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儒家学说与顺其自然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儒家学说与顺其自然的管理思想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儒家管理思想儒家学说由孔子开创并提出了主体的思想构架,再经孟子和荀子进一步补充、完善而形成。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儒家管理思想对人性假设的分析有两种观点。儒家管理思想偏重于用“礼”“义”进行管理,认为“礼”“义”是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仁”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和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儒家学说与顺其自然的管理思想

(一)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学说由孔子开创并提出了主体的思想构架,再经孟子荀子进一步补充、完善而形成。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学说本身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中涉及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管什么;二是由谁来管;三是怎样管。

1.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

在管什么的问题上,儒家的回答是“治人”。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在儒家看来,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儒家管理思想对人性假设的分析有两种观点。一是性善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从人天生的本性看,人可以成为善良的人,不善是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使其善良的天性被遮盖,不能归于他的本性。另外,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对于善,求则得之,合则失之。如果一个人能把握住恶的产生来源,那么他就可以通过自我的追求达到善的目的。二是性恶论。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是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与“性”相对的“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

2.儒家管理思想对组织的认识

在由谁来管的问题上,儒家的回答是“劳心者治人”。劳心者通过什么来管理?荀子的回答是:“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儒家管理思想的奠基者在几千年前就阐明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群”“分”“义”。“群”是建立组织结构,“分”是实行分工,“义”的表现形式是“礼”“法”,即风俗、习惯等下意识的行为准则和法规、法令等强制性国家意志的体现。儒家管理思想偏重于用“礼”“义”进行管理,认为“礼”“义”是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当“群”建立起来后利用“分”来进行分工,再用“礼”来规范,用“义”来和谐,使之达到良好的组织运行状态。

3.儒家的“仁政思想”“为政以德”“齐之以礼”

在怎样管理的问题上,儒家的回答是“和为贵”,主张“仁”“德”“礼”。

(1)“仁”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和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仁”包含的内容甚广,其核心是爱人,主要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仁”的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实行“王道”和推行“仁政”。归纳起来,儒家“仁”的管理方法一是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其他人;二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有爱心,并且勇于克服困难,这样才会有所收获;三是真正的“仁”是指集体中的人应该具有集体主义精神。

(2)“为政以德”是儒家重要的管理思想。孔子认为,管理者要讲求道德,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治国方针,这样就可以取得无为而治的效果。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和教育。这种教化是一种心理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因此,要治理一个国家主要应集中精力制定并带头实施好道德规范,这是最彻底、最根本和最积极的办法,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3)“齐之以礼”是儒家倡导的外在管理规则。所谓“礼”是先王秉承上天的意志而处理人间事务的规范,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各司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礼”实际上是社会各种活动的规则,是社会的一种控制手段。它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因此,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链接2-1

李日知是唐玄宗时的刑部尚书。据《资治通鉴》记载,他为官“不行捶挞而事集”,即不用杖罚威胁,公事又办理得极好。有一次,刑部有一个令使接到诏赦竟然“受敕三日,忘不行”。这么大的一个过失,作为刑部长官的李日知发怒了,他召集众僚属,命人取一杖板,准备杖罚这个小吏。但他马上又改变了主意,转而对那个小吏说:“我要是打了你,天下人肯定会说你能撩拨我发怒,而且一旦你受了我的杖责,你肯定会矮同僚半截,你的妻子儿女也会看不起你了。”于是就放了小吏。从此以后, “吏皆感悦,无敢犯者,脱有稽失,众共谪之”。

(二)道家管理思想

1.道家学说起源

道家学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结合《易经》的学说,是一个较为严谨、逻辑性很强的理论体系,其中充满了辩证的逻辑思维方法。道家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和《周易》。《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把阴阳看作矛盾,那么矛盾的统一体就是道。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老子所著的《老子》和庄周所著的《庄子》成为道家的经典著作,多数学者也认为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从整体内容来看,道家学说以“道”为中心和纲领,从“道”出发,然后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需要,向四面八方扩展开来。在道家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由阴和阳两个方面组成,即凡是正面的、表现积极性的事物都属于阳,凡是消极的事物都属于阴,阴和阳是永远不能孤立存在的,是一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两个部分。在此作用下,事物相正相反、相克相生、相激相荡、相辅相成。因此阴和阳这对矛盾由于作用不同的情况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形式,如相生、相克、转化、共存、互惠、相比和统一。中国古代的道家就用个圆圈内画有阴阳鱼的太极图来表示这一矛盾的统一。

2.道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道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老子所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指要效法自然,依据事物自身的必然规律运行和发展,“动合无形”,而不凭借任何外加的力量。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通过发现并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行事,达到非人为的“制治”,即“无为而治”,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2)以弱胜强的管理策略。道家对对立关系互相转化有深刻的认识,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概括了老子的“弱用论”。弱用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哀者胜”——以弱胜强的基本条件;“以正治国”——以弱胜强的基础;“后动制敌”——以弱胜强的战略、策略。

