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思想在团队自我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儒家思想在团队自我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思想不仅在个人自我管理中起指导作用,在团队的自我管理中也发挥积极作用。个人的自我管理旨在实现个人的自我超越,并把个人融入到组织之中,实现目标一致。自我管理的个体们构筑了自我管理的团队,团队的目标是通过自我管理的团队成员具体实现的。团队成员之间的互谅关系以合理为原则;成员的选择以志同道合为原则。

儒家思想在团队自我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儒家思想不仅在个人自我管理中起指导作用,在团队的自我管理中也发挥积极作用。个人的自我管理旨在实现个人的自我超越,并把个人融入到组织之中,实现目标一致。具有一致目标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便可以组建成具有战斗力的群体,这就是团队。团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共同探索、共同进步与成长,以期实现共同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群体。可以把团队看作自我管理的强有力工具,团队以不同寻常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组织中固有的界限,使得管理变得更加灵活、员工更加满意、劳动生产率变得更高、产品质量也变得更好。团队的构成要素总结为5P,分别为目标(Purpose)、人(People)、定位(Place)、权限(Power)、计划(Plan)。

目标是团队成员的指路明灯,告知成员们向何处去;如果没有目标,团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自然界中有一种昆虫很喜欢吃三叶草(也叫鸡公叶),这种昆虫在吃食物的时候都是成群结队的,第二个趴在第一个的身上,第三个趴在第二个的身上,由第一只昆虫带队去寻找食物,这些昆虫连接起来就像一节一节的火车车箱。管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把这些像火车车箱一样的昆虫连在一起,组成一个圆圈,然后在圆圈中放了它们喜欢吃的三叶草。结果它们爬得精疲力竭也吃不到这些草。这个例子说明如果团队失去目标,团队成员就不知道上何处去,团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消失了。团队的目标必须与组织的目标一致,自我管理的团队目标可以分成每一个成员的小目标,就是各个团队成员的具体目标。团队的成员必须都是能够实现个人自我管理的成员,即使一开始还不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但是经过团队内自我超越的锻炼,就会逐渐成为能够自我管理的个体。

人是构成团队最核心的力量。两个(包含两个)以上的人就可以构成团队。自我管理的个体们构筑了自我管理的团队,团队的目标是通过自我管理的团队成员具体实现的。在一个团队中各个成员分工与协作并存,有人出主意,有人定计划,有人实施,有人协调,成员们在一起工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

定位包括团队定位和个体定位。团队的定位指团队在发展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由谁领导团队并选择和决定团队的成员,团队最终对谁负责,团队采取何种方式来激励其成员。个体定位指作为成员能够在团队中扮演什么角色,具体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权限是指团队当中领导者的权利大小,它与团队的发展阶段相关;一般来说,团队越成熟领导者所拥有的权利就相应越小,在团队发展的初期阶段,领导者的权利往往比较大,表现为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计划是目标得以实现的一系列具体的行动方案,按计划进行可以保证团队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计划中应包含变化的因素,是具有柔性与动态性的计划。

中国管理智慧为团队成长、团队的领导、团队的学习、团队的有效运转提供了适合于中华文化氛围的有效模式。在当代中国,我们既继承了传统文化又整合了信息化的时代风韵,照搬西方的团队建设模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团队建设模式就非常重要,这种模式可以吸纳中国管理智慧而构建成型,这种团队就是基于自强不息精神的自我管理团队。

1. 以人为本是中国式自我管理团队的灵魂

自我管理团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组成的,而每个人都是团队的要素,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但是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条件,为了把这些不同个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就必须以人为本,优化融合。中国人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非常愿意评价别人,成员互动频繁,不提倡存在太多隔阂的行为模式,团队不喜欢把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纳入进来。中国人遇到事情喜欢商量着做,遇到争执,讲究各退一步海阔天空,以维护安定团结为首要任务。在中国文化氛围下的自我管理团队不欣赏高傲不驯的成员,期望更多的是谦谦君子。以人为本不仅表现为团队成员之间的互谅关系,也表现为对团队成员的选择。

团队成员之间的互谅关系以合理为原则;成员的选择以志同道合为原则。中国人每人心中有一杆秤,人们经常用自己的秤衡量身边的事物是否合理,合理就好,不合理就不好。合理不合理不取决于制度,而取决于基于中华文化底蕴的社会基模(1) ,社会基模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表现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一个社会的社会基模决定着这个社会主要成员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所涵养的社会基模体现为既要求礼义廉耻又要能够持经达变,二者缺一不可,这就是所谓的合理。

