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利坚之矛:美国陆战队两栖登陆战役

美利坚之矛:美国陆战队两栖登陆战役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98年美西战争中,美军正在登船准备前往战区1901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罗得岛纽波特开办了一个训练班,对陆战队的军官和士官进行的培训。正是从这两点开始,两栖登陆作战开始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首要任务。从此后,库莱布拉岛也就成为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训练基地,被称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现代两栖登陆战的摇篮。

美利坚之矛:美国陆战队两栖登陆战役

就在这样万马齐喑的时候,美国海军陆战队站到了两栖登陆战的风口浪尖。其实,美国海军陆战队组建之初主要任务是充当军舰上的宪兵和岸上基地的警卫。虽说在历次战争中也曾进行过一些小规模的登陆作战,但在规模稍大些的两栖登陆战中,陆战队都是在陆军的指挥下,甚至还使用过陆军的番号,而且陆战队的训练内容也基本是照搬陆军的,一句话,陆战队地位十分尴尬。

改变这一切的是1898年的美西战争,就在这场战争中,美国海军要打败西班牙舰队,必须要占领关塔那摩湾,而最终完成这一任务就是海军舰队搭载的陆战队,全部兵力1个营。同样在这场战争中,由杜威少将指挥的美军舰队穿越太平洋远征菲律宾,从西班牙手里夺取了菲律宾,而随同杜威舰队远征的2000名陆战队队员无论是在击败西班牙军队占领菲律宾,还是在后来平息菲律宾土著反美起义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这场战争,美国海军意识到任何一支以煤或油为动力的舰队都不可能长期在海上作战,不要说到远隔万里的菲律宾,就是到鼻子底下的古巴也不行。舰队要想在海上活动,必须要有可以补充燃料和其他物资的前进基地,而前进基地就必须要有部队去夺取去守卫。巧的是,在美西战争之前,提出“海权论”思想的现代最负盛名的海军理论家阿尔弗莱德·赛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就已经提出了前进基地的概念,战争的实际又验证了这一理论,于是美国海军欣然接受了“前进基地”理论,开始在菲律宾和加勒比海建立前进基地。夺取和守卫这些前进基地的部队,自然就一定是在战争中表现突出的海军陆战队了。

享有盛名的海军战略家

阿尔弗莱德·赛耶·马汉

(Alfred Thayer Mahan)

马汉1840年出生在美国陆军军官学院的一个教授家庭,1859年在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毕业后先后在护卫舰驱逐舰炮舰巡洋舰上服役。历任副舰长、舰长、海军学院院长等职,获海军上校军衔。1914年去世。他潜心于海军理论的研究,共有著作20部,其中最著名的是海权论三部曲《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上力量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海上力量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

马汉主要军事思想观点是,海权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应强调海洋的重要性和控制海洋的意义。他认为以商业立国的国家,必须拥有优势的海上力量,夺取殖民地,占据战略要点,控制海洋,以保证国家战略利益,并指出海权的重要环节是国内产品—海洋运输—殖民地。海军战略的目标是保证国家获得平时和战时的海权,而掌握制海权有赖于强大的海军。他主张美国突破传统的近岸防御思想的束缚,建设一支具有进攻能力的强大海军。马汉的军事思想适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垄断资本向海外发展的需要,是当时历届美国政府制定对外政策和海洋战略的重要依据,对美国军事思想和其他许多国家的海军理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898年美西战争中,美军正在登船准备前往战区

1901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罗得岛纽波特开办了一个训练班,对陆战队的军官和士官进行的培训。1902年,陆战队又派出1个营随美国海军舰队出海,在波多黎各的库莱布拉岛进行了夺取和守卫前进基地的演习。正是从这两点开始,两栖登陆作战开始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首要任务。

从此后,库莱布拉岛也就成为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训练基地,被称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现代两栖登陆战的摇篮。美国陆战第1师首任师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太平洋舰队陆战队总司令霍兰·史密斯上将对库莱布拉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如果说滑铁卢之战的胜利是在伊顿公学的操场上赢得的,那么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胜利就是在库莱布拉岛的海滩上赢得的。”

