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教师必备的职业礼仪与规范

幼儿教师必备的职业礼仪与规范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因此世人称中国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于个体而言,礼仪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于一个社会而言,礼仪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秩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遵循礼仪规范的行为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嘉许;违反礼仪规范的行为则会随时碰壁,招致反感和批评。

幼儿教师必备的职业礼仪与规范

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因此世人称中国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而礼仪就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为了得到交往对象认可,在自己的仪容仪表、言行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

1.礼仪的起源及发展

“礼仪”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和《礼记》,是由“礼”和“仪”两个字构成的,代表的是两个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这表明,礼仪经历了漫长而久远的发展历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

(1)礼仪的起源。

礼仪作为一种相当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日益文明化的象征。它是一个群体在形成共同心理和文化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远古时候,人们祈祷天地神灵,保佑风调雨顺,祈祷祖先显灵降福等的仪式,就是礼仪的萌芽。这样的礼仪虽然相当简单,仅仅是人们共同心理的表现,却相当虔诚。后来,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正式的礼仪出现了,比如明确血缘关系婚嫁礼仪,区别部族内部尊卑等级的礼仪,礼仪的范围扩大成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采取的某种手段。西周时期的《周礼》《仪礼》《礼记》,就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起着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言行的作用。

(2)礼仪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的含义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礼仪被看作规范人们行为的工具,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因此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观点,认为礼仪是人的善性的发端之一,是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到了近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发生了变化,礼仪的含义也发生着变化。尤其在不同文化交融的背景影响下,礼仪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变革,成为一种道德规范,融入社会文化之中,成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成为提升中华民族精神素质和修养的重要因素。

2.礼仪的内容

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礼节、礼貌、仪表、仪式和礼俗,分别指明礼仪涉及的领域

(1)礼节。

礼节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惯用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社会外在文明的组成,具有相当严格的礼仪性质。礼节反映个体心灵,体现着一定的道德原则内容,反映了一个人对人、对己的尊重。一般来说,礼节主要包括见面礼节(握手、介绍、打招呼、鞠躬、拥抱、亲吻、脱帽、作揖、使用名片等)、举手礼节、问候礼节、致意礼节、约会礼节、聚会礼节、舞会礼节、宴会礼节,等等。

(2)礼貌。

礼貌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良好的言谈和行为,是人的道德品质修养的最简单、最直观的体现,是人类文明行为的最基本的要求,涉及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态度和行为举止几个方面。

(3)仪表。

仪表指人的外表,属于美的外在因素,包括仪容、服饰、体态等,反映个体的精神状态。美的仪表是个体的心灵美和外在美的统一,是高尚的道德品质,常常与人的精神境界融为一体。端庄的仪表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个体自尊、自重和自爱的表现。

(4)仪式。

仪式指行礼的具体过程或程序,按场合和用途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婚葬仪式、商业仪式、庆贺仪式、捐赠仪式等。它体现的是对某人或某事的重视,或者为了表示纪念或庆祝。

(5)礼俗。

礼俗即民俗礼仪,是指各种风俗习惯,是礼仪的一种特殊的形式。礼俗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了人们的心理需求,是在一定的群体或环境中沿袭下来的行为方式。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群体中,礼俗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

3.礼仪的本质及特征(www.xing528.com)

礼仪是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极大的变革。但无论如何变革,礼仪内在的本质和固有的特征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1)礼仪的本质。

礼仪从原始社会起源,到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始终体现着“德”与“敬”这一内在本质,即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准则。

于个体而言,礼仪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于一个社会而言,礼仪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秩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简言之,礼仪是个体和社会道德实践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一种文明行为,体现的是尊重,是对人对己的尊重,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机而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行为规范。

(2)礼仪的特征。

礼仪的形成,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礼仪的表现不同,但这些不同的礼仪,其中一定有被人们共同认同和遵守的部分。由此可知,礼仪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礼仪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礼仪的规范性,体现在它既有内在的道德准则,又有外在的行为准则,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和社会交往。遵循礼仪规范的行为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嘉许;违反礼仪规范的行为则会随时碰壁,招致反感和批评。礼仪的可操作性,体现在礼仪以人为本、重在实践、人人可学、习之易行、行之有效,于是有“礼者,敬人”的说法,在表达待人的敬意时,有明确的规定和禁忌,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方法。

其次,礼仪具有差异性和共通性。差异性,是指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有区域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由于民族特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不同,往往礼仪规范并不相同,即“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共通性,是指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无论人们身处何地,大致的礼仪是共通的,这也是国际交往礼仪形成的原因。

最后,礼仪具有继承性和变化性。继承性是指礼仪形成后,可以世代相传。变化性是指礼仪并非僵化的模式,每一种礼仪都有其产生、形成、演变、变化的过程,而且会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吐故纳新,随着内外交往日益频繁而互相借鉴吸收。

4.礼仪的作用

礼仪作为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代表着人类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约定俗成的表示尊敬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具有如下功能。

(1)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尺度。

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表示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遵守着约定俗成的规定,执行着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而这些规定和规范就是礼仪,因为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因此它在人际交往中,帮助人们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合理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2)礼仪是个体修养的反映和折射。

礼仪虽然有着自己的外在表现,但作为一种修养,它与人内在的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密切相关,是个体内在的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反映和折射。因此古人说“相由心生”,现代人则认为知识美。根本原因就在于,个体一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就可以深化自己的内涵,而这就是一种深层次的化妆、生命的化妆,由此让自己的精神面貌得到塑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进而获得生命的恒久之美。因此,在社会活动中,一个注重礼仪的人,必定是修养、素质较高之人。

(3)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

礼仪之所以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因为礼仪具有尊重、约束、启蒙和调节的功能。作为一种规范和程序及一种文化传统,礼仪发挥着规范、制约和调节人们相互关系的作用。作为一种行为准则,礼仪约束着人们的社会行为。重要的是,随着礼仪被制定和实施,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一种社会习俗和社会行为准则,以此成为指导人们塑造个人形象的手段,成为评判他人形象的标准。于是,一个交谈讲究礼仪的人,人们称其文明;一个举止讲究礼仪的人,人们称其高雅;一个穿着讲究礼仪的人,人们称其大方;一个行为讲究礼仪的人,人们称其美好……

(4)礼仪是公共道德规范。

礼仪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对个体来说,它是个体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表现;对社会来说,它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因此,礼仪是公共道德规范,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