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美援朝政治基础优势

抗美援朝政治基础优势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朝鲜战争停战谈判确立了五项议程,其中有一项“关于战俘问题的谈判”,排在第四项。战俘问题谈判一开始,美方避开确定遣返原则问题,而是坚持主张首先交换战俘名单。美方还无中生有地指责中国曾将战俘送往中国的东北地区,将朝鲜籍战俘编入朝鲜人民军,企图以此拒不遣返全部战俘。第二次,中朝提出原籍在收容一方地区的朝鲜籍战俘可不遣返,非朝鲜籍战俘及原籍不在收容一方地区的朝鲜籍战俘要全部遣返。

抗美援朝政治基础优势

朝鲜战争停战谈判确立了五项议程,其中有一项“关于战俘问题的谈判”,排在第四项。

没有料到的难题

1951年11月中旬,当第二项议程“关于军事分界线问题的谈判”有希望达成协议时,中共中央有个分析,认为军事分界线的谈判是最困难的一项,经过近4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基本达成一致。这项议程达成后,剩下的几项应该不难解决,战争可能在1951年内停下来,因此要抓紧准备剩下各项议程的谈判工作。

11月19日,周恩来起草了以毛泽东的名义发给李克农电报,指示“三、四两项议程,如对方在代表团会中提议组成两个小组同时讨论,我方可以同意。”

11月27日,停战谈判双方代表团大会批准了关于军事分界线的协议,随后就转入第三项议程的谈判。这项议程的全称是“关于在朝鲜境内实现停火与休战的具体安排,包括监察停火休战条款实施机抅的组成、权力与职司”,简单地说,就是停战的善后工作。本来,这一项议题没有什么困难的。但是,美国打算让朝鲜一直这样不战不和地分裂下去,并且还要限制停战后朝鲜的发展,他们想在这项议程里面按其打算安排妥当。朝鲜和中国都认为,这项议程是为最终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打下基础的,即使暂时不能达到朝鲜的和平统一,也不能限制朝鲜的发展,如果这样做,就是“干涉内政”。朝鲜和中国对干涉内政的做法最反感,是坚决不同意的。谈判双方关于这项议程的出发点有很大的差异,谈判进行得不顺利。

第三项议程谈了一个星期以后,12月4日,美方提议另开一个与第三项议程平行的小组委员会,讨论第四项——战俘问题。朝鲜和中国方面表示同意。又过了一个星期,12月11日,第四项议程的谈判小组开始开会。参加这项谈判的朝中方面代表有朝鲜的李相朝少将和中国的柴成文上校;美方出席的代表是美国的海军少将李比和陆军上校希克曼。

战俘问题谈判一开始,美方避开确定遣返原则问题,而是坚持主张首先交换战俘名单。双方提交出来的俘虏数目如下: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俘虏的南朝鲜军战俘有7100余人,美、英、法、土耳其等“联合国军”战俘4400余人;在美军和南朝鲜军手中的俘虏有志愿军战俘2.07万余人,朝鲜人民军战俘11.17万余人。双方俘虏的数目有较大差额。

在一场战争中,双方俘获不等是普遍情况,而且在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按照以往国内战争的习惯做法,曾在战场上即时释放了大批俘虏。美国不打算全部归还朝中战俘,只想归还与朝中方面数量相当的俘虏。但因己方俘获多于对方而拒绝交换,这种做法是没有依据和先例的。于是,美方想出了种种借口拒不接受中朝方面全部遣返战俘的建议。

美方声称,如按朝中方面要求全部遣返战俘,则双方俘虏人数相抵以后,朝中方面净增11万余人,将显著增加朝中军队的军力。又以朝中方面收容的战俘数与美方所宣布的失踪人数不成比例为由,指责朝中方面未提交全部的战俘名单,称朝中方面提出的战俘数字尚差5万人。

