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问卷调查相关分析-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

问卷调查相关分析-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结果显示,25岁以下的青少年及55岁以上的中老年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度和热情程度要高于25岁~35岁的中青年。

问卷调查相关分析-大迁民

教学实践中,在数学美育方面我们做了一定的尝试。在讲授高等数学各章节时,教师向学生及时、自然地展示相应的美学元素,如导数定义的不同表达形式,微分中值定理的不同形式,让学生发现和谐统一之美。而且,我们设立问题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放开思路积极思考,精选了几个一题多解题目,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设想,这些都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海洋里奇妙无穷的魅力,从而把数学逻辑推理的困难变成动力。

自2017 年以来,我在所带的两个高等数学班级中进行了实践,在其中一个班级,特意加入数学美育教学,而另一个班级按惯常思维模式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受过美学教育的班级平时及期末成绩平均分明显偏高,且平时对高等数学表现出明显的好感,极少有迟到旷课的现象。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少了,课下自助式学习小组也自发地建立起来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与老师交流,同学之间讨论随处可见,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同学们如是说:高等数学课程让我们渴望、痴迷科技世界,让我们跃跃欲试,似乎找到了一把探索社会人生的钥匙。

实践使我们深切认识到,数学之美不仅对培养学生对高等数学课的学习兴趣、焕发学生学习热情大有帮助,而且对培养优良班风、学风大有裨益。但在教学中要想获得真正的审美,就必须把直觉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起到规范知觉的趋向作用,使审美不是初级的感知或空幻的主观想象,而是对数学本质的能动反应。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值得在将来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

表29:能知道自己的祖籍,您是否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

表30:您对人们寻根问祖的看法是?

第二组,不同年龄对同一问题认知态度上的差别。

调查结果显示,25岁以下的青少年及55岁以上的中老年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度和热情程度要高于25岁~35岁的中青年。例如表31“您是否相信‘湖广填四川’”一题,25岁以下回答“非常相信”的占14.05%,35岁~45岁的占28.65%,55岁以上的占48.65%,而25~35岁之间的比例为8.65%;表32“您相信您的祖籍是湖北麻城孝感乡吗?”25岁以下回答“非常相信”的占3.54%,35~55岁之间的比例为19.47%,25岁~35岁的占4.42%,55岁以上的占72.57%;表33“能知道自己的祖籍地,您是否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25岁以下的回答“非常满足”和“比较满足”的占24.15%和32.46%,35~55岁的比例分别为25.60%和23.19%,55岁以上的比例分别为42.03%和27.54,而25~35岁的比例为8.21%和16.81%;表34“您对人们寻根问祖的看法是?”,认为“很有意义”和“比较有意义”的25岁以下的比例分别为36.12%和29.83%,35岁~55岁的比例分别为24.33%和25%,55岁以上的分别为34.22%和26.14%,25~35岁以上的比例分别为5.32%和19.03%;表35“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哪里’等相似问题的态度是”,回答“非常有兴趣”和“有兴趣”的25岁以下的比例分别为20.49%和33.43%,35~55岁的比例分别为26.23%和26.74%,55岁以上的比例分别为50%和27.33%,25~35岁的比例分别为3.28%和12.50%(详见表31~表35)。[29]

表31:您是否相信很多四川人都是“湖广填四川”移民到四川的?

表32:您相信您的祖籍是湖北麻城孝感乡吗?

表33:能知道自己的祖籍,您是否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

表34:您对人们寻根问祖的看法是?

表35: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哪里等相似问题的态度是?

