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术网站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学术网站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8年,Ingwersen受文献计量学中的“期刊影响因子”概念的启发,提出了“网络影响因子”,将其定义为“在给定时段内,指向某个网域或网站的外部和内部链接网页数目之和除以该网域或网站的所有网页数”[6]。Ingwersen提出WIF的目的正是通过计算网站的被链接强度来评价网站的网络影响力,即网站被关注情况。其提出后引起相关文献计量学者的高度关注,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增加和深入,WIF的价值逐步得到认可,成为学术网站评价的一个重要定量指标。

学术网站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因特网由于在传播速度、范围、查询手段以及交互性等方面具有传统信息交流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很多学术用户尝试通过网络传播学术信息、交流学术思想,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商业组织、学者个人等纷纷创办学术网站,使得互联网逐步成为获取学术信息的重要渠道。但随着学术网站数量的不断增多,在丰富网络学术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多学术资料的同时,也给用户选择合适的学术信息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和困难,对学术网站的评价自然也就成为图书情报学科义不容辞的职责。

夏楠强认为,社会科学学术网站是指为社会科学学术交流而提供信息资源和服务的网站,主要任务是从理论上探讨社会科学相关领域内容的概念、应用范围、作用、方法和发展前景,其最大特点是以刊登相关专题的论文、综述、统计、报告为主,具有鲜明的学术交流目的[3]。从内容可以分为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网站,如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等,和专业性哲学社会科学网站,如国学网、中国农村研究网等。

1996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图书馆馆员Mckiern an根据文献计量学中引文的含义,首次提出了“Sitation”的概念来描述网站之间相互链接的行为[4]。1997年,Rousseau研究了网站之间的链接关系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启示和作用[5]。1998年,Ingwersen受文献计量学中的“期刊影响因子”概念的启发,提出了“网络影响因子”(Web Impact Factor,WIF),将其定义为“在给定时段内,指向某个网域或网站的外部和内部链接网页数目之和除以该网域或网站的所有网页数”[6]。Ingwersen提出WIF的目的正是通过计算网站的被链接强度来评价网站的网络影响力,即网站被关注情况。其提出后引起相关文献计量学者的高度关注,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增加和深入,WIF的价值逐步得到认可,成为学术网站评价的一个重要定量指标。

国外关于网站评价的代表性成果有:1999年,Kim总结了网站评价的11个维度[7]:网站内容(内在质量、可靠性、准确性、范围和深度)、设计和美观(布局、交互性、外观、吸引力、图形、使用媒体)、信息披露(目的识别、组织性质、来源支持、作者身份)、信息时效性(更新频率、新鲜度、站点维护)、来源权威性(来源声誉、可信性、可信度)、易用性可用性、导航性、功能性)、链接(链接质量、链接的其他来源)、属性和文档(清晰的参考文献呈现、平稳的证据)、潜在用户(潜在用户的本质、潜在用户的适合性)、联系地址和反馈机制(提供联系信息、联系地址)、用户支持(支持的可用性、用户文档),该研究影响广泛,被其他研究者广为引用。2009年,Tran从界面是否友好、资源是否有效、是否提供帮助信息、特定的按钮和命令是否清晰、界面是否易记、是否有错误信息、用户对使用网站是否满意7个方面提出了网站可用性的核查列表[8]。2010年,Mebrate从高层次质量因素和子质量因素提出学术网站的质量评估框架,包括可用性(可理解性、可学习性、互动性、开放性、界面吸引力、多语言支持性),内容(信息相关性、信息准确性、信息时效性、权威性、认同性),可靠性(容错性、可恢复性、有效性),效能(时间特性、可访问性),功能(导航、搜索、适用性)[9]。同年,Alton将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应用于图书馆网站评价,提出从系统质量、信息质量、服务质量3个维度对图书馆网站进行评价[10]