1910年,海军陆战队又在新伦敦开设了训练学校,专门针对前进基地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和培训。但在1920年以前,陆战队在前进基地课题上主要注重的是防御,也就是如何保卫前进基地。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夺取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绍尔群岛,从东、北、西南三个方向对美国在太平洋最重要的属地菲律宾形成了包围,从而使美国意识到了日本的严重威胁。美国开始将日本看作是假想敌,海军陆战队也随之开始考虑如何夺取前进基地的问题。

1898年美西战争中,美军正在登船准备前往战区

1901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罗得岛纽波特开办了一个训练班,对陆战队的军官和士官进行的培训。1902年,陆战队又派出1个营随美国海军舰队出海,在波多黎各的库莱布拉岛进行了夺取和守卫前进基地的演习。正是从这两点开始,两栖登陆作战开始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首要任务。

从此后,库莱布拉岛也就成为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训练基地,被称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现代两栖登陆战的摇篮。美国陆战第1师首任师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太平洋舰队陆战队总司令霍兰·史密斯上将对库莱布拉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如果说滑铁卢之战的胜利是在伊顿公学的操场上赢得的,那么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胜利就是在库莱布拉岛的海滩上赢得的。”

1910年,海军陆战队又在新伦敦开设了训练学校,专门针对前进基地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和培训。但在1920年以前,陆战队在前进基地课题上主要注重的是防御,也就是如何保卫前进基地。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夺取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绍尔群岛,从东、北、西南三个方向对美国在太平洋最重要的属地菲律宾形成了包围,从而使美国意识到了日本的严重威胁。美国开始将日本看作是假想敌,海军陆战队也随之开始考虑如何夺取前进基地的问题。

1898年美西战争中,美军正在登船准备前往战区

1901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罗得岛纽波特开办了一个训练班,对陆战队的军官和士官进行的培训。1902年,陆战队又派出1个营随美国海军舰队出海,在波多黎各的库莱布拉岛进行了夺取和守卫前进基地的演习。正是从这两点开始,两栖登陆作战开始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首要任务。

从此后,库莱布拉岛也就成为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训练基地,被称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现代两栖登陆战的摇篮。美国陆战第1师首任师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太平洋舰队陆战队总司令霍兰·史密斯上将对库莱布拉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如果说滑铁卢之战的胜利是在伊顿公学的操场上赢得的,那么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胜利就是在库莱布拉岛的海滩上赢得的。”

1910年,海军陆战队又在新伦敦开设了训练学校,专门针对前进基地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和培训。但在1920年以前,陆战队在前进基地课题上主要注重的是防御,也就是如何保卫前进基地。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夺取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绍尔群岛,从东、北、西南三个方向对美国在太平洋最重要的属地菲律宾形成了包围,从而使美国意识到了日本的严重威胁。美国开始将日本看作是假想敌,海军陆战队也随之开始考虑如何夺取前进基地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陆战队在匡蒂科进行两栖训练

这时,陆战队一名少校军官E·艾利斯(E.Ellis)在1919年举办了一个题为《海军基地:它们的位置、资源及安全》的讲座,在这个讲座中艾利斯先知般地预言道:日本出于其无法自制的侵略野心,必将成为太平洋上危害美国利益的唯一国家。为了保卫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地位和权益,美国必须在西太平洋上建立一系列的前进基地,以保障美国海军舰队的行动。而这些前进基地统分为两类,一类是已在美国控制下的基地,如珍珠港关岛、菲律宾,另一类则是在日本控制下的基地,如马里亚纳群岛、琉球群岛。1921年,艾利斯更是根据西太平洋战略态势提出,为了保障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利益,必须将舰队和地面部队送过太平洋,在日本海域与之作战。而在这些兵力的投送过程中,必须要有前进基地为依托。由于日本占据着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和贝劳群岛,从两翼对美国中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线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夺取这些岛屿,将是美国对日作战不可避免的第一步。艾利斯强调,要在敌方猛烈炮火下强行登陆并粉碎敌人的抵抗,必须要有精心而周密的准备,参战部队必须要进行严格而特殊的训练。士兵光靠普通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士兵必须既是了解大海的水手,又是能征惯战的战士,而能达到这一要求的,只有海军陆战队。艾利斯的报告呈交给陆战队司令部后立即获得批准,并很快成为陆战队的官方政策指导性文件。随舰队出海,组织实施两栖登陆战,夺取敌占岛屿,为海军舰队提供前进基地,开始成为海军陆战队最重要的使命。陆战队随即开始根据这一战略着手进行两栖登陆战的艰苦探索和尝试。艾利斯本人为了实地研究而单枪匹马进入日本在太平洋上占据的岛屿,结果就在日本人禁止任何外国人进入的岛屿上神秘失踪。但是,他的报告为美国海军陆战队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战争之门。20年以后,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海军几乎就是按照艾利斯的设想进行的。1921年起,陆战队开始全力投入到对两栖登陆战的研究中,并一直到今天从未间断。就在这年,陆战队在弗吉尼亚州匡蒂科(Quantico)建立了第一所海军陆战队学校,开始系统地进行与两栖登陆作战有关的所有理论和学术研究,并仔细分析历次登陆作战的经验教训,从中归纳出一整套理论,并不断根据新的科学技术加以修正,为陆战队的两栖作战提供理论依据。

