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伏羲、女娲画像石详解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伏羲、女娲画像石详解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画像砖石中有大量伏羲、女娲的图像,两神均为人首龙身,或高举日月,或怀抱日月,或手持规矩,或相互交尾。与日月的匹配,表明了伏羲、女娲作为阴阳主掌神的身份和地位;手执规矩亦象征了他们具有奠定乾坤、整饬秩序、规范法度的权力;而相互交尾则体现了阴阳交合、化育生命的功能,由此可见,两神当为调阴阳、法天地、化万物的主神。对于两神的形象,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表述得非常清楚,即“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伏羲、女娲画像石详解

东汉

残高100厘米 宽37厘米 厚27厘米

2013年,东城区市民史和平捐赠

现藏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画像石是指雕刻有人物图案或花纹图案的石头,这些石头用于建筑地下墓葬和地上祠堂、墓阙,主要流行于汉代。汉代画像石具有史学和绘画史的双重价值,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对其有很高的评价,认为汉画像石“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通俗地说就是“以图画方式来叙述的历史”。

画像砖石中有大量伏羲女娲的图像,两神均为人首龙身,或高举日月,或怀抱日月,或手持规矩,或相互交尾。与日月的匹配,表明了伏羲、女娲作为阴阳主掌神的身份和地位;手执规矩亦象征了他们具有奠定乾坤、整饬秩序、规范法度的权力;而相互交尾则体现了阴阳交合、化育生命的功能,由此可见,两神当为调阴阳、法天地、化万物的主神。对于两神的形象,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表述得非常清楚,即“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两神在汉代社会的影响力非常大,地位和威望也极其崇高,《汉书·古今人表》开卷首列伏羲、女娲,有些汉代文献甚至把他们列到了三皇之中。(www.xing528.com)

画像石是一种绘画与平面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在雕刻图像之前,先用朱、墨或黄、白线条勾勒出图像的轮廓,雕刻成形后还要在上面施以彩绘,但这种彩绘容易脱落,以至于后世完整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汉画像石的绘画与雕刻是由民间专门画师和石匠共同完成的。这种艺术按成像技术来说,应属雕刻;依其整体艺术风格,又是绘画,故习惯上称之为画像石。汉画像石广泛存在于汉代的地下墓室、石椁、石棺,以及地面的祠堂、石阙、石碑等建筑上。画像石产生于西汉中晚期,盛行于东汉,魏晋南北朝及其以后已比较少见,同时其风格和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汉代墓室多有壁画、画像石与画像砖等华丽装饰,是我国墓室装饰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壁画墓首先发现于西汉晚期的洛阳地区,壁画内容以墓主升天和辟邪为主,其中最著名就是卜千秋墓,该墓的壁画主要绘制在门额和主室的顶部、中间隔墙及后室后壁上。在石结构的墓室里,装饰主要使用雕刻技法,构成画像石墓。早期的画像石构图比较简单,仅见于线刻,主要刻在门柱和门扉上。东汉时期,墓室画像内容日趋复杂,而且几乎满室都有雕画。画面主题与所在墓室相配合,再加上棺柩及随葬品的设置,使墓室成了一座华贵的地下府第。用画像砖装饰墓室从汉代一直流行到南北朝。西汉时期,一些墓砖上经常出现花纹和吉祥文字。东汉时,各地盛行用印有各种画像的砖砌筑墓室,画像内容与画像石大同小异,华丽非常。

山东济南长清区东汉孝堂山石祠(郑岩/摄)

目前,我国的汉代画像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山东—苏北区、河南南阳区、晋西—陕北区、四川区。其中山东境内“武氏祠”“孝堂山祠堂”“临沂北寨画像石墓”等画像石闻名全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