春秋时代齐国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管子·牧民》有这样的话:“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礼”是礼节,就是不能越出应有的节度,即思想行为不能超出道德规范,自我管理团队的成员要执行礼仪、为人和气、礼貌待人,礼不仅仅在表面上,内心里更要恭敬,这是自我管理团队成员的道德修养的体现。“义”是义气,自我管理的团队成员应该有正义感,有见义勇为的精神,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不过多强调自己的利益,绝无贪图之心。“廉”是廉洁,就是不隐瞒自己的缺点错误,即廉洁不贪,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耻”是羞耻,就是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在中国人看来,违背礼义廉耻就是不合理,例如,中国人看不惯不道德的人,看不惯唯利是图的人,看不惯贪赃枉法的人,看不惯作风不正的人。

中国人愿意讲理,喜欢合理,合理中有礼义廉耻,但是中国人的合理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持经达变。自古以来中国在社会基模上都是不断发展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变中有不变,这就是持经达变,可以说,在中华的文化中,变是合理的常态。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后,他忘记带量好的尺码。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www.xing528.com)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郑人买履是不能变通的极端例子,千百年来成为中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柄,这也印证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墨守成规的嘲弄与对持经达变的渴求。

汉宣帝时,渤海左右各郡,成年饥荒,盗贼蜂起。当地官吏不能制止,皇上在挑选能治理的人。丞相、御史推举龚遂,皇上任命他为渤海郡太守,当时龚遂70岁。召见时一看,龚遂身材矮小,和传闻说的样子配不上,皇上没大看重他。问他平息盗贼有什么办法,龚遂回答说:“渤海濒临辽远之地,沾不着皇上的恩惠,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围,官吏又不体恤他们,所以使得陛下的子民偷盗您的武器,在池塘中戏弄。现在您想让我打败他们呢,还是安定他们呢?”皇上脸色立刻郑重起来说道:“选贤良之人,本来就是要安定他们。”龚遂说:“治理乱民如同治理乱绳一样,不能太着急了。我希望丞相、御史不要说选用什么贤良,而用条文法律束缚臣下,只希望允许我便宜从事。”皇上同意了,派人骑马传旨到渤海郡边界。郡中听说新任太守到了,发兵来迎,龚遂都将他们打发回去了。传文下令所属各县,全部撤去追捕盗贼的官吏,说手拿锄钩田器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追问;拿兵器的才是盗贼。龚遂单车独马来到郡府。盗贼听到龚遂的政令,立刻解散,丢掉他们的武器弓箭而重新拿起钩锄。

龚遂能明了边民的心态,知道他们的合理诉求,故能用合理的方式安定渤海各郡,实质上是能够做到持经达变,从而实现了化有事为无事;化大事为小事,治得一方太平安乐。基于中国文化底蕴的中国式自我管理团队需要有像龚遂持经达变的领导者,也需要有同样才干的干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式自我管理团队需要像龚遂一样以人性为基础,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整个团队不强调绝对的对与错、好与坏,而是讲究是否合适、是否合理才是符合中国文化底蕴的自我管理团队的管理精髓,才是好的管理。

2. 领导者是中国式自我管理团队的核心

张良萧何韩信,辅佐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朝,功勋卓著。刘邦把自己同他们三人作了一番比较,得出了三个“不如”的结论。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刘邦又说:“三人皆人杰,我能用之,这是我之所以能取天下的原因。”刘邦、张良、萧何与韩信可以说是秦朝灭亡后乱世之中的创业团队,团队的核心是领导者刘邦,张良、萧何与韩信是刘邦手下的得力干将,也就是今天我们讲的卓越的干部。在中华文化氛围中,一个团队能否具有战斗力、能否实现自我管理关键看领导者,关键看领导者能否与其干部、其部下、其员工实现心灵感应。

宋高宗时有个侍郎叫曹咏,他善于逢迎拍马,深得奸相秦桧的欢心,所以官运亨通,连升三级,当了朝中的大官。曹咏当了大官后,有很多人来巴结他,曹咏非常得意。唯一让他感到气恼的是,他的大舅子厉德新却从不向他献殷勤。原来,厉德新头脑清醒,他知道曹咏并非凭真才实学而是靠依顺秦桧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咏这种人没有好下场,不肯同流合污。对此,曹咏耿耿于怀,一心想找个茬儿整整厉德新,无奈厉德新洁身自好,曹咏也无从下手。后来,秦桧死了,那些依附秦桧的家伙一个个倒台了,曹咏也被贬到了新州,厉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写了一篇题为《树倒猢狲散》的赋寄给曹咏。文中将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树上的猴子,揭露了曹咏这种人依靠秦桧这棵大树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丑恶行径。文中说如今大树一倒,猢狲四散,于国于家,真是可喜可贺,曹咏收到这篇文章后气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管理团队必须避免树倒猢狲散的惨剧发生,关键看领导者是怎样的人。领导者若德高望重,自我管理团队的成员就人人都是追求卓越的自我管理者;领导者若像秦桧那样,团队成员自然都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辈,自然就会树倒猢狲散。

