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漫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动画艺术表现与创作思维研究

动漫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动画艺术表现与创作思维研究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杜海峰、刘文杰则研究了动漫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认为动漫产业的内源动力机制包括认知根植性、组织根植性、社会根植性、制度根植性、地理根植性等。实际上,在这几个方面,中国动漫产业集群并没有突出的表现,而动漫产业的发展也没有与区域环境深度契合。

动漫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动画艺术表现与创作思维研究

在国家与政府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动画产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行道。通过对特定区域的政策倾斜和财政、税收上的支持,全国各地都开始兴办动漫基地,并与园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动漫产业群或产业带。从动漫产业的发展来看,动漫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市场主导型

指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完成,即依靠市场与产业的互动而非政府制定的各种优惠、扶持政策。政府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维护市场竞争、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

(二)政府主导型

指在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在产业定位、机构设置、政策扶持、资金扶持、管理服务、人才培养和设施保障上给予扶持。

(三)混合治理型

即两者之间的中间模式,依照市场规律来发展动漫产业,同时注重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服务功能,政府对产业实施宏观调控,并通过信息服务、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环境优化等手段来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

在国内,长沙杭州上海分别是三种发展模式的代表。其中,长沙动漫产业前期的形成主要依靠企业之间的自发集中与发展;杭州以强力的政策推动与资金支持为后盾;上海则依靠市场与政府的联动来营造产业环境。尽管有所不同,但在这三种模式中,政府的意志与作用仍然非常明显。在国家的推动下,动漫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各自的发展效果却大相径庭。一些研究文章证实了这一点,如王缉慈、梅丽霞、谢坤泽2008)借用企业理论中的互补性资产概念,分析了深圳动漫产业集群的现状与问题,认为互补性不足的因素制约着动漫产业的发展。同时,杜海峰、刘文杰则研究了动漫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认为动漫产业的内源动力机制包括认知根植性、组织根植性、社会根植性、制度根植性、地理根植性等。

实际上,在这几个方面,中国动漫产业集群并没有突出的表现,而动漫产业的发展也没有与区域环境深度契合。《中国原创动漫产业集群成长研究》等论文则通过对长沙、杭州等地的动漫产业集群的研究,发现在生产要素方面,中国动漫产业集群虽然无形资产优势突出,但是人才缺乏、融资条件较差;在需求方面,虽然国内市场需求空间大,但是质量有待提高;在支持企业方面,集群效应基本没有明显表现,分工与合作也存在不足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在前文已有论及。(www.xing528.com)

从调研的结果来看,虽然目前中国的动画产业形成了几个产业集群或产业带,但这种集群从特征上看,只是个体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以及较低层次的合作而已,并没有形成合理的布局与有序的市场结构。同质化、空心化以及关联程度低等方面的缺陷已经影响到了整个动画产业的集中及其功能的发挥。简而言之,这种产业集群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一是向心性不足。整个园区与企业之间并无直接且紧密的关系。企业以个体的方式进行动画的生产与营销,在信息需求、技术交流与业务信息获取等方面依靠自己的关系网络,园区只提供工作环境,因而二者之间关系松散。这种组织缺乏地理、文化与制度上的认同感,对企业的黏附力不强。企业会因为其他园区产业扶持力度大而迁徙,这也使得产业集中应带来的制度创新与组织创新力度不足。

二是自发性较弱。从近几年动画的发展状况来看,一些大型公司能以资本运作的方式来整合不同的企业进行动画的项目运作,推动各企业贡献自己所长,但除此之外,绝大部分企业之间的合作仅是基于对市场利润追求的本能,是一种短时间的、自发的合作,资本规模小、涉及行业有限且持续时间短,往往一个项目结束,这种关系即宣告结束,有的甚至半途作废。这种合作方式,难以形成长期的、规模化的集团作战局面,产业集中所带来的“1+1>2”的效应难以得到体现。

三是分散性较强。一些动漫企业比较注重自身的经营与管理,对园区的建设并不关注,而且在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也很少主动与园区内的其他企业联系,有些企业甚至连园区中有哪些动漫企业都不是很清楚,他们的合作者则可能是跨园区甚至是跨区域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产业集群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不利于园区品牌的建设与基地形象的树立。

从政策效果层面反观政策效能,产业政策对于产业发展水平的推动力虽然非常大,但是在产业的升级与换代上,其功能并未得到充分显现。在下一阶段,产业集群的建设必然会突出其特性,并与区域的经济、文化等深入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通过培育互补性资产,推动产业集群的升级;通过突出地域文化特征,提升产业集群的根植性,强化企业对园区或基地的认同感;通过促进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推动产业集群组织结构的转型,最终形成不同形式与不同层次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与区域的区位条件相结合,依据不同的资源分布状况,形成不同的组织形式。

在中小型企业集群的区域,各个企业主要集中在生产链的单一功能上,企业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相互连接,形成市场型产业集群。其中间产品在区域内流通,而最终产品则可以在全国甚至是全球范围内流动。目前,我国大多数园区都有中小型企业集群,但是其分工与专业化程度还不足以形成产业集群。

在动画产业中,个体企业不可能都是均质的。他们具有不同的规模:一些园区会以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为核心来统合区域或是园区内部所有的动漫企业。当园区以一个企业为核心时,就形成“金字塔形”的产业集群:顶部是规模较大、具备较强创新能力与营销能力的大型企业,通过分工与协作来整合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以分包的形式为其他企业提供业务与收入,由此而获得不同的高品质服务,并形成最终的产品;中间层是为数众多的中小型动漫企业,他们主要为大型企业提供动画制作的服务;下层则是大量的小型公司以及市场调查、人才培训、中介机构,为动画产业提供专业化的市场咨询、版权代理等各种服务。这些企业通过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的方式,共同打造园区或基地的品牌。

当集群由几个大型企业来进行整合时,他们与中小型企业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在生产中发挥横向的支撑作用,在营销中以品牌效应发挥纵向的纽带作用;而中小型企业则通过形成网络关系,实现生产的社会化、流通的网络化。目前,国家的相关政策对大型企业的培养与扶持,实际上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推动动画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