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生物学教学:日进之秘揭晓

初中生物学教学:日进之秘揭晓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没有固定的学生,但吴老师带领学农时的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开展研究,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广州市“乐创空间”科技主题实践活动大赛、广州市水资源调查比赛等,先后有30多名她指导的学农学生获得各种奖项。吴老师认为,一位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爱戴、同行尊重、富有智慧和激情的老师,就必须要有强烈的成才意识和执着的追求。

初中生物学教学:日进之秘揭晓

吴奕璇老师是我的工作室成员,毕业于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园艺观赏专业,是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育硕士。吴老师从1993年本科毕业至今,一直在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任教,是广东省第一个综合实践中学副高级职称教师、广东教育学会校本课程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广州市基础教育教师培训教学专家、广东省第一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研训专家。

吴奕璇老师所在的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已经有36年,每年接待2万~3万名广州市高中学生到校开展为期一周的学农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建校至今已有近100万的广州学子到校接受过劳动教育。吴老师从教26年来,作为劳动教育教师,她理想信念坚定,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个人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学中,一直奉行德育为先的准则,坚持知行合一,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由于学校的特殊性,每年几万名学生来了又去,校内没有固定的学生。吴奕璇老师根据学校的特点,注重利用学农这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学习环境和情境,在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思,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目前学生普遍觉得要承受多方面的压力,但一致的反映是参加劳动没有压力,用他们的话讲就是在劳动时,一切烦恼都消失,感到心情舒畅。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懂得了任何成就都需要靠劳动创造。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种的菜长大了,作物果实累累,鲜花千姿百态,校园被打扮得更加美丽,不仅能深刻地体会到劳动可以创造美,使心灵受到美的滋润,而且能在劳动中尝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进取心。可以说,劳动使每个人更加自信、自立、自强和自律。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先生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事不躬行不自知。”从劳动中得来的认识是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经过学农,学生们更加尊重劳动者,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更加信奉劳动最光荣的信念。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课程是教学的载体。由于劳动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吴奕璇老师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先后为学生开设了“树林生态考察”“花卉及其栽培”等十几门课程。作为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组长,吴老师还指导二十几所学校的师生开展了以“湿地生态考察”“中草药的识别与利用”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完成了多篇研究性学习报告,获得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和个人一等奖奖励。虽然没有固定的学生,但吴老师带领学农时的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开展研究,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广州市“乐创空间”科技主题实践活动大赛、广州市水资源调查比赛等,先后有30多名她指导的学农学生获得各种奖项。吴老师先后独立编写了《花卉及其栽培》《插花》《生物入侵》等校本教材,参与全国环境教育基地试点项目“环境教育教材”的编写,该校本教材已经完成并交付学校使用,还获得了广东教育学会校本教材一等奖、2014年全国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一等奖。

在教学研究中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吴奕璇老师也及时总结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在《教育导刊》《广东教育》《中小学德育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市级以上公开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0多篇,有40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论文评审中获奖,5项成果获得厅局级学术奖励。其主编的著作《综合实践活动与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整合研究》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并在2015年广州市首届教学成果遴选中被选为二等“育苗”培育项目。吴奕璇老师作为项目负责人积极申报和开展的2014年广州市科技教育项目“校园生态考察”、2016年广州市科技教育项目“湿地生态考察”,也都获得市级质量评比“优”等级。(www.xing528.com)

教学工作中,吴奕璇老师提炼了“教学做合一,实践促创新”的教育思想。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吴老师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形成“情景导入—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实践体验—理性反思”的教学新模式,充分体现劳动教育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利用学校丰富的课程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其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的促进作用,立德树人。如在“花卉课”的教学中,吴老师注重启发引导、实现教学互动,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花卉栽培方面出现的问题,强调、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吴老师善于捕捉机会,把学生引出教室,将教育融入生活,开展了一系列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植物认种、外来入侵物种识别等。在学农过程中,结合一些实例引导学生反思,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辩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同学们在思想上重视劳动和热爱劳动,培养珍惜劳动果实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令人可喜的是,通过一周的劳动实践,学生不仅劳动态度改变了,对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通过在劳动实践教育中参与研究性学习,学生具有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对综合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能把在劳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了劳动素养。

吴老师认为,一位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爱戴、同行尊重、富有智慧和激情的老师,就必须要有强烈的成才意识和执着的追求。专业成长只有来自教师的内心,才会让教师获得真正的发展,如果没有引起内部的共鸣与改变,任何外力的强求都是徒劳的。因而,教师的发展首先是观念上的自觉发展,其次是行动上的自主成长。河南省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无论你是谁,你在哪里,只要你有行走的欲望,平台就会在你的努力中不断伸展。”教师的成长是学校的大事,是国家教育的大事,但更是教师一生的大事。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只有洞悉教师职业的神圣和庄严,才能有不竭的献身教育的动力和源泉,才能从内心深处积极、主动地全力以赴,问心无愧。

吴奕璇老师是我的工作室成员,工作室的每次活动都积极参加。同时,吴老师本人也是广州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需要根据自己工作室老师的特点,认真指导成员们进行专业规划。吴老师经常组织工作室老师开展集中研修和网络培训,想学员之所想,急学员之所急,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都精心安排,让学员能够坐得下、听得进、学得活,让工作室的老师从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起到了一定的辐射引领作用。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这个职业就是“叶”的事业。“咬定青山不放松”,吴奕璇老师从教26年,桃李满广州,但却好像没有一个“真正的”学生。一周的学农对学生的影响很难量化评估,但她坚信“不见其增,但日有所长”。吴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在现代都市丛林里坚持着“劳动最光荣”的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人;在平凡的本职工作中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人;一位不轻言放弃、实干到底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