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行业市场结构变化及欧美金融发展史

银行业市场结构变化及欧美金融发展史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局的种种反垄断措施阻止了许多银行并购的发生。扩张分支是商业银行进行收购的一大动因。美洲银行在加州的网点就超过1000个,在其他32个州有336个非银行网点,并有110个海外机构。

银行业市场结构变化及欧美金融发展史

1935~1944年美国商业银行的数量持续小幅度减少,由14125家减少到13285家。从1945年开始缓慢回升,当年的商业银行数量增加到13302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开始减少,1959年达到13114家后开始逐步增加,1980年达到14434家。1945~1980年这30多年时间里美国新成立了5193家银行,同时又有4609家银行合并、264家银行倒闭。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新成立的银行中有一些是针对特定群体的银行。财政部曾经将近100家银行归类为少数民族银行,准予它们获得联邦政府少数民族存款计划提供的专门政府存款。现存开办最早的少数民族银行是由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黑人于1903年开办的联合银行信托公司(Consolidated Bank and Trust Company),最大的少数民族银行是1964年在纽约黑人聚居区哈莱姆开办的自由国民银行(Freedom National Bank)。1979年美国已经有50家黑人银行,其他符合联邦少数民族存款计划要求的少数民族还有拉丁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美国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银行业的并购活动总体上波澜不惊,1945~1952年每年的并购都没有超过100起,之后两年增加到100起以上但都不超过200起,而且主要是小银行之间的合并。1954年和1955年出现了一个并购高潮,两年里分别有201起和221起并购,而且并购银行的规模比较大,若干历史悠久的大银行成为并购的对象。1954年化学银行与谷物交易所信托银行(Corn Exchange Bank Trust)合并。1955年更成为大银行并购年:纽约第一国民银行与花旗银行合并,合并后称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简称Citibank。大通银行与曼哈顿银行合并,后者主要是消费者银行,而大通银行则是批发银行;这次合并使新的大通曼哈顿银行(Chase Manhatann)成为美国第二大银行,仅次于美洲银行。制造商信托与汉诺威银行合并成为制造商汉诺威银行(Manufacturers Hanover)。之后,J.P.摩根银行于1958年组建股份公司并与纽约的担保信托公司合并,合并后形成的摩根担保信托公司(Morgan Guaranty Trust)成为美国第四大银行。随着合并的发展,银行业的集中程度提高,1959年67家大银行占美国银行总数的不到半个百分点,却占有全部银行总资产的近40%,其中美洲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各有80亿美元以上的资产。

这些合并引起了当局对货币托拉斯再次兴起的担心。国会要求政府评估银行合并的竞争性效应,货币监理署、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及司法部的反垄断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这个评估过程。其中,货币监理署持更加自由的态度支持银行业扩张,司法部则继续根据《克莱顿-谢尔曼法》(Clayton and Sherman Acts)反对银行合并。1960年的《银行合并法案》(Bank Merger Act)赋予联邦银行监管机构阻止银行合并的权力。该法案通过后,司法部对明尼波利斯的银行业提起民事和刑事诉讼,指控该地区的18家商业银行、1家银行控股公司以及1家清算所串谋固定贷款发起、偿还与服务的收费以及利率、期限和支付等。司法部的反垄断立场得到最高法院支持,当时最高法院在美国诉费城国民银行案(United States v. National Bank of Philadelphia)中宣布商业银行要遵守《克莱顿-谢尔曼法》。这一立场也得到国会的支持,国会认为如果兼并对竞争有实质性的削弱作用就应该禁止,而且司法部也有权对任何合并后存款市场占有率超过5%的银行兼并进行审查。政府也使用反垄断法控制银行与非银行业务的合并,如1969年财政部了阻止花旗公司(Citicorp)收购大型保险公司查布公司(Chubb Corporation)。当局的种种反垄断措施阻止了许多银行并购的发生。

扩张分支是商业银行进行收购的一大动因。美国银行业在1930年后就有放松分支设立管制的倾向,但进展相对缓慢,20世纪70年代放松银行分支设立管制的力度明显加大,新泽西州和纽约州分别在1973年和1975年准予在全州范围设立分行,佛罗里达州于1976年修改法律允许分支银行经营,到20世纪80年代初,仅剩9个州仍然实行单一银行制度限制分支设立。1945~1980年美国的银行分支数量增加了近9倍,由3896个增加到38738个,有分行的银行机构数量从1092家增加到6842个。20世纪70年代,大通曼哈顿银行仅在纽约大都市区就有250个分支网点,并在全美建立了贷款网点。这些贷款网点不接受存款,从而就规避了分行设立管制。许多其他银行也利用这个漏洞扩大分支经营,像花旗银行在35个州设有280个非银行网点,在纽约州和海外设有300个分行。美洲银行在加州的网点就超过1000个,在其他32个州有336个非银行网点,并有110个海外机构。从存款角度看,无分支银行的存款在1949年占商业银行存款总量的48%,到1972年这个比例已经下降到不足25%,而且呈继续下降的态势。

表13-1 美国商业银行的机构、分支和经营场所数量,1945~1980年(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FDIC.