美方还无中生有地指责中国曾将战俘送往中国的东北地区,将朝鲜籍战俘编入朝鲜人民军,企图以此拒不遣返全部战俘。

1952年1月2日,第四项议程的谈判已进行了22天,美方才提出一个战俘遣返方案。美国以正式文本提出这样的战俘遣返方案,令世人惊讶。它表明美国决心不接受世界各国所公认的《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条款的约束,表明美国所关心的不是战俘的权利,而是能否在停战后壮大己方的力量,并抑制共产党方面力量的壮大。

在中朝方面战俘营中的部分美、英战俘听到美国的这个方案的内容时,也感到羞辱。他们发表公开信,指出:“美方的提案使渴望早日重返家园的美、英战俘陷于极大的失望,将使战俘亲属痛苦不安。”信中还说,“虽然现在已是20世纪,但在我们看来,我们却是被当作放在拍卖台上买卖的商品来进行物物交换。”

美国对停战的态度不仅使朝中两国怀疑,也令全世界不解。

美国是在朝鲜战场打不下去了才坐到谈判桌前讨论停战的,但却又不愿意让战争马上停下来。谈判中每一项议程都费尽周折,美国有意无意以优势者地位来压中国和朝鲜,并提出一些对朝鲜不平等的条件。如果按他们的提案达成停战协议,朝鲜和中国势必接受一个屈辱的条约。美方也看出中朝不会轻易接受压力,他们以这种态度对待谈判势必难以迅速停战。然而,这种结果正符合美国政府的需要,一定的紧张状态对美国有利。美国希望借朝鲜战争建立和巩固反共产主义国家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火商也要借战争向国外输出武器牟利。有钱有势的利益阶层各有打算,只是苦了普通士兵,战争消耗时日,也在消耗他们的生命。

在波折中取得进展

由于美国政府的态度顽劣,谈判未能按中国和朝鲜的愿望进行,战争拖过了1951年。谈判代表们纠缠在几个分歧严重的条款中,试探、申辩、对峙,并互相攻讦,这也是一种不轻松的战斗。

围绕遣俘原则问题,小组委员会经过一个多月的会谈还没有进展。参与谈判的中国方面参谋人员反复研究后,提出一个扫清外围、孤立重点、最终迫使对方在遣俘原则上让步的方案。这个方案报经中央政府批准后,1952年2月3日朝中代表在谈判会上提出。

朝中两国提出的这个提案考虑了美方提案的要求,对美方拿来作为拒绝全部遣返战俘的理由,如平民返乡及不再参加敌对行动等,都做了合理安排。这个提案公布后得到国际舆论的称赞,美国政府也不便直接反对。这样,2月7日,第四项议程转入另一种形式的谈判会议——参谋会议,以朝中方面的上述提案为基础展开讨论。参谋会议开了22天,除遣返原则未达成一致外,对战俘遣返议程的各条款基本取得了一致意见。2月29日,第四项议程小组委员会复会,集中讨论最关键的遣返原则问题。

3月,朝中代表又接连两次提出遣返原则修正案。第一次,朝中宣布同意以双方提交的战俘名单为基础全部遣返战俘,对美方曾向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提交的名单中的4万余名差额不要求立即遣返,可留到停战协议达成后协商解决。第二次,中朝提出原籍在收容一方地区的朝鲜籍战俘可不遣返,非朝鲜籍战俘及原籍不在收容一方地区的朝鲜籍战俘要全部遣返。美方拒绝接受这些建议。

这一阶段的谈判,朝中方面显得积极主动,而美方固守“一对一遣返”的条件,在谈判桌上较被动,世界舆论也指责他们无理拖延战争。

4月1日,美方在谈判进行110天以后才提出了一个修正条文。提出交战双方应释放并遣返停战协定签字生效时所收容的全部战俘,其实施则以停战协定签字前经双方校正并接受的名单为基础。同时,美方还提出两点“谅解”。

读过美方的修正案,让人感觉比原来的提案进步得多,也更有道理了。美国同意全部遣返战俘,似乎谈判双方的距离消失了。其实不然,问题出在它的“谅解”的第二条上。透过文绉绉的、难懂的条文,它真正的意思是“不愿被遣返的可以不回去”。

