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发现珍贵石刻马!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发现珍贵石刻马!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素面线纹现藏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在古代,马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重要的军事资源。东汉时期神道石马没有遗存,北朝仅存大夏石马,为赫连璝的墓前之物。20世纪初,鲁迅在西安讲学谈到“昭陵六骏”时说:“汉人墓前石兽多半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其手法简直是前无古人。”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发现珍贵石刻马!

金元

高108厘米 长255厘米 宽60厘米

马身稍长,卧式,双腿蜷曲,前腿后屈,后腿前屈,表示温顺之意。素面线纹

现藏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在古代,马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重要的军事资源。在战争中,骑兵往往起着决定战争胜负的作用,战马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所谓“甲兵之本,国至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从中可以看出马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在事死如生的丧葬理念下,马一直是陪葬中的重要内容,早期是用真马殉葬,秦代以后开始用陶马代替。这些真马或其代替品陪葬于主墓坑的周边,一种是与车一起埋葬供墓主在阴间出行之用;另一种是与士兵一起埋葬,作用在于保卫陵寝安全。(www.xing528.com)

传说大禹父亲鲧原来是天上的白马,古人常以骏马比喻人才,马的形象也常出现于各种吉祥图案中。历史上,马往往与帝王、名将、名人联系在一起。据古文献记载,周穆王取八匹骏马巡行天下,神马辅王成就霸业。在古文《拾遗记》中记载了八骏马的名号和特性:“王驮八龙之骏,一名绝地,足不践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宵,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行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扶翼,身有肉翅。”秦始皇统一中国,征战四方,曾挑选并骑过七匹骏马,各称为“追风、白兔、蹑影、追电、飞翻、铜雀、晨凫”,从命名中我们便可知晓骏马的雄俊身姿与不凡的神速。楚霸王项羽骑的是“乌骓马”,汉武帝骑的是“飞燕绝尘”,三国名将吕布骑的是“赤兔马”,都是神兽。赵云长坂坡上单骑救幼主,在民间传为佳话,其坐骑良驹也立下“汗马功劳”。赵云骑马披挂,怀揣阿斗,手提长枪,勇冠三军。

马踏匈奴西汉茂陵霍去病墓石刻(范国元/摄)

在墓前放置石马,最早见于西汉茂陵霍云病墓的马踏匈奴像,属于纪念性雕塑,是对霍去病武功的褒扬。东汉时期神道石马没有遗存,北朝仅存大夏石马,为赫连璝的墓前之物。唐太宗突厥语或突厥官号来命名自己的坐骑,不仅仅是为赞扬名驹良马,更重要的是纪念和夸耀自己的丰功伟绩。唐太宗也有六匹“堪与托生死,入风四蹄轻”的宝马,在逐鹿中原、歼灭各个割据势力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昭陵六骏取材于唐太宗在统一帝国的战争中所骑的六匹骏马,分两列东西相对地放置在唐太宗陵前,马头均朝向南边的陵寝。从南向北,西侧依次是“飒露紫”“拳毛騧(guā)”“白蹄乌”;东侧依次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六骏”每件宽204厘米,高172厘米,厚40厘米,重达3.7吨,均为青石质地。遗憾的是,“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刻在1914年时被盗卖到了国外,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人类学博物馆;其余“四骏”,先是被搬运到陕西省图书馆,后来在1950年移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至今,“飒露紫”和“拳毛騧”则是用石膏水泥制成的复制品。“昭陵六骏”是中国雕刻史上的瑰宝,一方面因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另一方面也因为它是唐代石刻中少有的现实题材作品。20世纪初,鲁迅在西安讲学谈到“昭陵六骏”时说:“汉人墓前石兽多半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其手法简直是前无古人。”

马踏匈奴细节西汉茂陵霍去病墓石刻(范国元/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