在规避分支银行管制的过程中,银行业呈现出若干重要的新发展。

其一是自动柜员机(automated teller machine,简称ATM)的广泛使用。20世纪60年代末,加州一家银行首次使用自动柜员机作为银行分支的一种补充或替代。到1973年有近2000台ATM投入使用。这一新事物出现后有关当局对其使用的态度不一,货币监理署裁决这些ATM不是分行,但是一家联邦法院坚持ATM是分行,有意严厉限制其使用。货币监理署采取变通的方式允许银行间共享ATM,避免了使它被当作分行受到限制。共享使用的概念使ATM快速扩张,到1980年ATM的数量已达到2万台,而且它能执行的银行服务种类也越来越多。紧随ATM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初终端销售机(point-of-sale,简称POS)开始使用,顾客可以通过设在零售店铺的POS机具直接使用银行卡为所购买商品付账。

其二是银行控股公司的扩张。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银行控股公司在战后又有比较大的扩张,其中比较典型的是1928年成立的泛美公司(Transamerica Corporation)。它先是收购美洲银行及其附属公司的股份,然后开始收购其他银行,其中不少是加州以外的银行,包括俄勒冈、内华达、华盛顿亚利桑那等州。到1953年泛美公司已经收购了550家独立的银行,形成了当时世界最大的银行业集团。虽然当时泛美公司已经向其股东出售了美洲银行的股票,1952年已经不再享有对美洲银行的所有权;但美联储仍然认为泛美公司控制了过多的银行,这些银行占加利福尼亚、俄勒冈、内华达、华盛顿、亚利桑那等州商业银行网点的41%。美联储试图迫使泛美公司放弃在47家西海岸银行中的股权,但没有成功。银行控股公司的大举扩张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不满与反对,最终导致国会于1956年通过了《银行控股公司法案》(Bank Holding Company Act)。该法案将银行控股公司置于联储委员会的监管之下,由联储委员会决定哪些关联金融活动是许可的,并要求银行控股公司从其非银行子公司中撤资,禁止银行控股公司在其母州之外收购新的银行子公司,除非由被收购银行所在州批准。这个法案通过之后,泛美公司将其银行子公司与非银行子公司分离,成立了第一美国公司(FirstAmerica Corporation)。第一美国公司于1961年改名为西部银行公司(Western BankCorporation),1981年变为第一跨州银行公司(First Interstate Bancorp)。但是法案将银行控股公司界定为拥有两个或以上银行的组织,因而这个法案就只适用于多银行控股公司,这使单银行控股公司逃脱了管制,许多小银行就利用控股公司经营着若干非银行业务,但控股公司中只有一家银行。国会没有采取禁止措施,因其不想破坏这些小机构的业务,特别是由于它们没有对银行体系构成任何威胁。第一个为规避联邦管制创立的单一银行控股公司是洛杉矶联合银行(Los Angeles Union Bank),之后是北卡罗莱纳的银行,再后这种类型的组织迅速发展起来。大通曼哈顿银行是组织单一银行控股公司的机构之一,花旗银行也成立了单一银行控股公司即花旗公司(Citicorp)。单一银行控股公司的数量直线上升,又使有关当局担心这些机构会集中并控制国家经济的大部分资源,同时又规避了一些监管。政府、国会再次就单一银行控股公司问题进行讨论,通过了《1970年银行控股公司法修正案》(Bank Holding Company Act Amendments of 1970),将单一银行控股公司置于《1956年银行控股公司法案》的管制下,但未能阻止银行控股公司的总体增长。越来越多的大银行也发现控股公司便于产品线扩张,尤其是便于地理扩张,结果多数大型银行都成为控股公司的子机构,以一种新的形式成长着,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到1976年,约1700个银行控股公司控制了大约4700家商业银行,掌握着全部银行26%的资本金、50%的分支与66%的存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