美国在一个提案中,上文说“要全部遣返战俘”,下文又说“可以不全部遣返战俘”。美国人这样“复杂”的思维让人无法理解。

为了证明有大量被俘人员不愿遣返,4月4日开始,美军对朝中被俘人员进行“甄别”。他们使用威胁利诱的手段,甚至用刺刀和刑具逼迫战俘表示不愿遣返。

4月19日,美国代表宣布经过甄别,有4.21万名朝鲜籍战俘和15599名志愿军战俘“拒绝遣返”,可遣返俘虏的数目约为7万人。舆论不相信美方宣布的数字,连美国自己也对这个数字表示怀疑。战后美国人编写的战史说:“提供给敌人的大概数字是根据既不全面又不准确的情报所估计的。”朝中方面理所当然地不接受美方实质是要扣留战俘的统计结果。美国方面坚持这个数字,战俘谈判又陷入了僵局。

台前僵持,台后斗争

就在停战谈判因战俘问题迟迟得不到进展之时,羁押在美军战俘营中的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俘虏对美方的假“甄别”、真强迫越来越不满,反抗越来越激烈,直至发生了战俘抓扣美军战俘营长官杜德准将的事件。

早在关于战俘问题的谈判刚开始时,美军就在战俘营暗中布置“甄别”。采取屠杀、毒打、刺字等残酷的法西斯手段,压迫表示要返乡的战俘。美军战史上记载, 1951年12月18日,有14名战俘被打死、24名战俘被打伤;1952年2月18日,美军开枪镇压反抗“甄别”的战俘,当场打死战俘55人、送医院后死亡22人,另有140多人受伤。

1952年4月4日,美方进行第二轮“甄别”,继续更大规模地残害战俘。据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部1953年6月26日报告的调查,4月6日,巨济岛第96号战俘营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被强行“甄别”时,共有3000余人遭到殴打;4月8日,30余名战俘遭杀害;4月14日,有1500多人被打伤;同一天,第93号战俘营要求遣返的战俘共70多人,被召集到广场上列队后,遭美军枪杀。

美军战俘营中设有审讯室之类的场所,专门用来拷问朝鲜人民军和志愿军的被俘人员。美军称这些地方为“猴子房”(Monkeyhouse),里面有囚笼、蒸气室(Steam chamber)以及皮鞭、木棍等刑具。只要被讯问的人员表示不接受“甄别”,或表态要求遣返,即被拉到这里毒打,往指甲里和手心上刺钉子或用蒸气蒸,一些人就在这个地方被折磨死了。设在巨济岛上的每个战俘营在反抗美国战俘管理当局的“甄别”时,都发生过类似的惨案。

美军折磨战俘的办法除上述之外,还有割去嘴、鼻,剪掉舌、耳,拔掉指甲、头发,用火烧烙铁烙、开水煮、寒天冻、冰水冰,至于罚苦役、饿饭都算是轻处。女战俘更是受到非人的折磨,有的被拉出去强奸,有的被强奸后还生了孩子。

为了威吓战俘不敢表示遣返,美军还在战俘营中鼓动假“甄别”。在正式“甄别”前,由美军指挥的叛徒和特务先“甄别”。只要有表态回国返乡的,就毒打或杀害,在战俘营中制造恐怖气氛,使大批战俘在正式“甄别”时,不敢表达回国、回家的愿望。

战俘中的共产党员还受到政治迫害。有的被强迫在身上刺上反共字样,被强迫写血书要求去台湾或留在南朝鲜,被强迫集体唱反共产党的歌曲、喊反共产党的口号,还强迫党团员集体写退党、退团声明,用这样的办法造成影响,使战俘无法回国。

