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迁民:湖广至四川,蜀战服务军户

大迁民:湖广至四川,蜀战服务军户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之该王氏一次携带22口人上路,因此,有理由相信其移徙身份是为平蜀战争服务的军户。另一来自麻城孝感乡的程氏家族,携全家33人,由楚至蜀,抵达开州,计其行程凡68日,其迁川背景也可能与汤和、廖永忠进军路线有某种联系。

大迁民:湖广至四川,蜀战服务军户

湖北与四川,一衣带水,山水相邻。自古以来,官民往来的交通路线,无非水陆两途。根据明人黄汴《天下水陆路程》、程春生《士商类要》,并结合明清两代官书及地方志书,可以大略勾勒出明代由楚入川的一般道路里程如下:

水路为:麻城至湖广武昌240里、武昌府夏口驿至荆州府荆南驿965里,荆南驿至四川夔州府永宁驿860里,永宁驿至重庆府巴县朝天驿1360里,朝天驿至成都府锦官驿2235里,全程5660里。

陆路为:麻城至黄安90里,黄安至黄陂120里,黄陂至孝感县120里,孝感至云梦县40里,云梦至德安府60里,德安至随州130里,随州至枣阳130里,枣阳至襄阳140里,襄阳至巴东县930里,巴东至四川巫山县120里,巫山至成都府城1620里,全程3500里。[86]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入川道路里程,系官方驿站里程,仅可供探讨明初湖广迁民入川参考使用,而非实际迁川路线。我们认为,结合明初移徙湖广迁民填实四川的局势,由于这次移徙行动是与平蜀战争同时策划设计的,因此作为从孝感乡始发地向外移徙的迁民,他们大多服从战争需要(或充兵役或当运夫),跟随伐蜀的明朝官军行动。这样,他们的迁川路线必然也按官军的行进方向,而分为水陆两途:一途是跟随汤和、廖永忠取水路,由湖北归州溯江而上,经瞿塘峡而至重庆;另一途则是跟随傅友德取陆路,由陕、甘,经阶、文,出绵、汉而抵成都。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再结合一些实际例证,便可以发现当时孝感乡迁民中,确有人正是沿着上述水陆两途的行军路线进入四川的。

例如,就陆路而言,原籍河南、后迁麻城孝感乡集结的王氏家族,奉旨入蜀,填籍四川,于洪武四年八月携老幼男妇22名抵达泸州大佛坎下居住。其入川路线就是由陕西而至川北。[87]这一迁川路线,正好与傅友德率领明军的征蜀方向相一致。加之该王氏一次携带22口人上路,因此,有理由相信其移徙身份是为平蜀战争服务的军户。另一来自麻城孝感乡的程氏家族,携全家33人,由楚至蜀,抵达开州,计其行程凡68日,其迁川背景也可能与汤和、廖永忠进军路线有某种联系。《程氏家乘》卷1载嘉庆二十一年《谱叙》云:(www.xing528.com)

我族原系湖广武昌省黄州府麻城县而居孝感乡之高阶檐程家村,因元末之乱,居民迁移,相率由楚入川。溯大明洪武二年己酉正月十八日,我祖应良、应海二公与殷万纲、万相,李玉明、玉道三姓同盟,由楚入川,计其丁口凡三十三人,计其行程凡六十八日,自三月二十六日行至开邑。[88]

资阳《王氏宗谱》谱影

此外,还有一个王氏家族,也明确记载是由麻城孝感乡“挽舟逆水”迁入的:“大明洪武戊申元年,携子觉高、觉兴、觉奚,父子四人挽舟逆水而上,抵四川,由北道上成都,转东路过简州地名两姑嫂坳,分为两路”,最后落脚资阳。如果把洪武元年理解为汤和军队集结出发的洪武三年,则该王氏父子四人也可能具有为平蜀战争服务的背景和身份。该王氏家族在抵达四川后,又分为两路:“觉高由南道至嘉定安居乐业,其后裔王阁入籍成都;兴、奚二人随父下资阳,卜居申家沟,改名王家嘴,觉奚公墓在此。”[8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