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技术及管理

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技术及管理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智慧图书馆的基础设施服务大致有三种,服务器服务、存储服务和网络连接服务,在这些方面,智慧图书馆显然需要云计算技术成为其重要的支撑平台。在智慧图书馆中,人工智能可以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将事物定量化,发现不同用户行为或文献资源间的关联规律,预测事物未来发展的方向。

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技术及管理

(一)物联网

物联网这个概念的正式确定,缘于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国际电联)2005年时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但其实早在1999年就已经有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并且有较为成熟的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产品出现在了市场中,当时的物联网还被称为“传感网”,主要依赖于RFID技术、物品编码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随着“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物联网引发了继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行业的变革浪潮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是自动识别、传感和定位技术组成的感知识别技术,如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技术都包含其中,而RFID射频识别技术也已经是图书馆很早就开始使用的识别技术了。据统计,2009年全球使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已经超过了2000家,在图书借还、统计、整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FID依靠的是电磁波,不需要物理接触也不需要光的传播,与传统图书馆的磁条或条形码相比,RFID技术能让自助借还机一次性识别多份文献资源,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时,RFID标签一般都能对水中、高温下等恶劣条件有一定的抵抗力,使用寿命长、安全性较高、读取速率快,是更适合当下图书馆的一种识别技术。但同时也有相比传统技术成本过高的缺点,导致目前还并不能在大多数图书馆推广。

智慧图书馆想要实现服务的高效、智能化,物联网是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它通过“万物互联”的理念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用户、馆员和设备互相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高度集成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使得传统图书馆的单向服务模式转向了智慧图书馆的多向网状服务模式,用户也可以在这种服务模式中最快并且最省力地获取所需的资源。

(二)大数据

大数据是一种数据的集合,它无法在短时间内被常规工具采集和处理,是一种传统处理模式无法处理的信息资产,具有数据规模大、数据种类多、流转速度快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处理往往离不开云计算、分布式处理和较为先进的存储与感知技术。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应用的大规模运用,图书馆界也迎来了的巨大变革。在大数据时代下,领导者不能再只是单单依靠主观判断和经验进行决策了,数据可以说明很大一部分的问题,任何决策都需要有数据的支撑。在大数据的帮助下,许多事物都可以被量化,领导者也可以根据大数据来进行定量的决策,决策的质量也会随着大数据采集与处理质量的提高而提高。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对图书馆管理中“资源、技术和人”这三个要素有了新的解读。传统图书馆中的数字化资源是有着很强关联性的结构化数据,它们都是用二维表格的形式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要获取这些数据较为简单,只需要按既定程序对目标进行采集即可。而在大数据时代中,以往的那些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如图片、用户微博、馆内行为视频记录等,半结构化数据如用户联系方式、浏览历史、浏览时间、各种记录等,也都不再是废料数据,反而要将它们充分地利用起来,对这些数据进行动态的、系统的整合,为用户提供更加智慧化的服务。[2](www.xing528.com)

(三)云计算

云计算的本质是分布式计算,它利用“云”将数据处理计算程序和海量的数据分解成无数块,这些分散的块被链接了许多服务器的系统处理并分析,最后将结果返回给用户。[3]云计算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1999年美国Salesforce公司提出“No Software(软件的终结)”,首次创造了为企业提供远程服务的理念,并在两年后推出首个让企业只需要登录他们公司的网站就能享受服务的CR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系统,这家公司也被称为“软件终结者”。随后在21世纪初,谷歌发表了引爆大数据时代的三篇论文,分别描述了GFS、Map Reduce和Big Table三个产品的详细设计思路,为现在的云计算产品的基础算法奠定了基础。2006年8月的搜索引擎大会上,谷歌的首席执行官首次提出了“Cloud Computing(云计算)”的概念,正式确定了云计算的历史发展地位。

对于图书馆而言,要想开展服务,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智慧图书馆的基础设施服务大致有三种,服务器服务、存储服务和网络连接服务,在这些方面,智慧图书馆显然需要云计算技术成为其重要的支撑平台。目前,图书馆界对于云计算技术是业务外包还是自身构建尚有争议,要想得到答案就必须分析二者的成本与效益。有研究人员提议让图书馆界一起共同研发,共同建立一个标准体系、共享部分硬件设施,这样既可以节省成本又可以实现标准化。

(四)人工智能

1950年,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提出了一个直到现在都有着巨大影响力“图灵测试”,他认为如果让人与一台机器交流,并且人无法发现与自身交流的是机器而不是人的话,那么这台机器就可以被认为是有智能的。1956年人工智能之父之一的麦卡锡正式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并在1971年创造了Lisp语言,另一位人工智能之父明斯基在1969年确立了人工智能的理论框架人工智能技术真正被大众所熟知是1997年IBM公司推出“深蓝”。在“深蓝”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比赛中,“深蓝”成功获胜,这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强大。[4]

对于智慧图书馆而言,人工智能其实就是让设备按照任务目标对数据、知识等信息自动地进行采集、处理与分析,并作出自主决策和控制。人工智能与自动化设备最大的不同在于,人工智能能够代替人类去完成一些复杂多变的脑力劳动,而自动化设备只能帮助人类完成一些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人工智能甚至能完成一些人脑无法完成的任务,这也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智慧图书馆中,人工智能可以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将事物定量化,发现不同用户行为或文献资源间的关联规律,预测事物未来发展的方向。

人工智能在图书馆的智慧服务中能发挥许多重要作用。一方面,人工智能将云计算、大数据和深度学习这三项技术联合起来,让图书馆能够在短时间内感知采集、整理、分析大量且多种类的数据,将数据分析一体化模式带入图书馆研究过程中,用数据说明问题,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为图书馆研究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够帮助降低图书馆馆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服务效率,让用户能够享受到个性化的服务,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更加智慧化,为图书馆服务带来了新的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