有谁能够想象,美国政府在桌面上一本正经地要求不得强迫遣返的时候,在战俘营中天天却强迫战俘的意志。美国政府所说的“不使强迫遣返”,说穿了就是“强迫使不遣返”。

美方的残暴行径自始至终都遭到战俘的反抗。5月初,早已不堪忍受的战俘终于采取了激烈的行动。

第76号战俘营中的朝鲜人民军战俘举行示威游行,抗议美军的“自愿遣返”措施和无端残害战俘性命的行为,要求与美军战俘营长官杜德准将谈判。7日,杜德迫于战俘的压力,在全副武装的军警护卫下来到第76号战俘营。杜德虽来到战俘营,却对战俘提出的问题虚与应付,对其违反《日内瓦公约》的种种行为百般狡辩。战俘们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命权利,被迫采取了极端措施。他们趁警卫不注意的时候,迅速将杜德抓进战俘营。(www.xing528.com)

杜德成了“战俘的战俘”,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杜德事件”。

杜德被抓后,朝中被俘人员没有像杜德指挥下的军人粗暴地对待战俘那样对待他。战俘只是扣留杜德当人质,要求美国方面重视朝中被俘人员的呼声,停止强制性的“甄别”,改善战俘待遇。

5月8日,美军不得不同意战俘提出的由朝中被俘人员推举出各个战俘营的代表在第76号战俘营举行代表大会。

10日,美方新任命的接替杜德职务的柯尔森准将代表美国战俘管理当局,同意了朝中战俘代表提出的4个条件,并与战俘代表达成协议,承诺今后按国际法原则给战俘人道的待遇,立即将战俘代表送归各战俘营,不进行任何报复。这样,朝中战俘将杜德释放了。

杜德被释放后,美方立即违反协议,开始策划对战俘的迫害。首先将战俘的代表,除妇女外,全部扣留在第76号战俘营。

随之对战俘大肆杀戮。6月10日,美军调集坦克和武装士兵包围巨济岛第76号战俘营。美军命令全体战俘集合于广场上,之后即用坦克和枪、炮、火焰喷射器等一齐开火。据美军战史记载,这次屠杀当场打死战俘31人、打伤139人。另据亲历这场血腥屠杀的战俘回忆,被打死打伤的战俘数超过300人。

美军残害战俘的行为,受到全世界的谴责。在谈判会议上,朝中代表控诉美军的暴行,美方代表无法面对。

美军战史是这样评价其“自愿遣返”原则的:对于朝中方面的指责,“联合国军司令部是很难加以反驳的,在国际上,就其在对待遣返和庇护战俘的问题上,联合国军司令部的声誉受到严重的破坏”,“可能会使联合国军关于不使用武力遣返战俘的原则黯然失色”。

与此同时,美方还施展起另一种无赖式的手段处理战俘。

朝中方面不同意其“自愿遣返”的做法,他们就片面宣布释放战俘,造成既成事实。从6月下旬至8月中旬,他们单方面将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2.7万人宣布为平民释放,移交给南朝鲜当局。10月初开始又释放了1.1万人。

7月中旬,美军将再一次“甄别”的结果通报给朝中谈判代表团。这一次,美国提出的数字是8.3万人,比上一次“甄别”的数字多出1.3万人。但这8.3万人中,朝鲜人民军战俘7.66万人,约占应遣返人数的80%;志愿军战俘0.64万人,占应遣返人数的32%,二者比例很不相称。美国打算用这种办法,挑拨中朝两党两军的关系。

朝中方面为了尽快达成停战协议,甚至准备可以有条件地接受美方的提案。认为如果美方真愿意停战,那么在其承认的11.6万战俘中,至少应提出遣返9万人左右。“这个数目虽还不是全部遣返,但已经是绝大部分遣返”,“我们准备与其达成协议,而将其余两万多人保留到停战后继续解决”。而朝中方面决定收容的对方1.2万余名战俘全部予以遣返。但美方不考虑朝中方面的让步,竟以其空军大规模轰炸朝鲜北方城镇和电力设施,想以武力压朝中两国接受其方案。朝中两国政府只能坚决拒绝美国的方案。