鉴于西太平洋上越来越严峻的局势,美国陆军和海军终于认识到了海军陆战队的价值,并最终明确赋予陆战队的任务是:“以受过高度专业训练、装备完善的远征部队支援海军舰队,占领那些必须占领的岛屿,保障舰队完成其打通连接海外驻军的海上通道之主要任务。”1921年,可以说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历史上最为关键的一年,陆战队成立了由艾利·科尔准将任司令的“远征部队”(Expeditionary Forces),专门承担为海军舰队夺取前进基地的重任。

为了消除陆军和海军在实施联合作战时必然出现的摩擦,美国陆军海军联席局(即美国参谋长会议联席会议的前身机构)于1927年颁布了《陆军海军联合行动》条令,明确规定了陆军和海军在实施联合作战时各自所承担的任务和权限。在这一条令中,对海军陆战队也作出了明确规定:“海军陆战队与海军有着不间断的联系,在登陆作战的实施过程中,将发挥特殊作用。”这所谓的特殊作用,就是指陆战队将以数量不多但经过严格专业训练的精锐部队实施两栖突击,为海军舰队夺取前进基地。

陆战队除了努力在两栖登陆战的理论、部队组织方面进行探索之外,在两栖登陆专用装备方面,也有了突破性进展。1924年,一种被叫作A型部队驳船的新装备投入使用,这是一种使用两具发动机,船头装有装甲铁板,放下就成了跳板,可以在抢摊登陆时方便进行物资卸载的小型船只,这也是日后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采用的各种登陆艇的鼻祖。同年,第一辆具有实战价值的两栖坦克也出现了。1929年,海军成立了装备局,开始进行有关两栖作战专用装备的研制开发。在装备局的不懈努力下,陆战队推动了几种登陆战专用装备的研制和发展。

第一种是1934年安德鲁·希金斯自行研制的能直接上岸又能灵活退入水中,并在浅水中行驶自如的登陆艇原型船——希金斯船。陆战队对希金斯船大感兴趣,希金斯也根据陆战队的要求对船只进行了改进。1939年,以后随着希金斯船在历次演习中的抢眼表现,逐渐引起了装备局的注意。在装备局的建议下,希金斯对船头进行了重新设计,采用可收放式船首(放下时就是跳板),可以直接把卡车和坦克送上海滩。1941年希金斯船被确定为陆战队的正式装备,在战争中成为极为抢手的宝贝——中型登陆艇LCM。

第二种是1935年研制成功一种可以运载155毫米火炮的炮兵运输船。

第三种则是同在1935年由美国唐纳德·罗布林公司设计研制的一种履带式水陆两栖车。这种两栖车可以在水网沼泽地带灵活使用。当时公司员工根据这种车辆的形状和使用取了“鳄鱼”这个绰号,不料这个名称就此传开,从此在英语里“Alligator”一词除了鳄鱼的原意外还多了两栖车的引申意。1938年改进后的第二代两栖车引起了陆战队的高度重视,认为可以在未来登陆战中发挥重大作用。装备局迅速为此申请了专项拨款,于1941年订购了200辆,并正式命名为LVT1履带式登陆车(Landing Vehicle Tracked)。第二次世界大战中LVT系列两栖输送车各型号总产量达18621辆,除了装备美军外,还提供给英国、中国等同盟国。这些车辆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的历次登陆战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www.xing528.com)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陆战队在匡蒂科进行两栖训练

