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1世纪初的语文教育转型: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师必读

21世纪初的语文教育转型: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师必读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许多报刊展开了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语文教育成了举国上下普遍关注的话题。当前的语文教育转型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整体改革中进行的,各门课程的目标都是围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总目标,并根据本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可能承担的任务而确定的。根据目前的认识,我们把这次改革中的语文新课程模式概括为“(语文)素养—养成”型。

21世纪初的语文教育转型: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师必读

语文教育界几代人对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推动了语文学科在曲折中不断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语文教育在理论方面和实践领域,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有些老问题还没有解决,有一些新问题又冒了出来。20世纪90年代末,许多报刊展开了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语文教育成了举国上下普遍关注的话题。实际上,存在问题的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我们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概由于在对语文教学的探索中,有些思路跟语文学科的特点存在着比较尖锐的矛盾,所以语文教育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十分引人注目,而且社会各界对语文学科关注的人和发表意见的人也比较多,因此,关于语文教育问题讨论的热烈程度显得特别突出。

我们反思这一百来年的教育及语文教育,可以看到,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适应了当时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和社会发展的走向相吻合。但是,“科学主义的教育以适应科技和经济发展为目的,往往忽视了人的内在发展需要,或者是把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放在次要地位,具有的只是工具性价值。”[5]这种教育理念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经济动物”、“机器人”,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有识之士指出:未来的时代光有高科技还不够,还需要有“高情感”,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他们不仅拥有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而且应该有个性、有丰富的精神世界。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上一些率先向信息化社会迈进的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这是对社会重大转型的呼应,是为了应对21世纪将会出现的国际竞争新态势所做的准备。

也是在20世纪末期,我们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呼声不断,这呼声一方面来自教育第一线,起因于教育中弊病的刺激;另一方面来自理论界和政府决策层,起因于对社会走向的洞察: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必须抓住世纪之交的战略机遇期,实施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推进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1996年7月至1997年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一批课程专家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进行调研。1998年以来,教育部组织教育理论工作者进行广泛的国际比较研究,了解欧、美、亚、澳、非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课程改革的经验和策略,努力把握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发展的趋势。参与课程改革准备工作的专家和实践工作者认真分析研究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问题,明确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着手起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研制各学科的课程标准[6]

基础教育课程整体改革的决策、语文教育界对种种问题的反思和社会各界参与的讨论推动了语文教育的又一次转型。(www.xing528.com)

1999年初,开始了研制语文课程标准的准备工作:回顾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各方面的意见,调查各地语文教改中的经验,搜集外国有关母语教育的文件和教材,探讨国外同类课程发展的动向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梳理出关于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些基本意见。由于课程标准的研制和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教育部决定,在研究课程标准的同时,组织力量修订教学大纲,针对语文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先推行局部性的改革。2000年3月公布了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于2002年初正式公布),中小学语文教材也陆续进行修订。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月公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9月,课程标准和按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进入第一批国家级实验区;后来的两年里实验区范围逐步扩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于2001年开始研制,2003年4月公布。语文课程的改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赞同和响应,语文教育的又一次转型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当前的语文教育转型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整体改革中进行的,各门课程的目标都是围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总目标,并根据本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可能承担的任务而确定的。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课程的内容注重加强和学生生活、时代发展的联系;课程的实施,充分注意本学科的特点,注意变革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注意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根据目前的认识,我们把这次改革中的语文新课程模式概括为“(语文)素养—养成”型。这里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养成”则是指接受和探究相辅相成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这一模式是有对过去课程模式中部分内容、目标和实施方式的扬弃,但更多的是包容和整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