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隆神话破灭:第四章创造发现价值

德隆神话破灭:第四章创造发现价值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旦成熟,德隆将直接上市。这套理念的关键之处在于价值的发现机制。他们的研究并不停留在财务数据分析上面,而是从被授资企业的市场情况人才情况等发现被低估的价值,然后果断投资,长期持有,直至潜在的价值被挖掘出来,最后出售获利。不过,他们基本不直接参与企业的价值创造。这样它就不可能仅仅停留在发现价值的阶段,而是必须真正地进入实业操作,正如他自己所言:“创造传统产业新价值。”

德隆神话破灭:第四章创造发现价值

德隆“两栖”的历史,唐万里和唐万新的性格“博弈”,决定了德隆的战略取向本质上是金融并购。实业并购的路线是买入企业——提高整体竞争能力——获取更大的利润。金融并购的路线则是买入企业——卖出企业——获取利润。

早在2004年的时候,就由唐万新出面和许多国际买家进行谈判,谈判时间最长的是国际机电和JP摩根公司。但是正像唐万新早在2001年就说过的那样,国际买家对“德隆系”的投

资结构组合还不甚满意,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和实业比例。一旦成熟,德隆将直接上市。

即使今天德隆不倒,它也迟早会把以“老三股”为核心的实业体系卖给跨国买家,自己充当“二传手”,从中获得差价。

这一点清晰之后,就不难明白德隆为什么扩张速度如此之快。

从最终的目的来看,德隆走的并不是J?P?摩根的路子。单看它非常强大的融资能力,我们不妨把它归为米尔肯、中策、亿安科技一类。然后再让我们来分析,德隆又为什么没有成为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亿安科技仅仅通过股票“对倒”(股市上的一种常见手法,即同一人多户头之间的互相买卖。——编者注),吸纳散户“跟庄”,渐渐推高股价,在高位择机抛售,牟取暴利,在德隆看来“小儿科”得很,这是德隆近10年前就玩过的“游戏”,1996年就已经“金盆洗手”。况且,在监管手段逐步完善的现在,“游戏”风险越来越大,明目张胆以身“博傻”,看似金融高手。

反思“中策”的短暂成功,实际上是历史原因给黄鸿年提供了机会。

第一,1992年前后,国外投资者对中国的实际情况还很陌生,由于信息不对称,中策很容易获得美国和加拿大股民的信任,使各种“中策公司”捆绑销售非常容易;

第二,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地方政府积极树立政绩,而黄鸿年又有大陆背景,和当了地方官员的“老三届”同学关系密切,极容易低价购买到企业;(www.xing528.com)

第三,相关政策漏洞,使中策往往以10%—20%的并购资金先获得股权,在海外销售之后再补充资金。

以上三条原因如今已经事过境迁,中策模式已经没有生存的土壤。

也许从融资能力上看,德隆更接近米尔肯。

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上,有一部分人历来把华尔街视作投机和赌博的场所。米尔肯和巴菲特背离了华尔街道路,重新建立了一套价值投资理念。这套理念的关键之处在于价值的发现机制。他们的研究并不停留在财务数据分析上面,而是从被授资企业的市场情况人才情况等发现被低估的价值,然后果断投资,长期持有,直至潜在的价值被挖掘出来,最后出售获利。不过,他们基本不直接参与企业的价值创造

但是,德隆也没有选择这条道路。

原因也很曲折。

因为单靠德隆根本不可能进行庞大的融资,正如我前边讲到的,它是民营企业,本来就被歧视,而且它也没有强大的产业优势做后盾。它借助于体制的弱点所获得的融资能力,又反过来限制了它进行纯粹的金融投资,它必须把实业“做”出来,取得各方机构的信任。这样它就不可能仅仅停留在发现价值的阶段,而是必须真正地进入实业操作,正如他自己所言:“创造传统产业新价值。”

毫无疑问,矛盾的处境又把它拉回到实业投资的路子上来,其结果就像现在这样,同时驾驭实业和金融两支大舰队快速行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