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沦陷时期广东新闻事业的重要成果

广州沦陷时期广东新闻事业的重要成果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州沦陷前,广东各地出版的报纸有37家,其中广州12家。广州沦陷期间,广东省政府迁往韶关,使韶关成为粤北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广州的敌伪势力形成对峙之势。广州沦陷后,省会北迁。至于私营电台,广州沦陷后已荡然无存。这一时期的广东新闻事业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广东沦陷省会北迁韶关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南北对峙的报业格局。

广州沦陷时期广东新闻事业的重要成果

全面抗战初期,北平、上海大城市相继沦陷,一些报纸纷纷南迁,使广州一时成为华南抗日宣传中心。广州沦陷前,广东各地出版的报纸有37家,其中广州12家。它们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办的《中山日报》,第四路军办的《民族日报》,国民党广州市委办的《广州日报》,国共两党办的《救亡日报》,还有商办的《越华报》《国华报》《现象报》《公平报》《七十二行商报》《环球报》;另外还有两家晚报:《中山夜报》和《国华报午刊》。

1938年10月20日,日军占领广州。除《中山日报》迁至韶关,《民族日报》迁至肇庆,《救亡日报》迁至桂林外,其余报纸全部被迫停刊。

广州沦陷期间,广东省政府迁往韶关,使韶关成为粤北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广州的敌伪势力形成对峙之势。因此,这一阶段广东的新闻事业分成了互相敌对的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状况下的抗日新闻事业;另一部分是日本侵略者和汪伪政权的敌伪新闻事业。

《中山日报》随省政府迁往韶关后,1939年5月1日开始发行。半年后,以省政府为背景的《大光报》在曲江创刊;一年后,第七战区司令部主办的《阵中日报》(后改名《建国日报》)在韶关创刊。这样,在粤北地区就形成了这三家大报鼎足而立之势。它们之间互相竞争,在新闻报道和印刷技术方面都有所改进。与此同时,在粤北地区还出版了《采风报》《粤报》《华报》等十多家四开小报

1944年6月,日军发动了新的攻势,韶关腹背受敌,在这里出版的报纸不得不进行疏散和转移。《中山日报》先后在梅县和梧州设置了分版。《大光报》和《建国日报》先后在坪石、连县、兴宁设置了分版。1945年2月韶关沦陷后,中山日报社员工迁至粤东的老隆,还未来得及出报,日本投降;大光报总社迁至老隆继续出版;建国日报总社则并入兴宁版。至于迁到肇庆去的《民族日报》,1944年9月16日肇庆被日军占领后,又迁到新兴县的洞口圩继续出版。日本投降后,这几家报纸都迁回广州。

除了上述几家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外,中共广东省委在抗战时期与抗日救亡工作者合作,先后在广州、韶关等地创办过《抗战大学》《教亡呼声》《新华南》等70多种报刊,并在东江、粤中、珠江、琼崖等抗日游击根据地创办了《前进报》《人民报》《抗日旬报》《正义报》《抗日新闻》等报纸。这些报刊因游击区条件很差,大都是用蜡纸刻印的,但却对抗日军民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舞作用。与此同时,广东各地的抗日民众在党的影响下也办起了一些抗日报刊,如韶关的《晨报》、罗定的《三罗日报》、梅县的《民报》、老隆的《龙川日报》等。据统计,1939年广东各地出版的报纸共有25家,它们大多能够站在爱国抗日的立场上宣传抗战,宣传团结,宣传进步,对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一定作用。

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对立的是敌伪的新闻事业。广州沦陷后,侵华日军为了宣传所谓“东亚共荣”,先后在广州创办了中文报纸《广东迅报》和日文报纸《南支日报》。这两家报纸都由日本南支派遣军报道部领导,由日本特务唐泽信夫主持。1941年底《广东迅报》又增出《广东迅报晚刊》,是为广州沦陷时期的第一份晚报。这三份报纸虽然采取强制性办法发行,但由于内容反动,为人民所不齿。(www.xing528.com)

与此同时,汪精卫汉奸政权的伪广东省政府于1939年11月1日在广州创办伪《中山日报》,与在韶关出版的国民党《中山日报》唱对台戏。同年12月,伪“广州治安维持会”创办《民声报》,后维持会改称广州市政府,该报遂成为伪市政府的机关报。这两份报纸名为汪伪政府所办,实际受日本南支派遣军控制,两报所发消息大多来自日本同盟社和汪伪中央通讯社的电讯稿。

广州沦陷期间,也出现了几家所谓的“商办”报纸。一家叫《中兴报》,由原《公评报》股东钟某出资开办;另一家叫《公正报》,由贾讷夫主持;还有一家是叫《群声报》,由欧阳伯川主持。这三家报纸名为“商办”,实际上也受南支派遣军控制。1944年底,广州又出版了两家晚报:《民声晚报》和《新越晚报》。上述报纸,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时都先后停刊。

这一时期广东的通讯社不多。一是国民党的中央通讯社广东分社,广州沦陷后迁到韶关;二是日本同盟通讯社广东分社;三是汪伪政权的中央通讯社广东分社;四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日本海军在广州开设的南华通讯社。

这一时期广东的广播电台也不多。广州沦陷后,省会北迁。1940年省政府在韶关建立广东广播电台,每天播音8小时,分别用国语粤语客家语、日语英语播出,对宣传抗战起到过一定作用。与此同时,日军在广州利用原广州播音台的设备,办起一座敌伪广播电台,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化教育。至于私营电台,广州沦陷后已荡然无存。

广州沦陷期间,日军为了更好地控制新闻界,由《广东迅报》发起成立了一个新闻团体---“广州报界联合会”,最早只有日伪的几家报纸参加,完全由日军报道部控制。后又吸收了几家“商办”报纸,改名为“广东新闻记者协会”,交由伪省政府管理。

这一时期的广东新闻事业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广东沦陷省会北迁韶关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南北对峙的报业格局。以韶关为中心的抗日报纸与以广州为中心的敌伪报纸互相对抗。最典型的是在韶关有国民党的《中山日报》和中央通讯社,在广州也有汪伪政权的《中山日报》和中央通讯社,双方互争正统。这是其他省份所没有的。二是广东与香港的爱国报纸、报人互相交流、互相支持。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许多广州的报人逃往香港,在那里继续办报;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又有许多香港报人转移到韶关办报:有人是另起炉灶办新报,有人则参加当地的报纸工作。他们把香港的办报经验和方法带到了韶关,促进了当地的报业发展。这一点更是其他省份所没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