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鹊岸之战对吴楚关系的影响 改为 楚学论丛第7辑:鹊岸之战影响

鹊岸之战对吴楚关系的影响 改为 楚学论丛第7辑:鹊岸之战影响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楚灵王时期正是吴楚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吴楚关系迅速恶化,而鹊岸之战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转折点,一些影响吴楚关系的重要历史事件正发生于此时。笔者认为鹊岸之战本身对吴楚关系影响不大,影响重大是期间发生的“越大夫常寿过会楚子于琐”和“吴子使弟蹶由犒师”这两件事。吴楚关系进一步恶化。综上,鹊岸之战使得吴楚关系缓和的尝试破碎,极大地恶化了吴楚关系,推动了吴楚之间的战争不断走向新的高潮。

鹊岸之战对吴楚关系的影响 改为 楚学论丛第7辑:鹊岸之战影响

吴楚关系开始于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楚为众舒叛,故伐舒蓼,灭之。楚子疆之,及滑汭,盟吴越而还”[29],结束于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夏,楚子西、子期伐吴,及桐汭”[30]。时间约120年左右。楚灵王时期正是吴楚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吴楚关系迅速恶化,而鹊岸之战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转折点,一些影响吴楚关系的重要历史事件正发生于此时。

笔者认为鹊岸之战本身对吴楚关系影响不大,影响重大是期间发生的“越大夫常寿过会楚子于琐”和“吴子使弟蹶由犒师”这两件事。笔者来一一分析。

越大夫常寿过会楚子于琐。顾栋高评价:“是年越始见经,为楚通越制楚之始。”[31]楚深受吴从后方制约之苦,看到了越国的力量,便制定了“联越攻吴”的策略,大力扶植越国,用其在后方制约吴国。越楚联合使得吴国要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使其与楚国作战时要顾及后路,不能全力进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吴国的攻势,限制了吴国的发展。

同时吴国本与越国有旧怨,向之会后,诸樊迫于楚国的压力,将都城迁移到了姑苏,姑苏位于太湖之滨,本是越人活动的地盘,自此吴越开始争疆。由于楚越长期良好的关系加上与吴国的利益冲突,越国在之后的吴楚斗争中彻底倒向了楚国。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王余祭伐越,大胜并抓住一批俘虏,余祭让这些俘虏看守船只,却在之后巡视时被俘虏所杀,吴越仇恨更深。现在吴眼见仇国联合,必然会怒火中烧。吴楚关系进一步恶化。

吴子使弟蹶由犒师。这是吴楚关系史上仅有的一次和谈的可能。鹊岸之战吴军获胜,为何主动去犒劳楚军,还派出吴王子蹶由这种重要身份的人物,这件事本身就让人十分奇怪。笔者分析可能鹊岸之战楚军只是小败,主力尚存,吴国不确定能否战胜楚国,再加上灵王即位后吴军作战失利,胜少败多,心生怯意,想借此次胜利和楚军议和。可是骄傲自大的灵王完全不把吴国放在眼里,竟然要杀死蹶由祭鼓,幸得卜者以“天理循环”劝告,才作罢,最后把蹶由当作战利品带回楚国。

吴国是居住在长江边上的民族,长江在带给吴民族丰富的水产外也带来了无数的水患。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治水,必须下水捕捞,在古代物质条件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惨烈的伤亡。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长期与水搏斗的过程中,自然会培养出吴民族勇敢好战、漠视死亡的性格。楚国这种行为极大地刺痛了吴国的民族尊严,让吴国明白和楚国不存在和平共处的可能性,激发了吴民族内心深处的勇悍之气,怯意退去、恨意激生,战斗力极大提升,所以随后吴楚战争形势突变,吴军一扫之前被动挨打的局面,全面反击楚军。

综上,鹊岸之战使得吴楚关系缓和的尝试破碎,极大地恶化了吴楚关系,推动了吴楚之间的战争不断走向新的高潮。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楚学研究所)

【注释】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1270—1272页。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1270页。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1255页。

[4]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中华书局,1993年。

[5]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2页。

[6]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2页。

[7]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吴楚交兵表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93年,第2086页。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1271页。

[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1271页。

[10]刘光:《清华简〈系年〉“南怀之行”考论—兼说楚灵王时期的吴楚关系》,《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年第5期。

[1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1272页。

[1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1272页。(www.xing528.com)

[13]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3页。

[14]李学勤:《清华大学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第172页。

[15]董珊:《读〈系年〉札记》,《简帛文献考释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07页。

[16]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3页。

[1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1272页。

[18]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3页。

[19]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吴楚交兵表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086页。

[20]刘光:《清华简《系年》“南怀之行”考论—兼说楚灵王时期的吴楚关系》,《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年第5期。

[21]刘光:《清华简《系年》“南怀之行”考论——兼说楚灵王时期的吴楚关系》,《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年第5期。

[2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1272页。

[23]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第172页。

[24]马楠:《清华简辑证》,中西书局,2015年,第233页。

[25](汉)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63年,第377页。

[26]苏建洲、吴雯雯、赖怡璇:《清华二〈系年〉集解》,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第583页。

[27]子居:《清华简〈系年〉12—15章解析》,孔子2000网,2012年10月2日。

[28]侯文学、李明丽:《清华简〈系年〉与〈左传〉叙事比较研究》,中西书局,2015年,第67页。

[2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696页。

[3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1690页。

[31]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吴楚交兵表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93年,第208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