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生物学教学案例展示

初中生物学教学案例展示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州市初中生物学教学能力大赛的决赛在2019年9月28日上午进行,决赛采取说课形式,包括两个环节:说课和答辩。说课先后顺序于决赛当天上午由参赛教师现场抽签决定,初赛成绩不计入决赛成绩。其中,骆慧超老师是工作室成员,参赛的课为区级视导优课,此次获得一等奖第2名;杨超老师为工作室网络学员,此次获得一等奖第3名;骆娜老师为工作室网络学员,此次获得二等奖。黎金玉老师为工作室成员,此次获得二等奖。

初中生物学教学案例展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提升广州市中小学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夯实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全市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广州市教育局于2019年9月2日发布了决定举办首届广州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暨第二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初赛的通知,全市40周岁以下(1979年7月9日后出生)、教龄满3年的中学生物学教师都可以参加。

广州市教学能力大赛分初赛和决赛。初赛为教学基础技能展示,每位参赛选手提交一节课的完整教学设计以及该课重难点问题解决环节的教学视频片断(10—15分钟)进行评比,每个区初中生物学学科可推荐3人参赛。在推荐参加广州市初赛之前,黄埔区举行了区级教学能力大赛。其中7名参赛老师获奖,获得一等奖的广州市二中苏元实验学校骆慧超老师、黄埔区玉岩天健实验学校杨超老师,以及广州市黄埔军校纪念中学易婷老师被推荐参加广州市的教学能力大赛初赛。经过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初中生物学评审组的评审,广州市二中苏元实验学校骆慧超老师与黄埔区玉岩天健实验学校杨超老师进入决赛。广州市初中生物学教学能力大赛的决赛在2019年9月28日上午进行,决赛采取说课形式,包括两个环节:说课(12分钟内)和答辩(3分钟内)。参赛教师按初赛所选课题和教学设计进行说课(一节课40分钟的内容),并现场提交说课稿。说课先后顺序于决赛当天上午由参赛教师现场抽签决定,初赛成绩不计入决赛成绩。

在这次广州市教学能力大赛中,我的工作室有6名成员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其中,骆慧超老师是工作室成员,参赛的课为区级视导优课,此次获得一等奖第2名;杨超老师为工作室网络学员,此次获得一等奖第3名;骆娜老师为工作室网络学员,此次获得二等奖。杨超老师与骆娜老师参赛的课为工作室“一课两讲”教研活动的课(见本人公众号2019年5月15日:格物致知,学以致用——记黄埔、白云同课异构联合教研活动)。黎金玉老师为工作室成员,此次获得二等奖。黎金玉老师参赛的课为工作室去贵州省都匀市东西部组团式帮扶所上的示范课[见本人公众号2019年6月20日:“优”课展示(十六):广州市南沙黄阁中学黎金玉老师《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另外本工作室的网络学员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林振东老师、黄埔军校纪念中学的易婷老师均获得了广州市三等奖。同样获得三等奖的广州市骏景中学袁丽敏老师参赛的课,是本工作室与天河区郑雪萍名教师工作室“一课两讲”教研活动的课(见本人公众号2019年3月29日:“思潮碰撞,智慧交融”——记黄埔、天河同课异构联合教研活动)。仅从本届广州市教学能力大赛我的工作室成员获奖情况来看,个人认为,广州市教育局组织的工作室培训活动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是很有帮助的,不仅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新的学习平台,也增加了青年教师的学习、交流机会。

虽然,说课比赛主要看说课教师的临场表现,但说课稿的设计也非常重要。下面是骆慧超老师的部分决赛说课稿内容,供有兴趣的老师借鉴、学习。

课例:广州市二中苏元实验学校骆慧超老师《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

时间:2019年9月28日上午

地点:广州市第四中学(高中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血液循环的途径,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三节的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包括血液、血管(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心脏及其功能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经循环后成分的变化。人体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必须及时运来,并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尿素等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特意安排“观察与思考”栏目,呈现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本节知识。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和两道课堂练习,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参考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本课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理性思维,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设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

(2)举例说明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2.能力方面

(1)用简笔画描绘血液循环途径,培养归纳总结的思维以及建构模型的能力。

(2)通过提问和答疑理解血液成分变化过程,培养演绎推理的能力。

(3)拓展血液循环途径的图示,培养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体验血液循环过程中蕴藏的生命魅力——生命的高度有序性。

(2)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科学观。

(3)关爱长辈,健康饮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2.难点: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描述血液中氧和二氧化碳等成分的变化。(www.xing528.com)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略显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知识和思想强加于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建构知识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2.已有技能: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读图的技巧,能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图片并获得其中的信息。而血液循环系统属于较为专业的知识,人体内部结构不能被直观感知,平时较少接触和观察。加大了对本课内容理解的难度。

3.发展提高:学生个性快速发展,需要外界的肯定和鼓励,同伴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依据美国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以及合作性学习理论,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读书指导法和课堂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完成简笔画,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血液循环的途径。设计观察心脏模型、观察教材彩图、描绘循环路径、解决实际问题四个课堂活动,运用当今流行的右脑图像联想记忆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如二氧化碳、氧气和尿素的含量变化。

(1)新课导入:讲授法——复习心脏的结构以及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名称。

(2)难点突破:启发式教学法——建构血液循环途径的简图;

读书指导法——细化血液循环途径的简图。

(3)学以致用:探究式教学法——演绎推理尿素通过血液循环系统经肾脏排出体外的过程。

2.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手段中的黑板简笔画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中的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3.学法指导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仔细建构知识网络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准备好笔记本、彩笔。

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二)教学过程

续上表

五、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反思(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