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校园戏剧可能:《校园戏剧书简》成果揭晓!

中小学校园戏剧可能:《校园戏剧书简》成果揭晓!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校史剧和校情剧,也渐渐进入了中国的中小学校园文化版图中。教育是目标,演剧是手段,这就成为中小学校园演出的主要面貌。而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就目前的中国课本剧发展现状而言,中小学课本剧依然必须要与中小学课纲、教材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课本剧的剧目设计也应随之调整、变化。

中小学校园戏剧可能:《校园戏剧书简》成果揭晓!

大学中的社团活动、学生活动、班级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校史剧或者校情剧当然更多存在于高等院校中。然而,21世纪以来,戏剧进入中小学教育的趋势愈加明朗,到今天,在全国中小学里,戏剧都得到了渐趋的普及。因此,以中小学校史、校情为题材的作品创作,也越来越常见。2021年,云南省昆明市春城小学,就颇让人惊喜地做出了一个剧目尝试——《红旗飘飘》。该剧以春城小学的师生为主创,选择了春城小学迎接云南和平解放的历史为题材,做出了不错的效果,该剧也参加了云南省第十六届新剧节目展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由此可见,校史剧和校情剧,也渐渐进入了中国的中小学校园文化版图中。

但是,中小学学生所处教育的阶段毕竟与高等院校不同,小升初、初升高,乃至高考升大学的压力,与高等院校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不可能会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进行有周期的校园演剧活动。教育是目标,演剧是手段,这就成为中小学校园演出的主要面貌。

由是,课本剧,就应运而生。

课本剧并不是一个新事物,自教育事业发展以来,教育界、戏剧界人士就从未停止过对课本剧的关注。根据康洪兴的介绍,“‘五四’前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就曾尝试过课本剧”,虽然当时还没有课本剧的说法。“他曾改编过语文课本中的《荆轲刺秦王》《最后一课》《两个渔夫》等中外名著,让学生参加演出。20世纪20年代,教育界的老前辈黎锦晖,也根据课本编了许多剧本。”[1]1987年以来,课本剧又在中国教育界、戏剧界形成了运动之势,根据康洪兴和陈迎宪的记录,“天津师专的吴亚芬老师为了给中学生的语文教学寻找新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们学得更生动、更有效,联合韩新光、王雨玉等老师,创造性地将初、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名篇改编成戏剧,并定名为‘课本剧’。课本剧的名称和开山之作就这样诞生了。翌年,即1987年11月,正是在天津这个课本剧的发祥地,举行了首届‘中学课本剧’专场演出。”[2]与此同时,由李又子、陈永森、曹永祥等同志策划组织,于1988年4月首次推出了中学生课本剧。演出效果之好完全出乎意料,当年就演出了71场。除了受到广大青少年观众的热烈欢迎,全国许多话剧院团闻讯后纷纷来信索取剧本。[3]此后,课本剧就成为一种教育界和戏剧界协同合作的事务,得以广为接受。(www.xing528.com)

而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就目前的中国课本剧发展现状而言,中小学课本剧依然必须要与中小学课纲、教材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课本剧的剧目设计也应随之调整、变化。过去教材中出现的课文或者知识点,在今天也许被抽出了,而今天中小学教学中强调的知识技能和课文篇章,过去的课本剧设计里也许没有,这就使得课本剧创作必须随着中国当下课纲变化而同步调整,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过程。

课本剧的创作和演出,可以有两种模式:其一,“自力更生”;其二,“教育示范”。“自力更生”的模式,更多地要靠教师、学生群体自发自觉的创造性,既要集合教材内容来设计教学活动的开展,又要注意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从剧本到呈现都要全靠自己。20世纪80年代吴亚芬等人,就是这么做的,一路艰难但也充满创造精神,并得到了专业戏剧人的支持和帮助。“教育示范”的模式,可见于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专业院团为中小学量身打造的课本剧范本,亦可见于今天更进一步的教育示范剧,即以上海戏剧学院的教师、学生团队,率先进入中小学课堂实践,为中小学的师生群体打造出从剧本到训练方法乃至表演呈现的“演剧范本”,从而“确保学生在常规课堂时间内实现人人参与、全程投入、寓教于乐,高质量体验身心灵戏剧艺术实践,并在专业老师的‘传帮带’下,高效学习并掌握戏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4]。以专业院团、专业院校或者已然在一些剧目上探索成功的学校,用“打样”的方式,为其他学校做出示范,而其他学校就可以照着样子来进行符合自己校情学情的实践。中国区域发展依然不平衡,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不同,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就不同,在京沪等一线城市,教师、学生们当然可以用第一种模式充满创造性地进行课本剧探索。但是,边远地区的中小学情况就不同了。对于教育落后地区的学生而言,这种课本剧的“创造”和“探索”也许是奢侈的,如此,模仿那些已经做好、录制出的专业“范本”,也许是一个提升教学、改进教学的办法。

校史剧、校情剧、课本剧,以及那些活跃在校园戏剧中的其他剧目,一般情况下来说,只要不“出圈”,都属于校园戏剧“内循环”的范围。而针对这些剧目,一些全国性的赛事,给予了这些剧目以进入“外循环”圈层的可能,如中国校园戏剧节,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曾经名为北京高校戏剧展演、后来改名的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这些全国性的赛事,锻炼了参与校园戏剧的热心学子,也使得全国高校系统内的艺术展演团体、校园戏剧团体形成了交流机制,甚至有一些爱好者因此而走上了专业戏剧艺术的道路,真乃未来不可限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