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电影文化:提高中的主旋律

中国电影文化:提高中的主旋律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近年来电影主管部门的一种基本政策。虽然市场经济使电影的商业性较之以往更加突出,对国家意识形态性产生了冲击;但是,由于电影主管部门对“主旋律”影片在经济和政策上给予了特殊支持,所以它仍是重要的电影类型。当然,大多数“主旋律”电影还需要继续创新提高,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观众,使国家意识形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中国电影文化:提高中的主旋律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近年来电影主管部门的一种基本政策。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形式,电影以其广泛的传播覆盖面和巨大的影响力,历来是国家意识形态最重要的传播载体之一。虽然市场经济使电影的商业性较之以往更加突出,对国家意识形态性产生了冲击;但是,由于电影主管部门对“主旋律”影片在经济和政策上给予了特殊支持,所以它仍是重要的电影类型。九十年代以来,“主旋律”影片在倡导中不断开拓和提高,也出现了一批受到广大观众喜爱和欢迎的好作品,就其涉及的题材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类:

其一,英雄人物和领袖人物的传记片,如《焦裕禄》、《周恩来》、《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和他的儿子》、《蒋筑英》、《刘少奇的44天》等。由于它们是在借鉴了八十年代一些传记片佳作之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所以都有一些新的拓展。其中由方义华编剧、王冀邢导演、李雪健主演的《焦裕禄》和由宋家玲、丁荫楠、刘斯民编剧,丁荫楠导演,王铁成主演的《周恩来》,则是该时期影响最大的传记片。前者真实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党的好干部的形象;后者则截取了周恩来晚年的一段岁月,展示了这位伟人的精神世界、人格力量和感情天地,在银幕上树立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周恩来形象。李雪健和王铁成均以传神的表演,成功地完成了艺术典型的塑造。前者曾获第十一届“金鸡奖”和第十四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奖,广电部优秀影片奖;后者曾获第十二届“金鸡奖”特别奖、最佳男主角等三项奖,第十五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演员奖和广电部优秀影片奖。

其二,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如《大决战》、《开天辟地》、《秋收起义》、《重庆谈判》、《金沙水拍》等。这些影片无论是对历史事件的概括,还是具体场景的描绘,都具有磅礴的气势和宏观的视野,人物塑造也各有特点。其中由史超、王军、李平分编剧,李俊总导演,杨光远、蔡继渭、韦廉分任首席导演,由古月、赵恒多,卢奇等主演的《大决战》(三部六集),是中国电影史上名符其实的巨片,它以宏伟的艺术概括,把解放战争中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真实、生动地再现在银幕上。其规模之大、人物之众、涉及面之广、堪称中国电影史之最。曾获第十三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等六项奖,第十六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广电部优秀影片奖。(www.xing528.com)

其三,反映现实改革生活之方方面面的艺术片。如《走出地平线》、《阙里人家》、《烛光里的微笑》、《过年》、《二嫫》、《凤凰琴》、《炮兵少校》、《第一诱惑》、《香魂女》、《天网》、《留村察看》、《被告山杠爷》等。它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了改革给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人生追求带来的巨大变化,揭露了各种弊端,并呼唤奉献精神和公仆意识、法制意识等。其中由谢飞根据周大新小说改编导演,斯琴高娃、伍宇娟主演的《香魂女》,通过香二嫂和环环的婚姻与命运,既批判了贫困的经济所带来的没有爱情的婚姻,也揭示了经济富裕之后,残留的封建思想所造成的人性扭曲。曾于1993年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由毕必成、范元根据李一清小说改编,范元导演,李仁堂主演的《被告山杠爷》,以现代意识观照农村生活,揭示了传统观念、行为与现代化的社会进程之间的尖锐矛盾,成功地刻画了山杠爷这样一个性格复杂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呼唤着法制意识和新的文化建设。曾于1995年获“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处女作、最佳男主角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奖和广电部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当然,大多数“主旋律”电影还需要继续创新提高,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观众,使国家意识形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