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持盾石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珍品

持盾石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珍品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中岳庙、西岳庙石人均与中岳嵩山和西岳华山及其庙宇有着直接的联系,应为庙宇殿堂祠一类仪卫石刻。持盾石人(亭长)挖掘出土后,由北京丰台区文物管理所保管,1994年为支持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展陈,入藏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已知其他汉代捧盾石人,有山东曲阜的东汉鲁王墓捧盾石人、陶洛捧盾石人,天津蓟州的东汉石人庄捧盾石人,陕西富平的东汉东石村捧盾石人。

持盾石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珍品

东汉

身高150厘米 胸阔50厘米

座高20厘米 最宽110厘米 最长80厘米

丰台区永定河河床出土后入藏北京丰台区文物管理所

1994年调拨

现藏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www.xing528.com)

杨明/绘

石人(其官职应为亭长)立姿,青石质地,扁平脸,双吊眼,头戴网帻,身着直裾,双手拱于胸前,雕刻朴拙,背腰之下浑然天成,随形底座,自然质朴,又名“捧盾石人”或“桎梏石人”。

汉代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亭长武冠又称武弁大冠,为武士所戴。在汉代画像石和汉代陶俑中经常可以看到带着武冠的官员、武士、侍卫等形象。汉代的宫廷侍卫官员,如常侍、侍中等高级武官还要在所戴的武冠上加戴黄金铛、玉蝉等装饰品。此外,宫廷武官们还要在冠旁佩带一条貂尾作为装饰,一般侍中的貂尾垂在左边,常侍的貂尾垂在右边,以示区别。

亭长原为乡官名,战国时开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捕盗之责。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续汉书·百官志四》刘昭注引蔡质《汉仪》,谓洛阳二十四街,每街一亭,十二城门,每门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此外设于城内或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均置亭长,其职掌与乡间亭长同。汉高祖刘邦曾在秦时担任亭长,东汉后渐废。《封氏闻见记》卷六:“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麒麟、石辟邪、石像、石马之属,人臣墓则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所以表饰坟垄如生前仪卫耳。”汉代亭长(仪卫石人)分为庙宇、殿堂、祠仪卫和坟垄仪卫两大类。中岳庙、西岳庙石人均与中岳嵩山和西岳华山及其庙宇有着直接的联系,应为庙宇殿堂祠一类仪卫石刻。

持盾石人(亭长)挖掘出土后,由北京丰台区文物管理所保管,1994年为支持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展陈,入藏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已知其他汉代捧盾石人,有山东曲阜的东汉鲁王墓捧盾石人、陶洛捧盾石人,天津蓟州的东汉石人庄捧盾石人,陕西富平的东汉东石村捧盾石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