国内的黄奇建立了学术网站的综合评价模型,包括内容(正确性、权威性、独特性、内容更新速度、目的及目标用户、文字表达),设计(结构、版面安排、使用界面、交互性、视觉设计),可用性和可获得性(链接、硬件环境需要、传输速度、检索功能),安全,其他评价来源[11]。随后,罗春荣、曹树金从内容(实用性、全面性、准确性、权威性、新颖性、独特性、稳定性),操作使用(导航设计、信息资源组织、用户界面、检索功能、连通性),成本(技术支持、连通成本)3个方面构建了因特网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体系[12]。陈雅、郑建明从信息内容(范围,时效性与稳定性,新颖性、独特性和完整性,查询系统性能,信息组织效果),网站概况(网址标志,用户对象,网站安全、管理和维护,网站性质),网页设计(整体结构、页面层次、界面友好度、版面编排),操作使用(链接数量、链接状况、链接速度、电脑环境需求、网站可访问性),网站开放度(网站主动性与交互性、提供服务的数量等)等5个方面分析了学术网站的评价要素[13]。赵仪基于文献计量的思路,从网站内容(文献信息总量、信息增长率、信息衰减率、原创信息量及原创信息率、信息的重复性、信息的真实性、内容的规范化程度、内容的专业覆盖范围、信息的展示方式及检索功能、超链接的有效性),网站学术基础(发起及伙伴机构的信息度、主要内容创作者的学术地位、内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网站用户(用户访问量、注册用户数量、用户在网站的停留时间及浏览的页面数量、用户对网站的参与程度、用户访问来源),网站技术(信息安全性、站点对浏览器的兼容性、站点速度、页面设计美观程度)等4个方面探讨了学术网站的定量评价指标[14]。段宇峰、邱均平基于网络计量方法从网站规模(网站字节数、文件数、页面文件数),链接特征(链接总数、指向内部的链接数、指向外部的链接数、链接密度、页面平均链接数、链接网站数),影响力(链接到网站的网页数、网络影响因子)3个方面对中美商学院网站进行了对比研究[15]。石玉华从内容质量(科学性、全面性、权威性、独特性、新颖性),系统设计(分类系统、导航系统、检索系统、标识系统),网站管理(管理规范性、安全稳定性、更新经常性)3个维度构建了社会科学核心网站评价指标体系[16]。王知津等从信息内容(深度、广度、时间跨度、准确性、权威性、新颖性、原创性、语法及拼写的准确性、提供原文、学术性信息的比例、网站的学术背景、详尽性、弹出广告信息少、注明信息来源),用户服务(用户界面友好程度、具备帮助信息、具备导航系统、导航的效果、检索方式的多样性、提供站内搜索引擎、搜索结果的相关性、站内搜索引擎检索功能的完备性、对用户的要求、网站的交互性、免费提供信息服务或付费方式便利、提供其他相关网站的链接、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网站结构(信息分类合理、网站的层次结构、外观设计),技术支持(网站的响应速度、网站的下载速度、网站的安全性、网站的更新频率、网站的稳定性),使用情况(被其他网站链接的数量、访问量、网络影响因子)5个方面提出了中文社科网站评价指标体系[17]。朱庆华等从信息内容(深度、广度、准确性、客观性、独特性、创新性、时效性、来源权威性、专业信息的比例),网站设计(导航系统的全面性、导航系统的一致性、组织系统的合理性、标识系统的准确性、界面美好程度、界面美观程度),网站功能(交互、检索、下载、特色服务、参考、离线服务),网站影响力(访问量、外部链接数、学术研究引用量),网络安全系统安全、用户信息安全)等方面建立了学术网站的评价指标体系[18]。此外,袁毅在国内首次研究了链接分析用于学术网站评价的问题及可行性[19],她还对引文分析用于学术网站评价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20]

总体来讲,国内外对学术网站的评价可以分为2类:基于网站之间信息差别的定量评价(如网络影响因子、中美商学院网站比较等)和基于网站可用性的定性评价,其评价的要素主要围绕网站性能和网站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前者包括网站的设计、组织和导航、访问和使用等方面,如网站的稳定性、可访问性、交互性、安全性等,后者侧重信息的准确性、可信性、可靠性等。具体见表2-1。

表2-1 国内外学术网站评价研究

(www.xing528.com)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