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明初移民活动及特点剖析

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明初移民活动及特点剖析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初的大规模移民活动,无论军籍移民还是民籍移民,无论是强制移民还是自愿移民,均不见于正史记载。这里仅举内江地区几个姓氏族谱为例,来剖析自愿移民类型的特点。吾二世名讳,尝见乡人家乘,其迁祖注籍麻城,来川无区先后,亦有变一主四等名,可见吾始祖与彼同为逆旅。周、雷二姓同居,是为上川之始祖。[38]本段论述参考[美]罗威廉著、李里峰等译《红雨:一个中国县城七个世纪的暴力史》改写。

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明初移民活动及特点剖析

明初的大规模移民活动,无论军籍移民还是民籍移民,无论是强制移民还是自愿移民,均不见于正史记载。因此,有关民间自愿移民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些私家族谱的记载反映出来。这里仅举内江地区几个姓氏族谱为例,来剖析自愿移民类型的特点。

(1)内江《吴氏族谱》载:

明初,楚人结伴来川者,虽异姓。子孙犹联字辈,名以世次为名,笃世谊也。吾二世名讳,尝见乡人家乘,其迁祖注籍麻城,来川无区先后,亦有变一主四等名,可见吾始祖与彼同为逆旅。

(2)内江《周氏族谱》载:

洪武初治,四川空虚。我圣祖仁皇帝遂下诏令湖广黄州麻城孝感乡填实四川。我祖奉命襁负其子,入川于红合乡落业。

(3)内江《周氏族谱·修谱自序》载:

明初,诏以湖广世族安插四川。我明器祖、雷氏、戴氏,遂偕至戚雷华辅、周氏,由麻城孝感乡,偶行入川,落业内江……周、雷二姓同居,是为上川之始祖。

(4)内江《张氏崇迁祠·张氏迁韶叙》载:

大明宣德元年(1426年)丙午岁,奉旨以江西填实湖广,遂尔奔楚,既居黄州府清河郡麻城孝感乡,约百(十)年。弘治(1488年)即位,群臣云西蜀土广人稀,皇上诏以楚民填实西蜀。故吾家之入川者不可胜数。以内江论,如千秋里之张家大嘴、清流河与张家坡、吴家嘴、四面山与凉水井、芋头沟、马桑岭、破堰桥、翟家沟,又如高粱里之牛心山,龙桥里之古墓嘴、张家坪与张家冲,此同祖同县者也。他如简州与绵竹、巴县与江津、荣昌与大足,类皆自楚源源而来,此同祖异县者也。

(5)内江《严氏家乘·严正好表》载:

明中叶遭乱,(湖广严氏)昆季五人各窜他乡。严正好率地正客入蜀,卜业内江县西乡贤良之里,报垦田家冲、白杨沟、廖家冲。[129]

(6)简阳市傅家坪《傅氏族谱》载:

吾族先世居浙江上元,随宋度江,家楚麻城孝感乡。洪武二年,有昆季三人入蜀,长悦筑居忠州,悦岩居简,悦举则不知为仲为叔,不知所居。[130]

(7)民国《简阳县志·氏族志》傅氏载:

说岩闻说举迁西蜀,路行,病足止忠州。说岩公安置举,乃手提细弱,家于简。

上述七例基本勾画出明初湖广实川的自愿移民类型的基本特点:

第一,持续时间长。湖广地区自愿移民活动,从明初一直持续到了明中叶。

第二,自行迁徙。湖广地区自愿移民的形式,既有“结伴而行”(例1),也有“偶行入川”(例3),表明移民行动并非由政府统一组织行动。

第三,移民群体组合自由。参与上述移民行动的人员,既有相同姓氏,也有亲戚与异姓人士(例1);既有夫妻家庭成员,也有襁负其子(例2)、手提细弱(例7),更有昆季兄弟同行者。

第四,迁徙过程中行止不固定。同行人员有因“病足”(例7)中途而止,就地落业者。

第五,落业安置之地分散。既有同祖安置于同县者,也有同祖安置于异县者(例4)。

以上分析表明,明初湖广自愿移民群体带有很大的松散性、随意性、机动性与分散性,不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因此,它同以军事编制为基本单位的强制性移徙“迁民”的政府行为,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注释】

