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文风概述-风俗文化与唐代文体关系研究

唐代文风概述-风俗文化与唐代文体关系研究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尊崇文人之风还是源自对诗歌的喜爱,唐人爱好诗歌阶层之普遍、程度之热烈,纵观中华文明史,可谓空前绝后。郑谷诗名盛于唐末,号“云台编”,而世俗但称其官,为“郑都官诗”。所谓“天意君需会,人间要好诗”,诗满唐朝、诗满人间的社会文化风尚必然促进文学消费的增长,读者的呼唤和要求,直接促进诗歌的创作,从而普遍运用于日常生活。民众热爱文学之风加强了文学受众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唐代文风概述-风俗文化与唐代文体关系研究

尊崇文人之风还是源自对诗歌的喜爱,唐人爱好诗歌阶层之普遍、程度之热烈,纵观中华文明史,可谓空前绝后。从王侯将相到普通百姓,从后妃宫女到家庭妇女,从青楼歌女到市井走卒,从文臣武将到僧人道士,无不爱诗、写诗,唐代进入了一个全民学诗、全民用诗的时代,我们从当时文人的记载中即可随意目睹其盛况

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白居易《与元九书》

其有所得,多入佳境,迥拔孤秀,出于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杜确《岑嘉州集序》

李益,故宰相揆族子,于诗尤所长。贞元末,名与宗人贺相埒。每一篇成,乐工争以赂求取之,被声歌,供奉天子。至《征人》《早行》等篇,天下皆施之图绘。

——《新唐书·李益传》

自唐末,无赖男子以札刺相高,或铺《辋川图》一本,或砌白乐天、罗隐二人诗百首。(www.xing528.com)

——《清异录》卷三

以上材料让我们足以窥见当时人人爱诗,无论出于什么阶层,无论在宫廷还是在边远地区,整个社会喜爱诗歌,阅读、传唱、甚至以诗刺身的空前盛况。

除了流行范围与阶层的广泛之外,诗歌深入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全民用诗的重要表现。唐人生活中用诗歌来表情达意,用诗换物,吟诗饮酒,歌舞传唱,行旅题诗,赠答、送别、游览观光、宴会,节日聚会,各种社交活动更是少不了诗歌的助兴,翻开唐代社会生活史,几乎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窥见诗歌的影子。总之热爱文学、全民用诗的社会风气让这一时期的社会风俗渗透了诗一般的意境,使唐代社会风俗带上浓厚的诗意特征,是为该时代风俗文化最为显著的特点。

上述诸方面早已习见于各类文学史,这里就不再赘述。诗歌更是应用于教育领域欧阳修幼时还诵得晚唐诗人的诗句,而所记诗句已失传,可见我们通过文献记载所窥远远不能全面反映当时诗歌之兴盛。

郑谷诗名盛于唐末,号“云台编”,而世俗但称其官,为“郑都官诗”。其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其易晓,人家多以教小儿,余为儿时犹诵之,今其集不行于世矣。[10]

宋代人在生活中犹感受到唐代诗歌之现世流传,显见唐人诗歌流传民间影响时间之久。诗歌在民间的普遍运用之时风世俗,让社会的文艺需求陡增,社会风气带来接受群体的普及,而群体的需要将反馈和影响诗人的创作。所谓“天意君需会,人间要好诗”,诗满唐朝、诗满人间的社会文化风尚必然促进文学消费的增长,读者的呼唤和要求,直接促进诗歌的创作,从而普遍运用于日常生活。无疑诗歌比其他朝代在审美功能、文化功能之外更发挥交际功能、娱乐功能。唐人在相互赠送、联络感情、应制献诗、节日应景等各方面,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几乎凡是语言文字能表达之处,都有诗歌的存在,诗歌进入了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创作与消费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普及到普通百姓中,文学运用深入到日常社会生活中,遍布民间。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关系告诉我们,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相互促进,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与规模,因此唐代全民用诗的社会风俗既是诗歌繁荣的推动力,也是诗歌繁荣的社会表征。

同时,文学消费的扩展,阅读群体的普及,使文人重视其作品在民间的传播,以民众之喜好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标准。许多诗人都先在市井中声名鹊起,诗歌为妓女乐工所传唱,获得民众的承认和传扬,从而在社会上获得诗名,因此诗人都广泛重视民众阅读群体对自己诗歌的认同,如白居易诗成先令以老妪解之,让自己的诗歌贴近百姓,因此才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的普及民间效果,白居易本人亦看重自己的诗歌遍于民间:“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诗人们都因自己诗歌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而获得成就感,如元稹就曾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11],对自己和白居易的诗歌在当时产生广泛影响而颇为自豪。市井是传播诗名的重要场所,诗人陈子昂即深谙此道,文学史上有关他摔琴博名的一段佳话,即选择在市井场所,正是因为市井民众的广泛传播,让他从携诗文百轴,四处求告而无人赏识之境,而转变为一日之内,便名满京城。其摔琴之举旨在博取关注,赢得宣传机会;而其诗作工巧,得到大众认同,民众争相传看,才是赢得诗名的关键。因而诗人重视市民的认同即是获得诗名的重要基础,下达于上,是文名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故而诗人多竞誉于市井,重视民众的评价和品味。民众热爱文学之风加强了文学受众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