谈判的局面进一步僵持。谈判会场上双方都感到话已经说尽了。哈里逊休会几乎成了规律。从7月下旬至9月底,70多天里只开过8次代表团大会,谈判没有任何进展。

9月28日,双方代表再一次开会,哈里逊宣布了经杜鲁门批准的“自愿遣返”战俘的三种选择:一是停战生效后,将一切战俘带至非军事区交换地点,按名单验明,但任何战俘在验明时如声称愿回曾拘留他的一方,应立即准许,并给以平民身份;二是停战生效后,迅速交换愿遣返的战俘,将反对遣返的战俘分批送至非军事区,解除双方的军事控制,由中立国征询战俘选择愿意去的一方;三是停战生效后迅速交换愿遣返的战俘,将反对遣返的战俘分批送至非军事区,解除双方的军事控制,任其自由前往愿去的一方,不加征询等。哈里逊称这一方案是“最后的、坚定的、不可改变的”。

朝中方面根据美国的一贯表现认为,美国这一提案又是一项欺骗性方案,因为朝中战俘在美国指使的李承晚、蒋介石集团特务的控制下,根本不可能自由表达其要求遣返的意愿。朝中方面拒绝了美方方案,提议在停战后将所有战俘送到非军事区由对方接管,然后对战俘进行访问,按国籍、地区进行分类和遣返。美国代表对朝中方面的提议根本不予考虑,当即宣布无限期休会。

这一天是1952年10月8日。此后,谈判中断了6个多月。

艰难的结束

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后,斯大林曾发出与美国合作以结束朝鲜战争的建议。1953年2月间,美国获悉即将召开的第七届联大下半期会议可能提出朝鲜战争双方交换伤病战俘问题。如果美国建议或支持这类方案,将会在政治上处于主动地位。而且国际红十字会于1952年12月13日已通过按《日内瓦公约》有关精神,在停战前先行交换病伤战俘的决议。“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表示支持该项决议。

在此背景下,克拉克根据美国政府的指示,于1953年2月22日致函金日成和彭德怀,建议“立即遣返那些身体适于旅行的重病重伤被俘人员”。克拉克的建议表明,美国希望回到谈判桌上来。

此前,回到北京的乔冠华对停战谈判的前途进行了分析,并建议一动不如一静,让现状拖下去,拖到美国愿意妥协并由他采取行动为止。毛泽东、周恩来同意乔冠华的意见。克拉克新建议提出后,毛泽东的结论仍是一动不如一静,让现状拖下去,观察一段时间再说。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患脑溢血突然病逝。苏联新领导人要致力于解决内部问题,希望朝鲜战争尽早结束,朝鲜方面也有这种意愿。在周恩来为首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参加斯大林葬礼期间,中苏双方多次就朝鲜问题进行了磋商,并征求了朝鲜方面的意见,决定在战俘遣返方式上做一让步,以争取实现朝鲜停战。

3月28日,朝中双方以金日成和彭德怀的名义向克拉克发出回复函,表示同意对方关于在战争期间先行交换双方病伤战俘的建议,同时提出这一步骤“应当使之引导到全部战俘问题的顺利解决,使世界人民所渴望的朝鲜停战得以实现”。

3月30日,周恩来以政务院总理兼外长的身份发表关于朝鲜停战谈判问题的声明。声明对战俘问题的解决办法阐明了观点:

关于战俘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一向认为、现在仍然认为,只有根据一九四九年日内瓦公约的规定,特别是该公约第一百一十八条的规定,停战后战俘即予释放并遣返,不得迟延,才是合理的解决。但是鉴于双方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是目前达成朝鲜停战的唯一障碍,并且为满足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囯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本着一贯坚持的和平政策,本着一贯努力于迅速实现朝鲜停战,争取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以维持和巩固世界和平的立场,准备采取步骤来消除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以促成朝鲜停战。为此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提议:谈判双方应保证在停战后立即遣返其所收容的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而将其余的战俘转交中立国,以保证对他们的遣返问题的公正解决。