[1]参见邓经武:《六百年迷雾何时清——“湖广填四川”揭秘》,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18页。

[2]《明太祖实录》卷16。

[3]参见陈世松:《元末“青巾军”入蜀考——兼释重庆〈玄宫之碑〉》,《四川文物》2006年第4期。

[4]刘堪:《烈女吟》,载嘉庆《四川通志》卷171,巴蜀书社影印本,1984年。

[5]方孝孺语,载杨学可:《明氏实录》,《续修四库全书》第350册。

[6]杨学可《明氏实录》。

[7]杨慎:《内江科贡题名序》,《升庵遗集》卷22。

[8]《明仁宗实录》卷10。

[9]《明宣宗实录》卷66。

[10]《明太祖实录》卷96。

[11]《明太祖实录》卷106。

[12]《明太祖实录》卷110。

[13]《明太祖实录》卷112。

[14]嘉庆《资阳县志》卷7《艺文》。

[15]谈迁:《国榷》卷8,中华书局,1958年版。

[16]《明太祖实录》卷182。

[17]《明太祖实录》卷216。

[18]《明宣宗实录》卷66。

[19]《明英宗实录》卷30。

[20]《明英宗实录》卷36。

[21]嘉庆《中江县志》卷5《艺文》。

[22]康熙安岳县志》卷1。

[23]咸丰《资阳县志》卷8《学校·学官》。

[24]转引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8页。

[25]转引自马楚坚:《明清人物史实论析》,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第305页。

[26]民国《巴中县志》第2编《人民志上》。

[27]民国重庆《曹氏族谱·迁蜀传》。

[28]徐泓:《明洪武年间的人口移徙》,载《第一届历史与中国社会变迁(中国社会史)研讨会论文》,台北,1981年。徐泓文中所称“四川移入人口资源不多”,指的是具体迁入的人口资料不详,无法将其移徙地位反映出来;而“四川是个极具潜力的移入区”一语,则基于对明初四川人地关系所属宽乡现状的判断。至于说明太祖是否“无暇顾到四川地区”,笔者认为未必如此,详见下文。

[29]《元史》卷46《顺帝纪》。

[30]《明太祖实录》卷14。

[31]陶安:《陶学士文集》卷首《陶学士事迹》。

[32]朱梦炎:《卫国公邓愈神道碑》,《皇明文衡》卷73。

[33]嘉靖《湖广图经书志》卷4《黄州府》,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本,1991年。

[34]《明太祖实录》卷35。

[35]嘉靖《湖广图经书志》卷4《黄州府》,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本,1991年。

[36]嘉靖《湖广图经书志》卷4《黄州府》,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本,1991年。

[37]《明太祖实录》卷26。

[38]本段论述参考[美]罗威廉著、李里峰等译《红雨一个中国县城七个世纪的暴力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62~64页)改写。

[39]灌县《樊氏族谱》(光绪乙卯本)载:樊氏,“世居南阳……元末变乱,皇明嗣统……俱得从容避难于麻城孝感焉,厥后徙居西蜀”。(转引自崔荣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4页。)

[40]李敏:《从麻城各姓氏族谱看湖广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载陈世松主编:《移民文化与当代社会——纪念“湖广填四川”340周年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0页。

[41]邹知新:《都碑记》,详见本书第一章。

[42]全文载民国27年(1938年)《泸县志》卷七《艺文志》。参见赵永康:《吴登启〈招民榜文示简注〉》,载《四川客家通讯》2012年第1期。

[43]焦竑:《澹园集》卷15《沈氏世 传录序》,中华书局,1999年,第147页。

[44]龙文彬:《明会要》卷50《民政》1《移徙》,中华书局,1998年,第944页。

[45]《明史》卷77《食货志一》。

[46]《明太祖实录》卷210。

[47]赵翼:《廿二史札记》卷32。

[48]《明史》卷77《食货志一》。

[49]邹知新:《都碑记》,详本书第一章。

[50]徐泓:《明洪武年间的人口移徙》,载(台北)《第一届历史与中国社会变迁(中国社会史)研讨会论文》,1981年。

[51]《明太祖实录》卷26,吴元年十月乙巳,第383页。

[52]《明太祖实录》卷28上,吴元年十二月丁巳,第431页。

[53]《明太祖实录》卷34,洪武元年八月壬午条,第619页。

[54]《明太祖实录》卷35,洪武元年九月戊子条,第636页。(www.xing528.com)