通过田野调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在当代社会中,生活在川、渝地区的人们,对于自己的祖籍地问题及其与祖籍地来源有关的“湖广填四川”的历史问题,具有较高的关注度,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较为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第二,在当代社会中,生活在川、渝地区的人们,对于寻根问祖活动的现实作用给予高度评价,普遍认为它能增加亲切感,在增进人与人的友谊方面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在时间、精力、经济允许的条件下,有半数民众会选择参加寻根活动。当然,对此类问题根本不感兴趣的也大有人在(主要是中年以下年龄段的人,尤其是城镇女性居民)。他们认为对“几百年前的事情了,现在来追究还有意义吗?”或者说“曹操墓都是假的,这些事情又为什么不可以作假?”“你们还在关心这些好几百年前发生的事,能当饭吃吗?”在他们看来,当务之急是自我的发展,挣钱等现实需求才是最为重要的,对于虚无缥缈的陈年旧事已经没有感觉,也没有了解或认知的必要。

第三,在当代社会中,生活在川、渝地区的人们,对于孝感乡祖籍问题不仅感兴趣,而且有一定的认知度,其中有部分人对孝感乡祖籍有亲切感和自豪感。“麻城孝感乡”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名词,而且仍然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

第四,在当代社会中,生活在川、渝地区的人们,因性别、年龄的差别,对同一个调查问题的关注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说来,男性比女性关注兴趣更大;年纪越长的比年纪较轻的关注兴趣更大。但文化教育程度与调查问题本身不具有多大相关性,不管文化程度高还是低,对祖籍地的认知与态度并没有明显的差别。

【注释】

[1]孙晓芬主编:《麻城祖籍寻根谱牒姓氏研究·后记》,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

[2]湖北麻城政协文史委编:《圆梦麻城行》,《麻城文史》2008年第2期。

[3]戴文森:《麻城——我的故乡》,《麻城文史》2009年第6期。

[4]http://www.yuanscn.com/web/Article/ysource/nation/200612/490.html。

[5]孙晓芬主编:《麻城祖籍寻根谱牒姓氏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页。

[6]参见李敏、金木、彭景涛:《从地域景观“三老堂”看移民与麻城社会之变迁》,载凌礼潮主编:《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麻城孝感乡现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0~434页。按:“三老堂”为纪念致仕在家乡的三位硕德重望名重一时的山东按察使周鉴、广西督学佥宪董应轸、山西布政使(从二品)李正芳,而在麻城县衙西边修建的一座馆舍,勒石命名于万历年间。凡学士大夫以公事来县者,皆可停车系马于此堂,以便随时咨询。此后,历任麻城知县均在朔日望日到三老堂行香祭祀清朝立定规制,由周、董、李三姓后裔呈请自行轮流祭祀。(www.xing528.com)

[7][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等译:《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6页。

[8]参见胡鞍钢、胡联合等:《转型与稳定:中国如何长治久安》,人民出版社,2005年。

[9][美]马斯洛著、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九州出版社,2003年。

[10]根据全国各省统计公报,2009年全国及川、渝、黔、陕、滇、鄂六省市恩格尔系加权平均数分别为:38.75%、41.25%、43.4%、45.95%、36.2%、43.35%、42.6%。

[11]王苍柏、黄绍伦:《回家的路:关于全球化时代移民与家园关系的思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28卷第4期,2006年7月。

[12]王苍柏、黄绍伦:《回家的路:关于全球化时代移民与家园关系的思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28卷第4期,2006年7月。

[13]杨宜音:《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和动力性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的演进与创新为例》,载张存武、汤熙勇主编:《海外华族研究论集》第3卷《文化、教育与认同台北》,(台北)华侨协会总会出版,2002年,第407~420页。

[14]民国《王氏族谱》卷1《祠序》。

[15]艾芜:《艾芜文集》卷2《我的童年时代》,四川文艺出版社,1984年。参见孙晓芬:《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18~119页。

[16]该碑现存洛带镇湖广会馆侧厅墙壁。

[17]葛晨虹:《守望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年第3期。

[18]四川奉节《刘氏考订族谱》。

[19]孙桐生:《国朝全蜀诗抄》卷38,巴蜀书社,1986年,第423页。

[20]参见《张献忠屠蜀考辨——兼析“湖广填四川”》(载《中国农民战争研究辑刊》,1979年第1期,后改为《张献忠屠蜀考辨——兼析“湖广填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以及谭红主编:《巴蜀移民史》(巴蜀书社,2006年)等著。

