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礼仪思想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礼仪思想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教育家论教育礼仪孔子、孟子、荀子均是后世有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早期的代表人物。其中,具有教育意义的是礼义和礼仪。但同时,他对西周时期的一些赋税制度的赞同,如井田、赋税、养老等,体现了孟子对“法度”的认可,这为以后儒家学者尤其是荀子礼法结合的思想起到先导作用。

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礼仪思想的重要性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之初,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学内容,其中最核心的“礼”更是视为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人理常伦的基础。可见,儒家自始至终将礼作为一种制度。早期奠定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均表现出对礼的重视程度,并在儒家经典中体现出来。

(一)教育家论教育礼仪

孔子、孟子荀子均是后世有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三人的思想各有千秋,但是儒家学派关于礼的观点却是一脉相承。三人从各自生活的时代和自己的经验出发,都表达了礼的重要性。不过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性,他们所阐述的礼与仪是完全分开的,认为礼是一种制度,仪是礼的表现形式。虽然此看法放在当今也合乎情理,但是作为当时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礼仪,浓重的政治色彩使得教育作用看似不那么纯粹,具有教育功能的教育礼仪,也只是一种教化的仪式。因此,研究早期儒家教育礼仪,我们也只能从早期的代表人物关于礼的言论中探析其中的教育作用,并以此来了解为什么后世会形成各式的教育礼仪。

1.孔子:不学礼,无以立也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意思是说,不知天命,就无法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无法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说的话,就不能真正地了解那个人。由此可见,想要立身处世,必须懂得礼。由于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始终想找到一个可以施展政治抱负的地方。因此,他到处讲学,传播关于“仁”的思想,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儒家思想。而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要想达到仁,则必须重视礼,礼是仁的表现方式,这也是孔子眼中“仁”与“礼”的关系。他曾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意思是说,礼乐不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还是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这个内涵,即指“依仁成礼,以礼成仁”。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仁发于心,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只有依礼而行,才能最终成就仁。可见,仁、礼相结合是根本,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孔子提倡的礼实际上指的是周礼,即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和社会秩序。简而言之,儒家所提倡的礼是人类生活中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礼法、礼义、礼仪、礼治。其中,具有教育意义的是礼义和礼仪。礼义指的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属于思想道德教育范畴,是对礼的具体化,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并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准则,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秩序稳定,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礼仪与当今社会相似,指的是人际交往中的礼节,也包括已经成为习俗的生活方式,即礼俗。

因此,孔子非常重视礼的研究和教育,因为礼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上至国家的治理,下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论哪一面的礼做到位,都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方。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因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孟子: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意思是说,明达之士从来不按不符合礼仪的礼节和背离仁义标准内的义行行事。可见,孟子的礼更强调行为,尤其是君子明达之士,更要注重礼,按礼办事。因此,孟子为了达到礼的教育目的,努力为礼寻找并构建内在依据,以利于人们由内而外的信奉礼,践行礼。

孟子作为一位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于礼的研究更是精通深刻,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对于礼仪的辩解,其关于礼仪思想方面的创新性,更是为儒家教育思想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孟子的礼相较于孔子,更侧重于为礼寻找内在心理依据。在孟子的礼学思想中,他始终强调礼的内容而非实质,认为“礼的内容应大于礼的形式,不应颠倒,从而模糊礼的本质”。这一点,可以说是为僵化的封建等级礼仪观念提供了新的思考。

相对于儒家传统的仁政学说而言,孟子谈道“礼”的地方不多,但与其他哲学观点相比,孟子还是相当重视礼学的。孟子有“四心四端”之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由此可见,孟子认为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同时,他还认为想要成为君子,必须经过礼的学习,由礼入门,正所谓“夫义,路也;礼,门也”。可见,孟子是非常重视“礼”的。由于孟子的礼学侧重于内心的考量,将有形的礼内化为无形的心理原则,因而他所阐述的仁义也不过是礼的别名。在有些地方,甚至仁、义、礼、智、乐这五者均可集合在传统意义的“礼”下。“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其中最核心的是仁义,而它体现的却是礼的内容。

与孔子一样,孟子亦将礼与国家存亡紧密结合。《孟子·离娄上》说:“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灭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意思是说,就算国家城墙不完整,兵甲数量不充裕,国家也不会灭亡;就算田地不开垦,物资不富裕,也称不上是国家的灾难。然而,若在位者缺少礼义,百姓没有教养,贼乱之人猖獗,那么国家沦丧便是指日可待了。由此可以看出,在孟子眼中礼的重视程度等同于国家的兴盛衰亡,同时他也认为礼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以“仁义”为核心的孟子礼学思想,强调内心对于礼的认同作用,重视对于礼的意识形态,将礼表现为一种心理原则,一种道德体系。但同时,他对西周时期的一些赋税制度的赞同,如井田、赋税、养老等,体现了孟子对“法度”的认可,这为以后儒家学者尤其是荀子礼法结合的思想起到先导作用。