必须指出,我们这一提议,并非放弃了日内瓦公约第一百一十八条关于停战后战俘即予释放并遣返,不得迟延的原则,也非承认了联合囯军方面所说的战俘中有所谓拒绝遣返的人,只由于终止朝鲜流血战争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是关系到远东及世界人民的和平与安全问题,所以我们才釆取这一新的步骤,准备将在对方恐吓和压迫下心存疑惧、不敢回家的我方被俘人员,提议在停战后转交中立国,并经过有关方面的解释,以保证他们的遣返问题能得到公正解决,而不致因此阻碍朝鲜停战的实现。

周恩来曾在政务院会议上对中朝两国政府采取的这个办法作过说明。周恩来说:“停战谈判进行快两年了,美方在谈判中采取拖延政策,凡是对他有利的就谈,不利的就拖,而我们在全部谈判中一贯坚持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方针。因为美方蛮横无理地坚持其‘自愿遣返’的原则,所以我们不能与他妥协。当他虚张声势吓唬人的时候,我们必须坚决地顶回去。我们坚持原则是对的,但是不能老僵着,因此在时间上让了一步,分成两个步骤来实现。我们提出的这个遣俘方案,与美国方案和印度方案不同,我们这个方案是交中立国。在这种情况下恢复谈判是定了的,结束战争的可能性是大大增强了,但打的可能性还存在。我们还是两句话,争取和平,但是也不怕战争。”

朝中方面关于战俘遣返的新建议在坚持全部遣返战俘原则的前提下,在遣返方式上表现了灵活性。这一建议,得到包括英、法等国在内的世界舆论的普遍支持,它使停战谈判的最后一个障碍有希望得到排除。

4月26日,双方谈判代表团大会在中断200多天后终于恢复。

谈判恢复后,双方在中立国提名问题上又有争议。美韩方面还企图停战后立即释放不直接遣返的朝鲜籍战俘,这仍然等于扣留战俘。朝中两国坚决反对一切直接扣留或变相扣留战俘的企图。为了打击美国和南朝鲜对停战谈判的阻挠,志愿军发动夏季进攻战役,以打促谈,争取谈判合理解决。

在志愿军战场攻势的配合下,6月8日,谈判双方最终就战俘问题达成协议,美国在中立国提名和战俘交接办法上基本接受了朝中方面的方案。根据这一协议,一切不直接遣返的战俘,应于停战生效后60天内由拘留一方在军事控制下释放出来,在朝鲜境内交给由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瑞典、印度五国代表组成的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看管。战俘所属国家应有自由与便利,自中立国遣返委员会接管战俘之日起派遣代表向一切依附于该国之战俘进行90天的解释。90天之后如尚有未行使遣返权利的战俘,其处理问题应交由政治会议在30天之内解决。在此以后尚有未行使遣返权利的战俘,而政治会议又未为他们协议做出处理办法者,应由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在30天之内宣布解除其战俘身份,使之成为平民,并协助他们前往他们申请要去的地方。

至此,停战谈判的全部问题均已达成协议,随后转入停战签字的最后准备工作。签字的时间,双方不约而同地选择在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三周年的日子。

不料,这时南朝鲜李承晚当局因不满意美国与朝中方面达成的战俘协议,于6月18日凌晨有预谋地“释放”了2.7万名朝鲜人民军战俘,事实上是不经过正当程序而将这些战俘强行扣留在南朝鲜。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与彭德怀决定推迟签字,再打一仗惩罚南朝鲜当局。声势浩大的金城战役于7月13日打响,志愿军一举攻破南朝鲜军4个师防守的正面25公里的阵地,夺占土地190多平方公里。在志愿军凌厉攻势的打击下,美国和南朝鲜当局做出了严格遵守停战协议的保证,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最终签字了。

战俘问题的谈判曾被认为是比较简单、不会成为障碍的一项议程。可是事实上,它却成了谈判所有问题中最困难、耗时最久的一项。从开始到结束,一波三折,分歧迭起,僵局难破,历时1年7个多月,比战俘问题以外的其他四项议程所费时间的总和还多一倍。把谈判中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当局的实用主义。美国出于国内政治和全球战略的需要,不希望迅速停战,于是想出种种办法人为地设置一系列障碍,使简单问题变得不简单,顺利问题变得不顺利,致使谈判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而大大拖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