[55]《黄氏族谱·先世事迹》,《隆昌县志·社会风土上》(稿本)。

[56]李敏:《从麻城各姓氏族谱看湖广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载陈世松主编:《移民文化与当代社会——纪念“湖广填四川”340周年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1页。

[57]民国资阳《陈氏宗谱》卷1。

[58]弘治《黄州府志》卷1《地理·建置沿革》,卷5《人物·土著》。

[59]徐斌:《明清鄂东宗族与地方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77页。

[60]《明太祖实录》卷182。

[61]《明太祖实录》卷15。

[62]《明太祖实录》卷132。

[63]民国纳溪《陈氏族谱》,承泸州陈善新先生提供影印本。

[64]合阳《刁氏族谱》,转引自谭红主编:《巴蜀移民史》,巴蜀书社,2006年,第183~284页。

[65]民国3年隆昌《王氏族谱》卷1,承隆昌县云顶镇新桂村王维远先生提供抄本。

[66]《韩氏族谱》,清刊本,转引自马楚坚:《明清人物史实论析》,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第313页。

[67]清简阳《汪氏族谱》,转引自马楚坚:《明清人物史实论析》,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第313页。

[68]宣统《熊氏族谱》,转引自马楚坚:《明清人物史实论析》,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第320页。

[69]道光十四年《张氏族谱》,转引自马楚坚:《明清人物史实论析》,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第320页。

[70]转引自谭红主编:《巴蜀移民史》,巴蜀书社,2006年,第284页。

[71]例2既称诏令麻城人入川的时间在“元主北遁”之后,故谱中所谓“吾系洪武元年入川”可能不准确,推测当在洪武四年左右。

[72]康熙四年王鼎泰谱序,民国隆昌《王氏族谱·序》。

[73]程德泽等:《云阳程氏家乘》卷1,民国7年修。转引自岳精柱、程行:《家谱中的麻城孝感现象》,载《麻城文史》2011年第4期。

[74]李传中等:《长寿晏子山李氏族谱》转老谱,1999年修。转引自岳精柱、程行:《家谱中的麻城孝感现象》,载《麻城文史》2011年第4期。

[75]长寿《但氏族谱·邵氏祖妣支脉》,2002年,重庆市綦江区文管所藏。

[76]《明太祖实录》卷250。

[77]民国23年《魏氏宗谱》卷首,转引自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03页。

[78]转引自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10页。

[79]转引自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05页。

[80]转引自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05页。

[81]民国22年湘乡《龙田彭氏族谱》载《始祖乐翁迁湘记事》。

[82]谭红主编:《巴蜀移民史》,巴蜀书社,2006年,第450页。

[83]民国《垫江县乡土志·氏族志》。

[84]民国资阳《陈氏宗谱》卷1。

[85]参见陈世松:《“解手”的传说与明清“湖广填四川”》,《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3期。

[86]参见杨正泰:《明代驿站考》(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87]明景泰七年(1456年)《王氏族谱序》,载隆昌《王氏族谱》卷1,民国2年刻本。

[88]程德泽等:《云阳程氏家乘》卷1,民国7年修。转引自岳精柱、程行:《家谱中的麻城孝感现象》,载《麻城文史》2011年第4期。

[89]资阳《王氏族谱》,载光绪三十四年《王氏源流考》,引自王洪林:《王氏宗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

[90]《明太祖实录》卷53。

[91]《明太祖实录》卷193;《明史》卷77《食货志一》。

[92]徐泓:《明洪武年间的人口移徙》,载《第一届历史与中国社会变迁(中国社会史)研讨会论文》,台北,1981年。

[93]曹树基:《“瓦屑坝”移民:传说还是史实》,载凌礼潮主编:《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麻城孝感乡现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