3.荀子:礼者,人道之极也

《荀子·劝学篇》:“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由此可见,荀子隆礼重法,注重礼法结合,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

荀子继承了孔子之礼,视礼为“人道之极”。荀子的礼更加注重社会,他认为社会的方方面面均需要礼的支撑。政治方面,礼是执政大节,是维护社会秩序安定的重要手段;民众方面,礼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前提和基本内容,也是区别于人和动物的本质属性。因此,基于对礼的重视,荀子提倡礼法并用的统治手段。在教育内容方面,荀子注重对于儒家经典的学习,尤其是《诗》《书》《礼》《乐》等传世之作,而其中尤其重视礼乐的学习,因为他认为礼作为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是一切事物和行为的准备,任何人包括君主,都应当以礼为准绳去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学至乎《礼》而止矣”;在教育方法方面,荀子“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养成教育法,即积善成德,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重细节的积累,长此以往养成习惯,因为习惯可以成为人的一种本性甚至是本能,当这种良性的习惯转变为内在的本能时,就能在实践中达到礼的要求。因此,荀子积善成德的养成教育方法重视平时学习的过程,强调良性习惯的养成与积累,以接近乃至达到“圣人”的高尚品德。同时,荀子“性恶论”和“环境论”的思想观念作为养成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也注重自我反省,防微杜渐,以及环境在成才过程中的熏陶作用。

综上可知,孔子、孟子、荀子关于“礼”的言论,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礼”对国家存亡的决定性作用,都主张用“礼”来维护君、臣、父、子的社会秩序,受到统治者的支持得以世代重视对礼仪制度的确立。同时,也因为他们自身强大的影响力和对于礼高度的重视,才会让后世人在纪念他们并研究儒家礼仪学说内涵和价值时更加重视与深刻用各种具体化和形象化的仪式去教育教导人们,使儒家礼仪具有更深远的教化与教育功能。因此,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从礼的概念层面出发,强调礼仪对于民众的教育作用,随之令儒家的教育礼仪一代代地传承下去。(www.xing528.com)

(二)教育名篇论教育礼仪

名篇名著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经久不衰的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论述的文字作品。透过名篇名著,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思想主流和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所以,通过对儒家教育名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儒家教育礼仪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状态。

1.《仪礼

《仪礼》是记录我国古代礼仪的一部重要典籍,与《周礼》《礼记》一起合称为“三礼”。共有一百多卷的《仪礼》,便是一部详细的礼仪制度章程,告诉人们在何种场合下应该穿何种衣服,站或坐在哪个方向或位置,每一步该如何去做等。据《仪礼》载,天子、诸侯、大夫、士日常所践行的礼有: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士丧礼、丧服、既夕礼等。