这时,陆战队一名少校军官E·艾利斯(E.Ellis)在1919年举办了一个题为《海军基地:它们的位置、资源及安全》的讲座,在这个讲座中艾利斯先知般地预言道:日本出于其无法自制的侵略野心,必将成为太平洋上危害美国利益的唯一国家。为了保卫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地位和权益,美国必须在西太平洋上建立一系列的前进基地,以保障美国海军舰队的行动。而这些前进基地统分为两类,一类是已在美国控制下的基地,如珍珠港、关岛、菲律宾,另一类则是在日本控制下的基地,如马里亚纳群岛、琉球群岛。1921年,艾利斯更是根据西太平洋战略态势提出,为了保障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利益,必须将舰队和地面部队送过太平洋,在日本海域与之作战。而在这些兵力的投送过程中,必须要有前进基地为依托。由于日本占据着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和贝劳群岛,从两翼对美国中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线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夺取这些岛屿,将是美国对日作战不可避免的第一步。艾利斯强调,要在敌方猛烈炮火下强行登陆并粉碎敌人的抵抗,必须要有精心而周密的准备,参战部队必须要进行严格而特殊的训练。士兵光靠普通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士兵必须既是了解大海的水手,又是能征惯战的战士,而能达到这一要求的,只有海军陆战队。艾利斯的报告呈交给陆战队司令部后立即获得批准,并很快成为陆战队的官方政策指导性文件。随舰队出海,组织实施两栖登陆战,夺取敌占岛屿,为海军舰队提供前进基地,开始成为海军陆战队最重要的使命。陆战队随即开始根据这一战略着手进行两栖登陆战的艰苦探索和尝试。艾利斯本人为了实地研究而单枪匹马进入日本在太平洋上占据的岛屿,结果就在日本人禁止任何外国人进入的岛屿上神秘失踪。但是,他的报告为美国海军陆战队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战争之门。20年以后,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海军几乎就是按照艾利斯的设想进行的。1921年起,陆战队开始全力投入到对两栖登陆战的研究中,并一直到今天从未间断。就在这年,陆战队在弗吉尼亚州匡蒂科(Quantico)建立了第一所海军陆战队学校,开始系统地进行与两栖登陆作战有关的所有理论和学术研究,并仔细分析历次登陆作战的经验教训,从中归纳出一整套理论,并不断根据新的科学技术加以修正,为陆战队的两栖作战提供理论依据。

鉴于西太平洋上越来越严峻的局势,美国陆军和海军终于认识到了海军陆战队的价值,并最终明确赋予陆战队的任务是:“以受过高度专业训练、装备完善的远征部队支援海军舰队,占领那些必须占领的岛屿,保障舰队完成其打通连接海外驻军的海上通道之主要任务。”1921年,可以说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历史上最为关键的一年,陆战队成立了由艾利·科尔准将任司令的“远征部队”(Expeditionary Forces),专门承担为海军舰队夺取前进基地的重任。

为了消除陆军和海军在实施联合作战时必然出现的摩擦,美国陆军海军联席局(即美国参谋长会议联席会议的前身机构)于1927年颁布了《陆军海军联合行动》条令,明确规定了陆军和海军在实施联合作战时各自所承担的任务和权限。在这一条令中,对海军陆战队也作出了明确规定:“海军陆战队与海军有着不间断的联系,在登陆作战的实施过程中,将发挥特殊作用。”这所谓的特殊作用,就是指陆战队将以数量不多但经过严格专业训练的精锐部队实施两栖突击,为海军舰队夺取前进基地。

陆战队除了努力在两栖登陆战的理论、部队组织方面进行探索之外,在两栖登陆专用装备方面,也有了突破性进展。1924年,一种被叫作A型部队驳船的新装备投入使用,这是一种使用两具发动机,船头装有装甲铁板,放下就成了跳板,可以在抢摊登陆时方便进行物资卸载的小型船只,这也是日后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采用的各种登陆艇的鼻祖。同年,第一辆具有实战价值的两栖坦克也出现了。1929年,海军成立了装备局,开始进行有关两栖作战专用装备的研制开发。在装备局的不懈努力下,陆战队推动了几种登陆战专用装备的研制和发展。

