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国文学家歌德探索色彩对情感的感受,并联系四季进行总结

德国文学家歌德探索色彩对情感的感受,并联系四季进行总结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国文学家歌德指出,一切色彩都位于黄色与蓝色这两极之间。歌德还把色彩划分为主动的色彩和被动的色彩。联系歌德的研究不难联系到大自然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春天是绿色的,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夏天是红色的,烈日当空,骄阳似火;秋天是黄色的,西风落叶,春华秋实;冬天是白色的,银装素裹,寒气袭人。由于每个人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和喜好不同,在运用色彩表现方面又存在着差别。

德国文学家歌德探索色彩对情感的感受,并联系四季进行总结

色彩是一种视觉感受,其最大的魅力在于第一视觉印象,同时色彩也是一种心理感受,不同的色彩能让人产生压抑、悲伤、欢快等不同的心理感受。

一般人能够察觉到色彩具有的特定的表现性。色彩是人们生活中的调味品,是绘画中流动的生命。作为造型艺术的形式要素,色彩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极强的艺术表现力。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如“芬芳的”“柔和的”“明亮的”等色彩的形容词。色彩作为绘画元素之一,可以造成一种情感的震动,形成一种心灵的共鸣,色彩是能直接对心灵发生影响的手段。

德国文学家歌德指出,一切色彩都位于黄色与蓝色这两极之间。歌德还把色彩划分为主动的色彩和被动的色彩。主动的色彩能够产生出一种“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和努力进取的态度”,被动的色彩则“适合表现那种不安的、温柔的和向往的情绪”。联系歌德的研究不难联系到大自然中的春(见图3-1)、夏(见图3-2)、秋(见图3-3)、冬(见图3-4)四季:春天是绿色的,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夏天是红色的,烈日当空,骄阳似火;秋天是黄色的,西风落叶,春华秋实;冬天是白色的,银装素裹,寒气袭人。

图3-1 春

图3-2 夏

图3-3 秋

图3-4 冬

不同的色彩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例如在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看来,绿色就十分与众不同,“绿色具有一种人间的、自我满足的宁静,这种宁静具有一种庄重的,超自然的无穷奥妙。纯绿色是大自然中最宁静的色彩,它不向四方扩张,也不具有扩张的色彩所具有的那种感染力,不会引起欢乐、悲哀和激情,不提出任何要求。”红色富有力量且精神饱满,纯粹的红色还能够表现出庄严、神圣的效果;紫色是一种冷红色,给人带来一种虚幻和某些悲观的因素。

由于每个人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和喜好不同,在运用色彩表现方面又存在着差别。这一类反应有可能会在人们的穿着方式或房间布置方式上表现出来。调查研究发现,凡是那些能够掌控自己情感的人,往往偏爱蓝色和绿色,而不喜欢红色。例如,法国画家乔治·鲁欧喜欢在绘画时使用红色,而荷兰画家梵·高则喜欢用黄色,这种不同的喜好,就揭示出了两种不同的个性。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在自己的绘画经历中,从喜欢“蓝色阶段”向喜欢“粉红色阶段”的转变,同样也反映他自己性情的改变。绘画颜色的运用与画家本身的性格喜好相关联(见图3-5~图3-8),这也是在研究色彩问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www.xing528.com)

图3-5 克劳德·莫奈作品

图3-6 爱德华·屈居埃尔作品

图3-7 阿尔芒德·基约曼作品

图3-8 施尔德·哈森作品

晴天、雨天、日出、日落,在不同时间和温度的变化下,自然界就像是一块丰富的调色板,在时间的流动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研究表明,人的视觉是按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反应物体的远近距离,色彩有透视变化规律,近的暖,远的冷,近的鲜明,远的模糊。自然界中的色彩变化离不开太阳光,在不同时间和光线的照耀下物象呈现出的色彩完全不同,这一点也在印象派的实践中得到印证。如日出时分,红色的光笼罩着大地,颜色由红变黄,在较暗的地方则会由青绿色变为紫青或者蓝紫等;而日落时,晚霞挥洒到每一个角落,各种事物呈现出橙黄、橙红颜色。

一年四季的色彩变化恰好展现了植物的生命动态。春夏季时,绿色植物迎来了生长的高峰时期,阳光充沛,植物在光合作用的帮助下,叶绿素增多,此时植物叶子多为绿色;而秋冬时期,气候渐凉,阳光减少,此时植物为了把更多的营养输送到根部保持生长,光合作用减少,随之叶绿素也就减少了,所以植物叶子就变成其他的颜色。

大自然的色彩千变万化,难以穷尽,要想引导幼儿感受色彩,应从自然界中获取最生动、最富有魅力的色彩讯息,丰富幼儿的色彩语言,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敏感度以及形象思维想象力。这对幼儿时期的审美能力发展至关重要。根据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幼儿心理的发展是经由感知运算到形式运算的,如果没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审美情感的产生和审美自由的实现都是不可能的。

自然界的色彩变化是植物生命的动态发展,引导幼儿探寻大自然色彩的奥秘是感受色彩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洞察自然物质的周围环境,了解各种物质对自然色彩产生的影响是提高幼儿认知、情感、审美以及道德综合发展的过程,也是幼儿不断成长得以滋养生命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