“礼”是儒家学说的核心部分。先秦的六经中有《礼》;汉代立五经学官,其中也有《礼》;唐立九经中有“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宋代立十三经,中间也有“三礼”。可见,礼一直是古代贵族子弟和一般士人的必修课程。在过去的3000年里,大多数士大夫的知识结构中礼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仪礼》中记载的一套礼仪,带有极其明显的阶级烙印。但还不能说所有的仪节全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因为其中有些形式是从氏族制时期传袭下来的礼俗。所以通读这书,不仅能了解贵族生活的一些侧面,还可以从中窥探远古的史影。比如,冠礼就是由远古氏族制时期的成丁礼变化而来的。在二十岁这年,贵族男子要择吉日行加冠礼,并取表字,作为完全社会人的标志。《礼记冠义》曰:“冠者礼之始也。”也就是说,从加冠之日起,男子就要遵守成人的礼仪,明确成年男子的各种社会身份及其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与氏族社会成丁礼举行前相似,在行冠礼之前要经过多年的家庭教育学校学习,从穿衣纳履、行走坐卧、言谈举止、思想德行、人际关系及技能等方面得到教诲与培养,为成人立身做准备。另外,《仪礼》中记载了许多礼仪,包括冠礼、弃礼、射礼等具有教育作用的礼仪,为我们研究古代传统的教育礼仪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仪礼》一书记载的是先秦的礼仪制度,时过境迁,它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而且,《仪礼》作为一部上古的经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从冠婚飨射到朝聘丧葬,无所不备,犹如一幅古代社会生活的长卷,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书中记载的古代宫室、车旗、服饰、饮食、丧葬之制,以及各种礼乐器的形制、组合方式等尤其详尽。另外,《仪礼》还保存了相当丰富的上古语汇,为语言、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价值很高的资料。可见,《仪礼》对于上古史的研究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古代中国是宗法制社,大到政治制度,小到一家一族,无不浸润于其中。此外,《仪礼》所记载的各种礼典对于研究古人的伦理思想、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因此,研究儒家教育礼仪思想,必须研究《礼记》中关于礼的阐述,这样才能更好地探析儒家教育礼仪背后的内涵。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记曲礼》)道德有德理、德智、德行、德仪等,礼仪便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一种道德,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生活方方面面无处不在的一种道德约束,是其他物种不存在的生存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作用。因此,儒家学说认为,道德仁义必须通过礼教才能取得成效。尤其是在等级制度分明的封建社会,教育百姓端正习俗,没有礼教就不会取得完满的成果;纷争辩讼,没有礼就不能裁决;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等,没有礼制作为等级划分,就不能够确定;学习仕宦所需的各种知识,没有礼教师生之间就不会亲密;管理军队治理国家,当官执法,没有礼仪作为依据就没有威严可言;求福、祭祀,没有礼仪规范就不虔诚庄严。因此,君子的行为均有礼可依,态度恭敬,做事节制有分寸,用行为践明着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总之,没有礼,一切事情都做不好。

“礼者,不可不学也。”儒家认为,作为一个人,必须知礼、懂礼、行礼。礼仪是一个人不可或缺、必须学习的东西。礼仪的作用在于教育人们遵守社会准则,端正自身态度,规范自身言行,更好的成为社会人。知礼,才能使君臣名分明确,父子关系亲密,长幼上下和睦;懂礼,才会自觉地遵守礼仪制度,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更好地获得做人的尊严;行礼,在知道礼的要求、懂得礼的内涵基础上践行礼,才是儒家思想最深刻的目的。由此,人们遵行礼,以达到社会和睦的统治局面,“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故治理国家、安抚民众最好的方法便是运用礼来教化百姓,以礼为手段,实施以“礼”为主的教育,这样社会才会安定祥和。

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也就是说,到了一个地方,看到当地人们的性格、行为、思想等方面,就知道是受到哪一部经典的教育影响。无论程度如何,都是礼乐诗书教化的作用,而这些都是建立在礼仪教育基础之上的。

因此,儒家始终主张运用礼仪礼义来治理国家,尊礼崇礼,教给人们礼的规范,遵循礼的引导,使之成为一个有深刻思想内涵、懂得道理的仁义君子。儒家在提出仁是礼的核心的同时,亦指出义是礼仪的核心。正所谓,“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礼与义相结合教导人们,才会使人们懂得人伦常理,遵守社会秩序,达到个人安分守己,家庭和睦美满,社会井然有序。因为“礼之教化也微”,经过礼的教育与教化,能够起到防微杜渐,促进社会和谐生存与发展的作用。

综上可知,儒家对礼仪的教育作用与意义做了清晰的阐述,认为礼仪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道德教育,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手段之一。《文王世子》:“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就是说,道德培养需要教育,只有通过教育当官者才会清廉正直,当官者正直才会使之治理的国家有良好的发展。而这些目的的达成都需要“礼”这条准绳去约束。所以,礼仪教育是一种教人做人的道德教育,上至贵族,下至平民,只有学习礼仪,才能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和准则。只有做好礼仪教育,无论是统治秩序还是伦理秩序,才会处于和谐状态,反之则政治动乱。

3.《学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古至今,大凡执政者无不把教育放在首位。《学记》便是解说古代教育的一篇论著,是古代教育界的一本教科书,是闪耀着儒家光辉思想的旗帜,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它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学记》篇幅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精辟,仅仅几个字,却包括教育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原则与方法、教师与学生等教育制度的方方面面。虽然《学记》通篇都在辩“教”与“学”的关系,但是在第六节亦说到关于教育的礼仪,即“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意思是说,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做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这里用祭菜来祭祀先哲指的就是从先秦时期就传承下来的释菜礼和释奠礼,均是儒家教育礼仪中最为重要的尊师重道的两种仪式。

篇幅短小的《学记》用了一节的篇幅去描述儒家传统的教育礼仪,由此可见,这些教育礼仪的重要程度以及对于学生身心的教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