第一种是1934年安德鲁·希金斯自行研制的能直接上岸又能灵活退入水中,并在浅水中行驶自如的登陆艇原型船——希金斯船。陆战队对希金斯船大感兴趣,希金斯也根据陆战队的要求对船只进行了改进。1939年,以后随着希金斯船在历次演习中的抢眼表现,逐渐引起了装备局的注意。在装备局的建议下,希金斯对船头进行了重新设计,采用可收放式船首(放下时就是跳板),可以直接把卡车和坦克送上海滩。1941年希金斯船被确定为陆战队的正式装备,在战争中成为极为抢手的宝贝——中型登陆艇LCM。

第二种是1935年研制成功一种可以运载155毫米火炮的炮兵运输船。

第三种则是同在1935年由美国唐纳德·罗布林公司设计研制的一种履带式水陆两栖车。这种两栖车可以在水网沼泽地带灵活使用。当时公司员工根据这种车辆的形状和使用取了“鳄鱼”这个绰号,不料这个名称就此传开,从此在英语里“Alligator”一词除了鳄鱼的原意外还多了两栖车的引申意。1938年改进后的第二代两栖车引起了陆战队的高度重视,认为可以在未来登陆战中发挥重大作用。装备局迅速为此申请了专项拨款,于1941年订购了200辆,并正式命名为LVT1履带式登陆车(Landing Vehicle Tracked)。第二次世界大战中LVT系列两栖输送车各型号总产量达18621辆,除了装备美军外,还提供给英国、中国等同盟国。这些车辆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的历次登陆战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陆战队在匡蒂科进行两栖训练

这时,陆战队一名少校军官E·艾利斯(E.Ellis)在1919年举办了一个题为《海军基地:它们的位置、资源及安全》的讲座,在这个讲座中艾利斯先知般地预言道:日本出于其无法自制的侵略野心,必将成为太平洋上危害美国利益的唯一国家。为了保卫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地位和权益,美国必须在西太平洋上建立一系列的前进基地,以保障美国海军舰队的行动。而这些前进基地统分为两类,一类是已在美国控制下的基地,如珍珠港、关岛、菲律宾,另一类则是在日本控制下的基地,如马里亚纳群岛、琉球群岛。1921年,艾利斯更是根据西太平洋战略态势提出,为了保障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利益,必须将舰队和地面部队送过太平洋,在日本海域与之作战。而在这些兵力的投送过程中,必须要有前进基地为依托。由于日本占据着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和贝劳群岛,从两翼对美国中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线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夺取这些岛屿,将是美国对日作战不可避免的第一步。艾利斯强调,要在敌方猛烈炮火下强行登陆并粉碎敌人的抵抗,必须要有精心而周密的准备,参战部队必须要进行严格而特殊的训练。士兵光靠普通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士兵必须既是了解大海的水手,又是能征惯战的战士,而能达到这一要求的,只有海军陆战队。艾利斯的报告呈交给陆战队司令部后立即获得批准,并很快成为陆战队的官方政策指导性文件。随舰队出海,组织实施两栖登陆战,夺取敌占岛屿,为海军舰队提供前进基地,开始成为海军陆战队最重要的使命。陆战队随即开始根据这一战略着手进行两栖登陆战的艰苦探索和尝试。艾利斯本人为了实地研究而单枪匹马进入日本在太平洋上占据的岛屿,结果就在日本人禁止任何外国人进入的岛屿上神秘失踪。但是,他的报告为美国海军陆战队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战争之门。20年以后,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海军几乎就是按照艾利斯的设想进行的。1921年起,陆战队开始全力投入到对两栖登陆战的研究中,并一直到今天从未间断。就在这年,陆战队在弗吉尼亚州匡蒂科(Quantico)建立了第一所海军陆战队学校,开始系统地进行与两栖登陆作战有关的所有理论和学术研究,并仔细分析历次登陆作战的经验教训,从中归纳出一整套理论,并不断根据新的科学技术加以修正,为陆战队的两栖作战提供理论依据。

