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迁民:湖广填四川,重建故乡记忆

大迁民:湖广填四川,重建故乡记忆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者聚合在一起,就构成为移民时代精神家园的完整图像。巴蜀湖广移民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以乡情为纽带,以同乡会馆为载体。这些神祇受到湖广移民群体的尊崇,被视为湖广移民的保护神和精神崇拜偶像。

大迁民:湖广填四川,重建故乡记忆

四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大的移民区域,古往今来人口迁移活动频仍不断。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人为因素的交相作用,在四川历史上曾经多次上演过人口几近绝灭、社会陷入坍塌的局面,从而引发了多次迁外省人口“填川”的大规模移民事件。与本课题研究对象“麻城孝感乡”问题有关的“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就分别是由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三次大动乱所引起的。其中,尤以清初的湖广移民潮规模、声势与影响最为重大突出。因此,以清初湖广移民填川作为背景,来勾画移民时代精神家园建设的情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

精神家园是一个古老而难解的命题,学界将精神家园作为对象来研究则是比较晚近的事。目前学者普遍认为精神家园的核心是一种文化认同,一个文化价值的矩阵,代表着一种信仰与信念,也是一种能深深地将人们凝聚起来并使之找到情感归属与价值依恋,找到自我认同。而文化认同又具体表现为对某种文化身份的选择、获得与保持,其结果不仅影响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而且将成为群体划分与凝聚的重要因素。[13]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移民时代中的精神家园亦即文化认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基于祖先的追溯与认同;其二是建立在血缘、地缘基础上的乡土认同。这两个方面,统一在“家”的概念之下,它是基于一个由祖先、“我”、子嗣构成的一个世系完整的“小家”,以及由“我”与同乡邻舍构成的一个有限网络的“大家”所组成的。二者聚合在一起,就构成为移民时代精神家园的完整图像。

关于清初四川精神家园中“小家”的建设,主要围绕移民祖先的祠墓以及世系的构建来展开。这方面的事例很多,仅举与课题研究对象有关的湖广移民的例子来说明。明初自麻城孝感乡入蜀的王氏,落业泸州大佛坎,后隶隆昌县,定居有年,历代祖先“墓塚依然”。遵循“尊祖故敬宗,敬宗故睦族”的传统,深明“祠之不建,祖何由而敬,奚从而睦”的道理,从五世祖时起,就开始筹划建立宗祠。但直至明末动乱之后,返里的王氏后裔,历经近“一十余代”人的不断努力,终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始将宗祠建成。至此,“后人春秋祭享,有所归依,诚盛举也”。又过了40多年,鉴于祠堂“两廊制度弗备,非所以妥先灵而昭前烈也”,于是王氏族人又通过“集腋成裘”的方法,醵金重建,在原有祖祠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祠堂。道光七年(1827年)《重建宗祠序》坦承,此举意在“冀阖族父兄子弟,当念水木,勿忘本源,斯成功速度,而明德馨昭,赐应不爽耳”。这次集资的盈余部分,还用于“修联族谱,又当继事于将来”[14]。通过修谱来连接祖先根脉,以明原委本末,不失为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另一个事例来自于自称是清初从湖北迁川的著名作家艾芜。艾芜在《我的童年时代》一书中记载,其入川始祖定居新繁(今成都市新都区)以来,一直是带着“烈希承宗祖,美德正乾坤”的韵文来排列世系班辈的,到了清朝末年,随着人丁繁衍,依据原有的韵文编排已经不够用,于是,该家族便又派人到湖北麻城去访问祖先同姓的家族,这才又带回好些句韵文,印在族谱里面,头两句是:“道继宽仁著,功昭勇智闻。”艾芜按此韵文为“道”字辈的,他因此被其父起名为“汤道耕”。[15](www.xing528.com)

洛带湖广会馆盂兰会碑

关于清初四川精神家园中移民“大家”的建设,主要围绕乡土神祭祀以及同乡网络的构建来展开。乡约为信,根脉相连。巴蜀湖广移民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以乡情为纽带,以同乡会馆为载体。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麻乡约”。据传,“麻乡约”是麻城孝感乡移民联系故乡的一种通邮方式,反映的是移民的原乡情结和精神寄托,乃至于入川移民后代即使无亲可赴,这种通邮方式也能保存下来,直到民国年间才退出历史舞台,变成一种文化精神的符号。在遍及全川的移民会馆中,因为大禹治水,功德无量,成为湖广会馆的供奉对象;帝主张七相公,更是麻城人信奉的乡土神。这些神祇受到湖广移民群体的尊崇,被视为湖广移民的保护神和精神崇拜偶像。至于旧时四川的湖广人,通过农历七月十五举办祭祖盛会——盂兰会,开展祭祀活动及其他公益活动,更是一种思乡念祖,增强湖广人的凝聚力的有效形式。成都洛带湖广会馆(禹王宫)现存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重兴盂兰会碑》云:“楚人之设盂兰会醮由来旧矣。阳安洛带镇禹王宫,于道光十六年兴设盂兰会。凡我楚人捐资多寡不一者,作会本,借贷生息,以为每年中元设醮供佛超度死亡之需……不使楚人之死亡者,鬼犹求食。若楚人先莫敖氏之馁焉,是则楚人之存殁,均有指望于诸同乡也巳,是为序。”[16]这种以湖广会馆为基地,通过在同乡中集资创立互助会,以本金所产生的利息作为经费,资助乡人在传统的中元节那天举办祭祀祖先、追念在天之灵的活动,以表达对亲人故友的怀念,并寄予对未来美好的祝愿。显然此举意在“嘉惠乡人”,连接乡谊,已经超出了单纯的以祖先、“我”、子嗣构成的“小家”的圈子,扩大到一个由“我”与同乡邻舍构成的有限的网络“大家”的范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