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节日风俗与文体关系研究

唐代节日风俗与文体关系研究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的出游、宴饮风习也会和这类节日风习相互影响渗透,立春如果在第二年春日较好之时,便适合出行游玩,故而在宫廷中立春便会有游苑赏春之俗。由此可见,娱乐精神已经渗透唐代节日风俗。正月十五上元节,长安取消宵禁,彻夜狂欢,举国庆祝三天,可谓狂欢的代表性节日。节日风俗的娱乐性还通过节日举行的各种活动来显现。此外,百戏、蹴鞠和荡秋千,都是在寒食、清明等节日举行的活动。

唐代节日风俗与文体关系研究

唐代节日非常丰富,种类繁多,从岁时类的元日立春、清明、中秋、重阳、冬至、腊日等和节气相关的,到佛诞日、皇帝生日这些人文性的节日,根据相关学者统计,大大小小有二三十种。

1.顺时与祈福的节日风俗

我国自古是个农业社会,根据农业生产和气候变化的需要,劳动人民总结生产生活的规律,归结出指导农事的节气。许多节日就是在节气的基础上逐渐总结、演化而形成的。为了顺应季节与物候的变化,做出一些农事安排和人事活动,逐渐约定俗成,就形成了节俗。许多岁时节日的起源都是基于此,故而往往这些节日风俗,也带有适应自然时节变化的特点,有着顺应天时和祈求五谷丰登、除病祛邪的特征。

如立春之时,就用打春牛、吃春盘、剪彩等来迎接新春。

打春牛,这一立春风俗就很明显地表明是为了顺应立春之时的农耕生产。具体的行为,即通过策牛来显示当年农耕早晚。所谓“以立春为候也。立春在十二月望,即策牛人近前,示其农早也。立春在十二月晦,及正月朔,即策牛人当中,示其农事也。立春正月望,即策牛人近后,示其农晚也”。[32]这一节俗就比较典型地有着顺时的特点。

立春日还要吃春饼生菜等,号春盘。如杜甫《立春》诗歌:“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33]用吃生菜春饼来迎春。

除此以外,立春还要剪彩。如唐诗《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剪彩迎初候,攀条故写真。花随红意发,叶就绿情新”,[34]就用剪彩来迎接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寓意春天来临,剪彩花的风俗就是适应和迎接这一重要的物候变化。

唐代的出游、宴饮风习也会和这类节日风习相互影响渗透,立春如果在第二年春日较好之时,便适合出行游玩,故而在宫廷中立春便会有游苑赏春之俗。如崔日《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阎朝隐《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李适《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卢藏《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这类诗歌就显示立春日皇帝组织的游苑活动。

有些节日风俗则比较明显地带有祈福特点,代表性的如元日、社日等。元日即正月初一,作为一年之始,讲究合家团圆,设宴庆祝。同时对于新的一年会如何,元日也会进行祈福。元日祈福的内容,一般是祈求丰年,如孟浩然《田家元日》:“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35]这说明田家在元日最为盼望的是新的一年的丰收。

新年祈求长寿也是元日的重要节俗。如《元日早朝行》:“东方岁星大明宫,南山喜气摇晴空。望云五等舞万玉,献寿一声出千峰。”[36]这首诗歌诗题就说明元日朝廷要举行早朝大典来庆贺新年,而献寿声不绝于耳,显示出祝福长寿是大典祈福的重要内容。

更为隆重的祈福活动则表现在祭祀上,春社日就是以祭祀社神来祈求五谷丰登。这种祈福活动非常正式,有着一系列的仪式,如陈叔达的《州城西园入斋祠社》:“升坛预洁祀,诘早肃分司。达气风霜积,登光日色迟。农教先八政,阳和秩四时。祈年服垂冕,告币动褰帷。瘗地尊余奠,人天庶有资。椒兰卒清酌,簠簋彻香萁。折俎分归胙,充庭降受釐。方凭知礼节,况奉化雍熙。”[37]从祭祀之前的打扫清洁,到祭祀时候拜祭的虔诚,祭品的掩埋,到最后分享祭祀过的酒肉。

还有一些节日风俗是通过除灾来祈福,如上巳节的祓禊。三月三,阳春日暖,人们要在水边洗濯陈垢,消除不祥,崔颢《上巳》一诗就描写了三月三日祓禊活动的兴盛:“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停车须傍水,奏乐要惊尘。弱柳障行骑,浮桥拥看人。犹言日尚早,更向九龙津。”[38]从“倾都”到“弱柳障行骑,浮桥拥看人”,无不显示长安当时参与祓禊的人数之多。(www.xing528.com)

2.娱乐与狂欢的节日风俗

唐代经济繁荣与文化昌盛,带给节日习俗以新的时代特点。比较显见的是唐代节日风俗中,全民欢乐的色彩更为浓厚,这不仅仅表现在喜庆节日上,甚至有些原本表达哀悼的清明节日,都出现了宴饮游乐的现象。由此可见,娱乐精神已经渗透唐代节日风俗。

正月十五上元节,长安取消宵禁,彻夜狂欢,举国庆祝三天,可谓狂欢的代表性节日。唐诗《上元夜效小庾体》:“今夜启城,结伴戏芳春。鼓声撩乱动,风光触处新。月下多游骑,灯前饶看人。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39]从鼓声的撩人,花灯的醉人以及骑游人之众,写出元宵夜的欢乐情形。人们结伴游玩欢乐,歌舞通宵达旦,显示出欢乐的普及与时间之长。

在前述祭祀祈福的社日,宴饮享乐也是其重要的节俗,所谓“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40]。春社日,在祭祀之后,村民们在一起聚饮,尽享社日之欢娱。

宴饮歌舞甚至在本应祭祖表达哀思的清明节都不少见,《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赋得飞字》:“今日清明宴,佳境惜芳菲。摇扬花杂下,娇啭莺乱飞。绿渚传歌榜,红桥度舞旂。和风偏应律,细雨不沾衣。承恩如改火,春去春来归。”[41]清明宴会上,歌舞升平,游玩赏花,一派欢乐之象。

节日风俗的娱乐性还通过节日举行的各种活动来显现。端午竞舟是其中最为突出的:“杜仆射在淮南,端午日,盛为竞渡之戏,诸州征伎乐,两县争胜负,彩楼看棚,照耀江水……”[42]端午竞渡活动的盛况不言而喻已展现眼前。

此外,百戏、蹴鞠和荡秋千,都是在寒食、清明等节日举行的活动。百戏是民间对杂技等诸种表演技艺的称呼,如舞狮、马伎等,张籍《寒食内宴二首》就描绘了寒食节宫廷表演百戏的节俗:“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周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43]可见众多官员在寒食日宴饮观百戏之场景。

寒食节的蹴鞠活动,在军队中也会上演,如《寒食后北楼作》:“园林过新节,风花乱高阁。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44]一个“遥闻”,写出军中欢呼声远播,足见欢乐之盛况。

除了百戏和蹴鞠,荡秋千也是寒食节非常普遍的活动,唐诗“春风摆荡禁花枝,寒食秋千满地时”[45],用一个满地,就形象地概括了荡秋千之普遍。不过相对于其他娱乐活动,荡秋千更多的是女子与儿童的节日娱乐活动。

这些娱乐和游戏活动增强了唐代节俗的娱乐性,让整个唐代节俗更具狂欢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