鉴于西太平洋上越来越严峻的局势,美国陆军和海军终于认识到了海军陆战队的价值,并最终明确赋予陆战队的任务是:“以受过高度专业训练、装备完善的远征部队支援海军舰队,占领那些必须占领的岛屿,保障舰队完成其打通连接海外驻军的海上通道之主要任务。”1921年,可以说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历史上最为关键的一年,陆战队成立了由艾利·科尔准将任司令的“远征部队”(Expeditionary Forces),专门承担为海军舰队夺取前进基地的重任。

为了消除陆军和海军在实施联合作战时必然出现的摩擦,美国陆军海军联席局(即美国参谋长会议联席会议的前身机构)于1927年颁布了《陆军海军联合行动》条令,明确规定了陆军和海军在实施联合作战时各自所承担的任务和权限。在这一条令中,对海军陆战队也作出了明确规定:“海军陆战队与海军有着不间断的联系,在登陆作战的实施过程中,将发挥特殊作用。”这所谓的特殊作用,就是指陆战队将以数量不多但经过严格专业训练的精锐部队实施两栖突击,为海军舰队夺取前进基地。

陆战队除了努力在两栖登陆战的理论、部队组织方面进行探索之外,在两栖登陆专用装备方面,也有了突破性进展。1924年,一种被叫作A型部队驳船的新装备投入使用,这是一种使用两具发动机,船头装有装甲铁板,放下就成了跳板,可以在抢摊登陆时方便进行物资卸载的小型船只,这也是日后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采用的各种登陆艇的鼻祖。同年,第一辆具有实战价值的两栖坦克也出现了。1929年,海军成立了装备局,开始进行有关两栖作战专用装备的研制开发。在装备局的不懈努力下,陆战队推动了几种登陆战专用装备的研制和发展。

第一种是1934年安德鲁·希金斯自行研制的能直接上岸又能灵活退入水中,并在浅水中行驶自如的登陆艇原型船——希金斯船。陆战队对希金斯船大感兴趣,希金斯也根据陆战队的要求对船只进行了改进。1939年,以后随着希金斯船在历次演习中的抢眼表现,逐渐引起了装备局的注意。在装备局的建议下,希金斯对船头进行了重新设计,采用可收放式船首(放下时就是跳板),可以直接把卡车和坦克送上海滩。1941年希金斯船被确定为陆战队的正式装备,在战争中成为极为抢手的宝贝——中型登陆艇LCM。

第二种是1935年研制成功一种可以运载155毫米火炮的炮兵运输船。

第三种则是同在1935年由美国唐纳德·罗布林公司设计研制的一种履带式水陆两栖车。这种两栖车可以在水网沼泽地带灵活使用。当时公司员工根据这种车辆的形状和使用取了“鳄鱼”这个绰号,不料这个名称就此传开,从此在英语里“Alligator”一词除了鳄鱼的原意外还多了两栖车的引申意。1938年改进后的第二代两栖车引起了陆战队的高度重视,认为可以在未来登陆战中发挥重大作用。装备局迅速为此申请了专项拨款,于1941年订购了200辆,并正式命名为LVT1履带式登陆车(Landing Vehicle Tracked)。第二次世界大战中LVT系列两栖输送车各型号总产量达18621辆,除了装备美军外,还提供给英国、中国等同盟国。这些车辆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的历次登陆战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希金斯船

同时,陆战队在指挥体系方面也进行了积极尝试。1932年陆战队副司令约翰·拉塞尔(John H. Russell,Jr)少将奉命研究陆战队与海军的组织关系问题,并制订一项能迅速动员并随海军舰队出动的陆战队突击部队的组织结构计划。1933年8月,拉塞尔提交了研究报告,建议将原来的陆战队远征部队改为舰队陆战队,作为海军舰队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接受海军舰队总司令的指挥。该报告获得了海军作战部长、海军舰队总司令和陆战队总司令的一致批准。1933年12月,陆战队远征部队正式改称舰队陆战队(Fleet Marine Force)。

