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唐五代兵学对武举的创设及影响

隋唐五代兵学对武举的创设及影响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所周知,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武制举和武贡举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武则天的贡献,在于创立定期逐级考试、规范选拔武臣的武举制度。武则天采取了募兵制,同时又设立乡贡武举制度,选拔将士充实军队,激发民众的习武热情,以此提高军队战斗力。唐代武举制度创设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习武之人增加了入仕从政的机会,推动并强化了唐代社会的尚武风气。

隋唐五代兵学对武举的创设及影响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在此之前,国家选拔军事人才通常采取以武艺取士的做法,如先秦时期大多采用“以射选士”的选人方式。[29]除此之外,国家选拔武将的基本做法还有征辟、察举、廷荐等,主要由朝廷官吏推荐卓有才能的武士。隋朝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以试取士之法。唐承隋制,进一步发展、完善了科举制度。唐太宗颁发诏令:“白屋之内,闾阎之人,但有文武材能,灼然可取……亦录名状,官人同申。”[30]高宗、玄宗也非常重视选拔人才,曾诏令官员举荐武勇之人,并且出现了选拔武将的考试。高宗在显庆二年(657)颁布诏令,要求官员察访“勇冠三军,翘关拔山之力;智兼百胜,纬地经天之才;蕴奇策于良、平,驰功绩于卫、霍;踪二起于吴、白,轨双李于牧、广”[31]者参加考试,当年即有刘仁愿应诏中举。但是,这种临时下诏选拔武臣的考试尚不规范,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学者许友根认为,这一时期朝廷选拔武臣,无具体考试内容,无正式考试科目,无法定的选任程序,大多是偶尔为之。[32]武则天创立武举,于长安二年(702)“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33],正式将选拔武臣纳入科举轨道,促使武臣选拔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极大地完善了科举制度。

唐代科举考试一般分为州府组织的地方性考试和中央组织的省试。科举考试科目可分为制科和常科两类。制科是指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主要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等科;常科是指每年举行的科举考试,主要有秀才、进士、明经、明算等科。制科和常科均可选拔武臣,其中通过制科选拔武臣的考试被称为武制举,前面所列举的高宗下诏临时举行的选拔武臣的考试,即属于武制举;而武则天所创立的武举,则是科举中的常科选拔军事人才的考试,史称武贡举,分为武举乡贡和武举省试。

武制举和武贡举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有学者详细列举了其差异:武制举临时设科,所选主要是将领,习文习武者皆可应试,开科时间和科目不固定;武贡举是模仿进士科而设,专门选拔武士,每年举行一次,考试科目、内容基本不变,并被后世沿用。武制举侧重考军事理论,注重谋略,但也设置了武艺技能科目;武贡举注重军事技能,只考武艺而不考理论。[34]由此可见,二者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本书的武举主要是指武贡举。武则天的贡献,在于创立定期逐级考试、规范选拔武臣的武举制度。参加武举者通过资格审查后,各州府掌管武官选举的官员对其进行选拔推荐,主要是对应试举子进行谋略和武艺考试,依据考试成绩定出等次,确定及第和落第,及第者被推送参加省试。兵部主持武举省试,每年考试一次,由兵部员外郎(后改为兵部侍郎)负责实施。武举考试主要考查骑射和运用武器的武艺技能,还考查应举者的身材、体力、体能等身体素质,一共包括长垛、骑射、马枪、步射、翘关、负重、形貌、言语等考试内容。武举及第以后,就会得到兵部“告身”,取得做官的资格,有的人立即参选授官,但更多的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再授予官职。(www.xing528.com)

武则天创立武举主要是出于当时的时政需要。一是革新朝政的需要。唐王朝的统治支柱是关陇集团,统治集团的精英人士多出于此。武则天登基后,在肃清反对自己的关陇集团势力的同时,大胆破格用人,诏令“内外文武九品已上及百姓,咸令自举”[35],尤其注重提拔庶族地主、寒门人士,“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栋之宏才,堪将相之重任……无隔士庶,具以名闻”[36],拓宽了武臣选用渠道。而后,她进一步扩大科举范围,从宽取士,通过创立武举,将那些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子弟吸纳到统治集团,不仅壮大了武将队伍,也巩固和加强了自身的统治基础。二是出于建立新的军事制度的需要。在唐高宗统治期间,随着均田制逐渐瓦解,府兵制的兵源问题愈发严重,丧失土地的农民无力负担府兵服役所需自备的兵甲和衣粮,不得不逃避征役。武则天采取了募兵制,同时又设立乡贡武举制度,选拔将士充实军队,激发民众的习武热情,以此提高军队战斗力。三是积极培植拥戴自己的党羽的需要。武则天以周代唐遭到了很多的阻力,亟须形成一股坚定支持自己的势力。她通过武举选拔任用一批将官,得到了军队的强力拥戴,极大地巩固了其执政地位。

唐代武举制度创设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习武之人增加了入仕从政的机会,推动并强化了唐代社会的尚武风气。唐王朝统治集团起自关陇集团,深受胡人影响,有尚武余风。唐廷大力推行武举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唐人习武的热情,“弃文从武”者大有人在,其中不乏文人立志到边关建功立业,充分体现了盛唐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对促进国防安全具有积极意义。创立武举制度还有利于朝廷选拔军事人才和提高将帅素质。武举考试的内容以实战性技能为主,能够通过考试中举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军事素质。唐王朝借此可以选拔优秀的武士,将其充实到军队,增强军队的作战能力,同时也为拥有军事才能的一般官僚地主子弟打开了入仕之门,从而扩大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被称为中兴名将的郭子仪就曾经参加武举考试,“以武举高等补左卫长史”[37]。他在社稷危亡之际,率军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不朽功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通过武举途径选拔出来的最成功的武将。武举制度改变了之前选文不选武的做法,完善和发展了古代科举制度,为后世提供了借鉴的范例,对宋、明、清的武举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