为贵,却弱化了绘画的精神性。面对急剧变化的时代,有人缺乏某种人格力量的准备,由于受绘画之外物质回报的影响,绘画的商品性远远超过对绘画本身的思考。不少绘画创作远离了画家的内心世界,离开了画家真诚的情感表现,而呈阴柔小巧之势。为确立中国绘画的现代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新认识,对中国传统绘画之“道”的重新思考,会有利于中国当代绘画创作更加健康而茁壮的发展。

刘万年先生的西藏山水首开阳刚大气之先河,其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众多独创的技法。同时,又具有中国的基本要素。

中国绘画(包括中国画)在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这个以国家名字命名的绘画,使很多人都认识到它不单纯指某一种工具、材料的观念,它更包含有独立的、世代相袭的中国文化的内涵,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来思考,发展中国绘画,积极进行中国绘画创作,我们应该把立足点建立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应突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当然,民族文化的精神落实在绘画上,不能单纯局限在固有的笔墨、材料、母题、样式、风格等形式层面上,更重要的,中国绘画的民族特点应该体现在民族精神上,特别是那种激人奋进、昂扬向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精神。而中国绘画现代感的要求,为中国的画家们提出了既要创作出能反映时代精神、能体现中国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绘画精品,又要创作出能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阳刚大气之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绘画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部分人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片面理解,使中国画界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急功近利地生搬硬套西方艺术界的局部现象,自以为站在了艺术创新的最前沿,而事情的结果,总是使人感到中国的绘画近些年来缺少阳刚大气之作。究其原因,一是部分画家对中国绘画的传统精神认识存有片面性,对中国文化的精髓认识不足。按照“中西融合”模式创造的绘画作品,变成了简单的中西绘事技法拼凑,而不是多种要素的创造调和。有些人认为绘画的创新主要是形式创新。形式即内容,形式新即内容新,形式美决定绘画效果好即决定一切,对绘画是否要有一定的精神表现全然不顾。二是对中西方文化审美观缺乏整体认识,缺乏比较和区别能力,因此对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功能缺乏清醒的认识,甚至混为一谈。有的人把绘画创作理解为单纯的游戏和自娱,虽然这方面也是绘画的功能之一,但是从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由于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维护意识不足和缺乏责任感,是导致当代中国绘画没有产生很多阳刚大气之作的主要原因。

中国绘画的审美观不同于西方绘画艺术的欣赏习惯是已有的共识。像中国绘画这样远离神话宗教,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的文化方式,它之所以有这样强的生命力,是由于它植根于中国文化深层审美哲理的情感内核之中,并以自己无穷的变化、强大的同化力而带来无尽的形式演进。

作为艺术形态之一的中国绘画,不论是欣赏或被欣赏,都应体现出审美主体和客体的感悟能力。感悟什么,王夫之论诗,一再强调“意”在艺术构思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诗歌讲意,绘画欣赏和创作更讲“意”,中国画从写形状物到写意表情的发展史,就是画家通过技法描绘,既写客体又超乎客体表现的历史。绘画不只是技巧的表现,而且是心灵、情感意趣的反映。欣赏中国画的过程,就是对绘画中所表达“意”的审美过程。审美属哲学范畴,所以人们将中国绘画艺术称之为“哲学的艺术”。哲学对艺术本质和美学品格的形成起关键作用。老庄的哲学观,是中国绘画意境和意象造型以畅达为目的的哲学依据,儒家对于“道”的伦理,道德意义的强调,又影响着中国艺术“成教化”“助人伦”的部分功能。中国绘画正是在这种文化精神的影响下,因此没有走向单纯感官愉悦的极端,从而着意于追求善的境界和美的境界相一致。禅宗思想对于直觉与认识的强调,使中国艺术家读书、修养、文思、人品等方面构成统一观。儒、道、释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作为“哲学的艺术”的中国绘画,成为中国画家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灵感启示,一种神秘体验的心境。阳刚之美是中国绘画中审美体验的美感形式之一。

阳刚之美是一种审美感受,是欣赏主体和欣赏客体之间的一种精神“体验”或者是感受。它既是视觉的,又是精神的。(www.xing528.com)

我们呼唤阳刚大气的中国绘画,是基于现阶段中国绘画在西方强势文化的袭击下,有人丧失了对中国绘画还能发展的信心,更有人因此产生了民族自卑感。虽然人们大都相信中国绘画不会消亡,但出于某种原因,在中国绘画的创作上,有些人只钟情于创作阴柔秀雅的小品(也无可指责,它们与阳刚大气之作构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整体,二者缺一不可)。但我们还是呼唤中国人要画出能显示阳刚大气的民族绘画来,它不只是文化艺术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

绘画创作过程本是艺术家言志、抒情、表意的一种综合过程,它需要画家具有较强的民族自觉意识,崇尚来自人品和人格中的真实灵性的表现。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变化,绘画艺术的功能多样化是社会的一个现实。但作为中国文化象征之一的中国画,如何使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能产生阳刚大气之感?首先必须呼唤创作者要有表达阳刚大气的欲望,而这种欲望的产生,绝不是单纯的发展经济就能促成的。纵观中国古代的画家们,他们身体力行,投入极大的精力,创作出了不少阳刚大气之作。而近阶段有些人谈及传统与当代、继承与创新关系时,多把目光投向当代国外绘画形式的引进和观念的借用,以新材料、新技法、新形式的利用为新观念、新目的,在理解中国绘画创作上的“精神体验”之“道”时,却很少顾及传统精神。中国当代的一些画家在追求成功的一席之地时,很难真实地流露或真实地表现思想情感。在当下的绘画创作中,这种功利强势而审美弱势的过程,远离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状态,在创作上很难产生出阳刚大气的艺术之作。传统文化精神的缺失,使部分人用生命去体验现实生活之心不诚,创作上的激情势必虚假、矫饰;心灵境界不高,绘画作品的品位就难提高。这便是当下产生大量“俗化”作品的根源。

在传统中国绘画中,精神性是绘画的核心,它既有画家明显的个性特征,同时又折射着时代的光辉,并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指向。我们的画家必须对绘画之“道”要有所“体悟”,而体悟的前提,是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前,能脱去尘浊,使心灵澄明敞开,能“玄览”而“虚静”。对当代的画家而言,虚静意味着能排除杂念,抵御世俗的无聊和功利,使创作不为外界评论和权势者们的喜厌好恶所左右。在平心静气、至真至诚的基础上,体悟自然,观照内心,通过“神思”,使创作思维和艺术想象发生于心和物之间,使创作获得一种阳刚大气的艺术机缘,达到一切“依乎天理”,有如神助的、通畅的“妙悟”境界。

研究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会给中国现代绘画提供可供借鉴的审美精神和审美趣味的融合点。进入21世纪的中国画坛,受西方科技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现代绘画语言的引进和借鉴,既给中国绘画增加了革新的血液,又使有些人因此产生精神的迷茫,忘记了在中国文化史上中国绘画强大的、海纳百川的同化力。当下,有人论及绘画只谈中国绘画的物质性,闭口不谈它的精神性;只强调绘画的娱乐性,闭口不谈中国画的表现精神;他们只研究绘画的悦目,不研究绘画的赏心;只注重绘画的形式,不讲绘画表现的内容。在此背景下,我们解读刘万年先生的西藏山水画更富有了现实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