在舰队陆战队成立之初,才只有1个旅的编制,下辖1个陆战团、2个炮兵连、1个高射炮连和2个飞行中队。但这是海军陆战队组织结构方面一个全新的起点,它明确了陆战队与海军舰队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消除了海军、陆军(也包括未来的空军)在两栖登陆战时总要产生扯皮、摩擦、怀疑、忌妒、争执等顽症,同时使陆战队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彻底改变了陆战队多年来如同私生子一般的尴尬处境。美国海军开始将陆战队作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且是在未来对日作战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看待,认真考虑陆战队所提出的关于两栖登陆战对于海军的一些特殊要求,并把两栖登陆战纳入海军对日作战的整体计划。舰队陆战队的成立对于海军陆战队来说是如此重要,所以这一名称一直延续至今。今天,舰队陆战队不仅为海军舰队效力,更是成为海军舰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密切而又相互渗透的跨军种组合,使海军和陆战队之间彼此了解信任,在陆战队的组织结构方面具有极大的价值。

希金斯船

同时,陆战队在指挥体系方面也进行了积极尝试。1932年陆战队副司令约翰·拉塞尔(John H. Russell,Jr)少将奉命研究陆战队与海军的组织关系问题,并制订一项能迅速动员并随海军舰队出动的陆战队突击部队的组织结构计划。1933年8月,拉塞尔提交了研究报告,建议将原来的陆战队远征部队改为舰队陆战队,作为海军舰队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接受海军舰队总司令的指挥。该报告获得了海军作战部长、海军舰队总司令和陆战队总司令的一致批准。1933年12月,陆战队远征部队正式改称舰队陆战队(Fleet Marine Force)。

在舰队陆战队成立之初,才只有1个旅的编制,下辖1个陆战团、2个炮兵连、1个高射炮连和2个飞行中队。但这是海军陆战队组织结构方面一个全新的起点,它明确了陆战队与海军舰队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消除了海军、陆军(也包括未来的空军)在两栖登陆战时总要产生扯皮、摩擦、怀疑、忌妒、争执等顽症,同时使陆战队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彻底改变了陆战队多年来如同私生子一般的尴尬处境。美国海军开始将陆战队作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且是在未来对日作战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看待,认真考虑陆战队所提出的关于两栖登陆战对于海军的一些特殊要求,并把两栖登陆战纳入海军对日作战的整体计划。舰队陆战队的成立对于海军陆战队来说是如此重要,所以这一名称一直延续至今。今天,舰队陆战队不仅为海军舰队效力,更是成为海军舰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密切而又相互渗透的跨军种组合,使海军和陆战队之间彼此了解信任,在陆战队的组织结构方面具有极大的价值。

希金斯船

同时,陆战队在指挥体系方面也进行了积极尝试。1932年陆战队副司令约翰·拉塞尔(John H. Russell,Jr)少将奉命研究陆战队与海军的组织关系问题,并制订一项能迅速动员并随海军舰队出动的陆战队突击部队的组织结构计划。1933年8月,拉塞尔提交了研究报告,建议将原来的陆战队远征部队改为舰队陆战队,作为海军舰队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接受海军舰队总司令的指挥。该报告获得了海军作战部长、海军舰队总司令和陆战队总司令的一致批准。1933年12月,陆战队远征部队正式改称舰队陆战队(Fleet Marine Force)。

在舰队陆战队成立之初,才只有1个旅的编制,下辖1个陆战团、2个炮兵连、1个高射炮连和2个飞行中队。但这是海军陆战队组织结构方面一个全新的起点,它明确了陆战队与海军舰队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消除了海军、陆军(也包括未来的空军)在两栖登陆战时总要产生扯皮、摩擦、怀疑、忌妒、争执等顽症,同时使陆战队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彻底改变了陆战队多年来如同私生子一般的尴尬处境。美国海军开始将陆战队作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且是在未来对日作战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看待,认真考虑陆战队所提出的关于两栖登陆战对于海军的一些特殊要求,并把两栖登陆战纳入海军对日作战的整体计划。舰队陆战队的成立对于海军陆战队来说是如此重要,所以这一名称一直延续至今。今天,舰队陆战队不仅为海军舰队效力,更是成为海军舰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密切而又相互渗透的跨军种组合,使海军和陆战队之间彼此了解信任,在陆战队的组织结构方面具有极大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