(3)倡导清虚自守的领导品质。道家提倡清净安定的管理环境,主张安定,“清净为天下正”。“为无为”就是要创造一个“无为而治”的安宁环境。同时,道家对领导者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倡导领导者清虚自守的个人品质,如“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重民、爱民,居上谦下;“知人者智” “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 等。此外,由于遵循了阴和阳相互作用,道家学说所揭示出的一系列规律,如循环律、成长律、得失律、时间律、调节律、容忍律等,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www.xing528.com)

链接2-2

西汉时,有一个非常有名、正直廉洁的官员叫汲黯。汲黯是河南濮阳人,字长孺,出身于官宦世家。汲黯为谒者令时,有一次奉诏前去视察东越一带族人纷争的情况。走至半路,汲黯就开始返回了。面对旁人的不解,他解释说:越人相攻,是其风俗使然,久则自平,不足以劳天子使节前去视察。后来汲黯任东海太守,更是以清静为务。治官理民,择其大者而治之;其小处,则任民自择。汲黯多病,于是经常高卧不起,闭门养病。一年多时间,东海大治,上下一片称颂之声。后他又任淮阳太守,依法炮制,淮阳又大治。这也是“卧而治之”一词的由来。

(三)兵家、法家墨家的管理思想

1.兵家管理思想

兵家是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总结军事经验,研究制胜规律的学派。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兵家著作主要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等。兵家著作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兵家代表人物的观点虽有所不同,但都以研究军事理论与军事活动为主,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甚大,是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兵家管理思想的主要观点有如下四点。

(1)战略管理思想。兵家很早就意识到了战略的重要性,如《孙子兵法》中提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时机上要“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2)组织管理思想。 《孙子兵法》中曾提到军、旅、卒、伍的甲队编制,层次关系清楚,编制比较完备,管理人数的多少主要根据编制额不同而定,反映了早期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思想。

(3)信息管理思想。兵家的军事著作中对此有比较成熟的表述,特别重视信息管理在用兵作战中的价值,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人事管理思想。在对将领的选任管理上,兵家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人才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的品格。 《淮南子·兵略训》: “将者必有三隧、四义、五行、十守。”《六韬·龙韬·论将》:“将有五材十过。”在人员的激励方面,兵家也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如“明赏赉,严诛责,止奸之术也” “赏如山,罚如溪”。 《孙膑兵法》认为: “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除了赏罚,兵家还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如榜样激励、关怀激励、士气激励等。

2.法家管理思想

法家形成于战国时期,是代表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一个政治派别,其发祥地主要是在三晋。历史上先秦法家对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国家的统一以及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法家分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管仲、子产、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等,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集法家之大成的思想家韩非子。法家管理思想的主要观点有如下四点。

(1)依法治国行政管理思想。 “法治”是法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法家主张把“法” 作为治理国家的准则,“君必有明法正义” “治国无其法则乱”,强调用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并主张用暴力和酷刑进行管理,“赏厚而信,罚严而必”。

(2)提出法、术、势的管理思想。法即法规、法令、刑法等国家明文规定的法律和制度;术是指推行和监督法律、制度的手段、措施和考核办法等;势即权势,是统治者手中的权力,也是法律得以实施的前提。善于任势、执势,可得“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之效。

(3)“富国以农”的经济管理思想。法家把农业看作富国的唯一途径,“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认为农业即国民经济,首先提出农战政策,“耕战合一”“寓兵于农”。为了发展农业,法家重本抑末,否定工商业。

(4)贤能并举的人事管理思想。法家提倡贤能并举, “所举者必有贤,所用者必有能”“官贤者量其能,赋禄者称其功”。韩非子主张尽国之才,尽人之智,“力不敌众,智不尽物,与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国”,认为“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不避、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

3.墨家管理思想

墨家是由儒家发展而来的,是儒家的支流。其创始人是墨翟,又叫墨子,曾任宋国大夫。战国末期,墨家后学将该派的著作汇编成《墨子》一书,该书是墨子言行的忠实写照,又称《墨经》或《墨辩》。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批评儒家的思想家,其主要思想反映在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这墨学“十纲”中。墨子反对儒家重礼厚事的繁文缛节,从下层劳苦大众的利益出发,主张平等和兼爱,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策略,从而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墨家管理思想的主要观点有如下两点。

(1)“兼相爱,交相利”的人际关系管理思想。这是墨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墨子提倡人与人之间应不分远近亲疏和国别,即“兼爱”,认为利益是相互的,只有人们彼此互利,各不相害,把个体利益融进整体利益中,才能实现富国安民的愿望。

(2) “尚贤使能”的人事管理思想。倡导“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的人才选拔的观念,实行“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用人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