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期精神家园建设:精神动力与转化理论

新时期精神家园建设:精神动力与转化理论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0]因此,关于精神家园如何体现对人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或效果,以及精神如何转化为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理论与精神转化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解答。(一)精神动力理论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精神转化理论物质与精神、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一直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毛泽东正是成功地运用了精神转化理论从而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并创立了新中国。

新时期精神家园建设:精神动力与转化理论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伴随着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交往而同时存在,一部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同时就是一部精神发展的历史。物质是精神发展的基础,当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的时候,精神就相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反映着物质并作用于物质生产。“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60]因此,关于精神家园如何体现对人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或效果,以及精神如何转化为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理论与精神转化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解答。

(一)精神动力理论

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生命体,并指出人的活动是受精神动力推动的,而精神动力之所以具有这种推动作用,正是因为人所独有的主观能动性毛泽东对精神动力的本质即自觉能动性,也有过明确的论述。他在《论持久战》中写道:“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61]毛泽东所说的“自觉能动性”,就是我们所说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人的精神动力的本质。根据经典作家的论述,我们可以将精神动力即人的自觉能动性所包含的三要素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

一是意识,马克思曾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62]动物是没有社会意识的,它的活动是完全自发的、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人具有社会意识,人的活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能动的活动,人把自己的活动变成了自己意识和意志的对象,并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二是目的。马克思主义不仅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而且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并且“有意识”归根到底表现为“有目的”。个人、群体和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总是会形成和确定一定的目标,然后为这个目标奋斗。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63]正由于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性,才形成了人类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64]而历史正是通过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一步步把自己同动物区别开来,一步步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人的目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一个目标的实现,人会主动建立一个更高的目标而为之奋斗。因此个人、群体和社会只有树立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并且将这些奋斗目标以理性设想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成为个人和社会的理想。理想一经确立,就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三是动机。有意识、能动的实践活动的形成最终来源于人的动机。离开了一定的动机,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不可能发生。人的活动来源于人的需要。人们的需要表现为一定的目的,体现为一定的动机,推动人们的实践活动。而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不仅有吃、穿、住和性行为等肉体需要,更重要的是人还有精神需要。自人类诞生以来,一部人类精神家园的发展史同任何经济史、政治史和科技史等都记录和见证了人类不仅有肉体的需要,同时也有精神的需要。

因此人们不仅有积极主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动力,还有自觉主动建设精神家园的动机。且人的自觉能动性本身就是人的精神存在的体现,它可以有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影响着精神家园的建设;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主动、积极建设自身精神家园的个体有健康、充实的精神生活,并引导个体对其生活世界中的那些具有价值与意义的东西的认识与追寻,从而使个体有归属感、意义感和幸福感。反之,对精神家园建设缺乏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如长期对个体心灵的沃土缺乏开垦、灌溉和维护的个体,必然会感觉生活无意义、空虚、无聊,缺乏安全感、归宿感和幸福感。(www.xing528.com)

(二)精神转化理论

物质与精神、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一直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对其进行过详细的阐述。马克思本人对精神转化为物质的思想亦作过经典的表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65]理论是精神的精华,理论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也就是说,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精神可以转化物质。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66]强调了人的观念、意识、精神的创造性。即人的精神、意识等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是将反映的东西简单复制出来,而是要经过人脑的加工改造,创造出客观世界中没有的新的观念形态的产品和新事物,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将这些观念的产品变为现实产品,从而改造世界,让世界更符合人类的发展需要。精神的这种创造性充分体现了精神转化物质的能动性。

毛泽东正是成功地运用了精神转化理论从而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并创立了新中国。他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67]并且明确地指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两者都是精神作用。”[68]邓小平指出:“我们共产党有一条,就是要把工作做好,必须从思想上解决问题。”[69]“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70]“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71]解决思想问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出发点,解决实际问题是解决思想问题的落脚点。当前中国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思想领导必须落实在经济发展上,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将之提炼成理论成果,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实现精神与物质的相互转化。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转化理论。他说:“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他还说:“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强调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同时也充分肯定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中的能动作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用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毛主席就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也一再要求全党同志坚持发扬五种革命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以及‘六十四字创业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都要继续坚持和发扬。”[72]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精神、物质可转化为精神的同时,历来重视精神向物质的转化,认为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精神不仅是物质的反映,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物质,甚至可以创造出新的物质。中国共产党正是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转化理论,领导了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充分发挥人的精神因素,在战争年代,将精神转化为战斗力,在和平时期则转化为生产力。这种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开放、创新等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等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中,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并转化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物质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正是中华民族精神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的见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