作为自我管理团队卓越的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尽力地投入,不计较回报,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周易·无妄》讲:“不耕获;不菑畬;则利有攸往。”意思是说不是为了获得而去耕种,不是为了获得肥沃的熟地而去开垦荒地,这样就有利于外出交往。周易这里给出了一种交往的准则,即人与人的交往和人对自然界的活动,不能过于有功利心。这个准则适用于自我管理团队的领导者。

田横(公元前250—前202年)是秦末齐国旧王族,齐王田氏的后裔,继田儋之后为齐王。生于狄邑(山东高青县高城镇),是我国古代著名义士。陈胜、吴广起义抗秦后,四方豪杰纷纷响应,田横一家也是抗秦的部队之一。汉高祖消灭群雄,统一天下后,田横不顾齐国的灭亡,同他的战友五百人仍困守在一个孤岛上(现名田横岛,在山东)。汉高祖听说田横很得人心,担心日后为患,便下诏令说:如果田横来投降,便可封王或侯;如果不来,便派兵去把岛上的人通通消灭掉。田横为了保存岛上500人的生命,便带了两个部下,离开海岛,向汉高祖的京城进发。但到了离京城三十里的地方,田横便自刎而死,遗嘱同行的两个部下拿他的头去见汉高祖,表示自己不受投降的屈辱,也保存了岛上500人的生命。汉高祖用王礼葬他,并封那两个部下做都尉,但那两个部下在埋葬田横时,也自杀在田横的墓穴中。汉高祖派人去招降岛上的500人,但他们听到田横自刎,便都蹈海而死。由此可见田横对部下的影响之大。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必须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这样的领导就会有卓越的干部、忠诚的部下。在管理中国自我管理团队时,一味的施压、一味的激励是不会有太大用处的;领导者必须倡导团队成员内心深处认同的行为,并身先士卒,于是团队成员就会心甘情愿去做该做的事。这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3. 干部是中国式自我管理团队的支柱

张良、萧何与韩信是刘邦手下的得力干将,也就是今天我们讲的卓越的干部,没有张良、萧何与韩信,刘邦就不可能平定天下,建立汉朝。因为干部是中国式自我管理团队的支柱。干部的任用与选拔无疑是自我管理团队建设的关键所在。中国式自我管理团队选拔干部要坚持以德为先、量才为用的原则。

儒家强调“德性”为安身之道。《论语》中有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德治”是儒家区别于其他各个学派管理思想最突出的标志。依靠领导者的以身作则,进而对下属和民众实行道德教化,正是儒家所强调的“为政以德”的管理手段。“为政以德”就是突出管理活动中的道德价值取向,重视领导者以身作则的引导作用,兼顾宽严并济的控制手段。儒家所理解的“德治”,是要求管理者带头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从而吸引被领导者上行下效、同心同德去实现管理的目标。因此,在选拔干部时必须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如果一个人有好的德行,能力又好,稍加培养就可以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如果一个人有好的品德,能力平常,可以胜任一般性的工作;相反,如果一个能力很强的人,道德败坏,一旦担任重要的岗位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以德为先是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在各个时代都是“忠臣良将人人敬,逆子贼臣留骂名”。古人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就是说,不管你有多大才干,多大的丰功伟绩,只要你的品德出了问题,什么都一笔勾销了。宋朝奸臣秦桧写得一笔好字,现在的宋体字就是秦桧所创,但是后人不会称之为秦体,而称之为宋体。宋代著名书法家字体包括苏黄米蔡,却没人提起秦桧的书法造诣。

儒家认为只有贤人才能充当国家的领导者或管理者。在这些人的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德”,其次是“才”。真正的管理者应该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德为先并适才而用才是选拔干部的套路;必须提拔德才兼备的人到合适的岗位才能铸造具有战斗力的团队。正如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从很大意义上说,管理是树立榜样。”东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谢安,他出身于名门世家,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在德行、学问、风度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修养。当时的宰相王导也很器重谢安,青少年时代的谢安就已在上层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然而谢安并不想凭借出身、名望去猎取高官厚禄。东晋朝廷先是征召他入司徒府,接着又任命他为佐著作郎,都被谢安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了。后来,拒绝应召的谢安干脆隐居到会稽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出则游弋山水,入则吟咏属文,就是不愿当官。当时担任扬州刺史的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地命郡县官吏催逼,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仅隔一个多月,他又辞职回到了会稽。后来,朝廷的征西大将军、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桓温,请谢安作司马,他不得已才答应。这时他已经40多岁了。在谢安将要出任的那天,朝廷上的官员们都出来欢迎。这时有个叫高菘的官员,开玩笑地对他说:“你过去高卧东山,屡次违背朝廷旨意,不肯出来做官,想不到今天到底出来了!”太元八年(公元383年),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在前秦国与东晋的著名淝水之战中,谢安指挥得当,以少胜多,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符坚的百万大军。东晋的统治者能够选用德才兼备的谢安出任官职,才使得其统治转危为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