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老师初中生物教学亮点解析

吴老师初中生物教学亮点解析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课吴老师非常重视实验,不仅将教材中三个演示实验中的两个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另外增加了一个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的分组实验,还新增加了一个树叶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同时我们也看到,吴老师不是照搬教材的实验设计,而是对教材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二)教学逻辑主线清晰吴老师虽然教龄不长,但对教学的思考已经比较深入。

吴老师初中生物教学亮点解析

(一)以实验促进重要概念的构建

2012年9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谭永平主任给我编著的《初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研究》一书作序,序中指出:“实验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作为自然科学,是‘以实证为判断的尺度,以逻辑做论辩的武器’。实验,则是获取事实证据的重要途径。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所称的实验,是教学实验,虽然与科学研究领域所称的实验并不能完全等同,其中有的显然属于科学观察而非实验,但是,它们都有助于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训练科学方法,提高探究技能,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领悟科学的本质。”

吴凯臻老师是我的工作室网络学员。本节课吴老师非常重视实验,不仅将教材中三个演示实验中的两个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另外增加了一个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的分组实验,还新增加了一个树叶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通过三个分组实验、两个演示实验,以及恰当的讲解和梳理,促进了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同时我们也看到,吴老师不是照搬教材的实验设计,而是对教材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通过改进使教材上的演示实验二、三可以在同一套实验装置中进行,而且,实验操作更加简单,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二)教学逻辑主线清晰(www.xing528.com)

吴老师虽然教龄不长,但对教学的思考已经比较深入。本节课的教学容量大、实验多、知识点多,但整个教学多而不乱,教学逻辑主线非常清晰。吴老师自己在教学设计中写道:“本节课采用5E教学策略,通过‘吸引—探究—解释—迁移—评价’五个步骤来达成学生对呼吸作用重要概念的自我构建,首先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生物学事实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随即开展呼吸作用系列探究活动,学生亲自操作,亲自感受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变,然后总结呼吸作用的概念内涵。接着利用新构建的概念,以‘自学—互学—分享’的小组学习模式,尝试解决新问题,深化对呼吸作用概念的理解。最后进行习题练习和评讲。”

细看,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紧扣课题“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课的开始时情境引入是围绕绿色植物;课的实施中,先讲物质变化:调整了教材的演示实验呈现顺序,先设计了一个人是否呼出二氧化碳的探究,然后探究萌发的种子是否释放二氧化碳,这样设计给了没有化学知识背景的学生一个过渡;而是否产生水,现有条件不能探究,就直接告诉学生事实;接着探究萌发的种子是否消耗氧气,用图表资料说明萌发的种子分解有机物,并把其中的能量释放出来,这样呼吸作用产物和反应物的物质变化就清晰了,还引出了能量变化。探究萌发的种子是否释放能量,并指出种子萌发跟能量转换器线粒体有关;提到线粒体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可以更好地将重要概念“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落实到细胞这个层次。而增加神秘瓶子的演示实验不仅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萌发的种子推理到植物的各大器官,真正切合题目中的绿色植物,还可以更好地突出“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也是教材的技能训练《推理》的先演。可以说,整节课的教学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