[94]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页。

[95]陈运昌等:《隆昌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一年抄本。

[96]光绪《富顺县志》卷3《宦迹》。

[97]光绪《富顺县志》卷2《古迹》。

[98]嘉庆《四川通志》卷46《舆地·陵墓》。

[99]祝穆:《宋本方舆胜览》卷65《潼川府路·富顺监》。

[100]民国3年隆昌《王氏族谱》卷1。

[101]民国《南溪县志》卷4《礼俗下》。

[102]资阳《甘氏族谱》,1928年重修本,转引自崔荣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页。

[103]转引自陈良学:《明清川陕大移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第224页。

[104]民国《南溪县志》卷6《礼俗篇》。

[105]民国《南溪县志》卷6《杂纪·金石篇》。

[106]民国《南溪县志》卷1《舆地篇》。

[107]杨璞:《留宾寺碑记》,载民国《南溪文征》卷1。

[108]李开梁:《隆昌县志·社会风土》稿本。

[109]光绪《井研县志》卷16《金石一》,又见卷3《疆域三》。

[110]胡用霖、曾昭潜纂:《隆昌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二年抄本。

[111]参见马楚坚:《明清人物史实论析》,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第310页。

[112]《明史》卷77《食货志一》。

[113]《明史》卷77《食货志一》。

[114]高兴华:《明初迁民碑》,载《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3期。

[115]转引自马楚坚:《明清人物史实论析》,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第309页。

[116]转引自马楚坚:《明清人物史实论析》,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第311页。

[117]转引自马楚坚:《明清人物史实论析》,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第306页。

[118]转引自马楚坚:《明清人物史实论析》,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第306页。

[119]转引自马楚坚:《明清人物史实论析》,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第306页。

[120]转引自梁勇:《移民、国家与地方权势:以巴县客长制为中心》,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121]《皇明泳化类编》卷103,转引自王昊:《明代乡、都、图、里及其关系考辨》,《史学集刊》1991年第2期。

[122]袁世振:《复楚中论盐价公书》,《明经世文编》卷177,转引自王昊:《明代乡、都、图、里及其关系考辨》,《史学集刊》1991年第2期。

[123]明景泰七年(1456年)《王氏族谱序》,载隆昌《王氏族谱》卷1,民国3年刻本。

[124]隆昌县云顶郭氏族谱续修委员会:《云顶郭氏族谱》,2007年冬,隆昌县档案馆藏。按该族谱在撰述家族发展历史时,称郭氏于后唐时(935年)由中原迁居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凤凰井洪军坝,宋末躲避兵燹,将在麻城孝感居住17代的家,迁至四川泸州胡冲落居。元末(1357年),之兴又率全家从四川迁回湖广麻城孝感老家。其后,洪武二年,道明祖又率孟氏六兄弟从麻城孝感来到泸州定居。其中,孟一住泸县兰田,孟二、孟三、孟四、孟五北行至云顶山东侧的嘉明,孟三记载嘉明罗桥后湾插田落户。孟四定居富顺赵阳乡云顶山;孟二在内江观音里落户;孟五西行到富顺米盐井安家;道明祖同孟六又从兰田返回故里孝感云云。该文字多有加工拼接痕迹,明显带有联宗修谱的通病。不过,的确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明初湖广移民该地区的真实而复杂情况。

[125]隆昌云顶乡《郭氏族谱》;隆昌县文史资料委员会:《隆昌云顶寨史料》,1989年。

[126]定居云顶镇新桂村的王维远(时年80岁)先生,在其《我的人生旅途》(二)《隆昌云顶寨修建简介》称:“云顶寨为郭氏家族建造,始祖孟四于明洪武四年辛亥岁(1371年),从湖北省麻城县携家移民入川,来到当时的富顺县赵阳乡(那时未置隆昌县)云顶山下插地耕种定居于此。”

[127]《云顶寨的来由》,隆昌县云顶镇政府公众信息网。

[128]《明太祖实录》卷210,洪武二十四年七月庚子条。

[129]转引自马楚坚:《明清人物史实论析》,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第204~205、316、320页。

[130]民国简阳傅家坪《傅氏族谱》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