[21]《灌县柳街乡志》(1982年),转引自崔荣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22]参见黄友良:《明代四川移民史论》,《四川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23]崔荣昌:《四川境内的湘方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6年,第7页。

[24]在街子镇:李大爷(63岁)相信“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事实,他说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过来的人大拇脚趾盖是掉的。会元村七组周永清(78岁)称,其先祖周耀龙、周耀凤两兄弟为参战,于明末清初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到大邑县,后又迁移到街子镇会元村。会元村张祥云(70岁)称,入川始祖国明公籍系楚(今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苦竹碥马桑湾,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入川。会元村廖栋材(77岁)称,街子镇廖姓人家由清雍正从湖北孝感入川,现已传十三代。会元村10组刘瑞清(74岁)也说,祖上是来自湖北麻城孝感乡,刘氏家族现在也举办清明会,刘大爷的儿子就是刘氏家族的现任族长在怀远镇:黎店村8组杨光良(69岁)称其祖籍来自湖北麻城孝感乡,杨氏家族以前也举办清明会。黎店村八组杨光文(57岁)称,祖籍为麻城孝感乡,听说过有人到麻城寻根之事。张老师(68岁),祖籍麻城孝感乡。张福云,男,81岁,风南村13组,来自麻城孝感乡双槐树。马福文,男,61岁,清风林社区B组,祖籍麻城孝感乡,清明会上都要讲家族历史。罗茂顺,男,78岁,泉水村5组,祖籍麻城孝感乡,老人对课题组的寻访非常欣慰,认为“历史比票子重要”,“必须记历史,不能忘记”。怀远镇文家湾马大爷讲述,他们家在山上还有康熙年间的碑文,“文革”时因族人以命相拼才保住了入川始祖的两座坟。马大爷并出示族谱,上载:“闻之祖籍系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人士,其先人南远稽,世代莫考。特自明末,献贼害川省,历有寻遗……铭曰:嗟嗟列祖,没世难忘,迁居乐土,长发其祥,子孙繁衍,世代荣昌,书香绵远,远的流芳。”在调查中,我们听说当地有三例到湖北去寻过根。其中有一个叫张松明的居民去湖北寻根,找到了祖籍地所在。崇州怀远镇福桥村杨大爷(71岁)家有族谱(未看),曾去湖北寻根,但未成功。吴大爷,男,73岁,五六年前去湖北寻根,却只找到了今天湖北的孝感市。

[25]网络问卷调查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网站申国敏老师大力支持,深表感谢。

[26]问卷调查获得麻城市政协凌礼潮先生、成都武侯区志办孙丹木先生、成都艾民儿鞋业公司、安县地方志办公室张清儒先生、蓬溪县地方文史委胡传淮先生、重庆涪陵卷烟厂梅邦华先生、西南大学教务处罗欢老师的大力帮助与支持;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韦克难教授指导完成问卷设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生张海熔协助问卷调查、数据录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生赵文静同学协助问卷分析程序设计及数据录入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27]说明:表2中Freq是指频数(即人数有多少),Percent是指百分数,Cum是指累计百分数,以下表同;数据一律取至小数点后两位数,以下表同;在统计每项数据时已四舍五入,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因此在总数相加时并不全为100。

[28]问卷中在涉及调查对象个人的隐私问题、个人有某些隐情而难以回答的问题,或是由于调查员的原因,导致问题无回答,在数据分析中就当作丢失值处理。本调查中的丢失值不作为分析内容。

[29]说明:因未经过进一步深入细致调查,性别、年龄等变量与相关问题的交互表得出的数据在此多作客观陈述,少作主观判断与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