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实践与变革的主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实践与变革的主导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代的唯物主义者都认为物质是变化的主体,而唯心主义则承认思维、意识是变化的主体。所以,存在是变化的主体,是一切属性的主体、承担者。[32]可见,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理智就是绝对主体,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承担者,是世界的本原。[33]所以,主体是本原的东西,第一性的东西,它是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化的承担者,一切性质和属性的承担者。主体具有对思维、对人脑的独立性。这就是主体和客体关系的本体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实践与变革的主导

在近代哲学中,主体范畴可以不与客体范畴相对而言,而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有联系。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这种运动、变化根源是什么?谁是这种运动变化的承担者?这是一种十分自然的提问。人们的回答是:充当这个运动、变化的承担者的,就是主体。在这种关系中的主体范畴,所要回答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因而同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近代的唯物主义者都认为物质是变化的主体,而唯心主义则承认思维、意识是变化的主体。

费尔巴哈从思维与存在的相互关系出发,对主体做了规定。他说:“思维与存在的真正关系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29]存在是本原,它只能从自身而来,只能为存在所产生,思维则是存在的属性,是由存在产生的,从属于存在。所以,存在是变化的主体,是一切属性的主体、承担者。

黑格尔则提出了相反的主张。他说:“照我看来——我的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只能由体系的陈述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同时还必须注意到,实体性自身既包含着共相(或普遍)或知识自身的直接性,也包含着存在或作为知识之对象的那种直接性。”[30]

黑格尔所说的主体,就是绝对主体,即绝对观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用思辨的话来说,就是把实体了解为主体,了解为内部的过程,了解为绝对的人格。”[31]又说:“黑格尔善于用巧妙的诡辩把哲学家利用感性直观和表象从一实物推移到另一实物时所经历的过程,说成想象的理智本身即绝对主体所完成的过程。”[32]可见,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理智就是绝对主体,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承担者,是世界的本原。费尔巴哈指出:“在黑格尔看来,思维就是存在,存在是宾词。逻辑学是思维要素以内的思维,或者是自己思维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或者是无宾词的主体,或者是同时兼为主体和宾词。”[33]

所以,主体是本原的东西,第一性的东西,它是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化的承担者,一切性质和属性的承担者。对主体的这种理解,在唯物主义者看来,或者在唯心主义者那里,都是一致的。不过,在主体到底是什么的答案上,其结论是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相一致的。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存在是主体;唯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思维是主体。这样一来,主体范畴不仅是认识论的范畴,同时也是本体论的范畴,它所要回答的正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马克思对主体的理解,同样表明主体范畴的本体论意义。在讲到人类运用具体思维的方式来掌握世界时,马克思说:“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实在主体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只要这个头脑还仅仅是思辨地、理论地活动着。因此,就是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必须始终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34](www.xing528.com)

作为思维的对象,现实的整体,是社会;而思维的具体,则是对现实整体反映。社会具体是实在的,思维具体是第二性的,它是头脑的产物。马克思把社会称作“实在主体”,表明它对于思维来说,是第一性的,本原的。主体具有对思维、对人脑的独立性。这是唯物主义的立场。唯心主义者把思维、自我意识看作主体,同样赋予主体以独立性。马克思说:“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也是提升为自我意识的实体,或作为实体的自我意识;于是,自我意识就从人的属性变成了独立的主体。”[35]

在这里,独立的不是存在,而是自我意识。因此,这种自我意识的本质不是人,而是理念,是人化了的理念。人的一切属性就这样神秘地变成了自我意识的属性,一切事物都起源于自我意识,并从自我意识中找到解释,找到它本身存在的根据。

在这里,提一下列宁对波格丹诺夫歪曲物质与运动关系的批判,是很有启发性的。波格丹诺夫认为:在“物质是运动着的东西”这个句子中,物质是句子的主语,“运动着”是句子的谓语,这样一来,人们就把“运动”作为“物质”的一种属性看待了。波格丹诺夫说:“相信物质的人们说:‘要知道,能量应该有承担者呀!……’奥斯特瓦尔特问得有道理:‘为什么呀?难道自然界一定要由主语和谓语构成吗?’”对波格丹诺夫的这番话,列宁评论说:“事实上,在思想上把作为‘主语’的物质从自然界中排除掉,这就是默认思想是哲学上的‘主语’(即某种第一性的、原初的、不依赖于物质的东西)。被排除掉的不是主语,而是感觉的客观源泉,因此感觉变成了‘主语’,就是说,不管以后怎样改变感觉这个词,哲学变成了贝克莱主义哲学。”[36]这里所讲的句子的“主语”,也就是现实世界的主体,所谓句子的谓语,也就是主语的属性。实在主体,就是这个主语,它是世界的本原。在实体与属性的关系中,实体就是主体。这种主体论就是本体论。

由于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使“主体”范畴产生了分化。唯心主义者把主体看作精神、观念、感觉等,这就使“主体”范畴向“人”的范畴演化,从而把主体看作社会的人,并把存在于人以外的世界(实体和属性)叫作“客体”,形成了主体和客体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这样,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也就对应着人与世界的关系。于是,哲学基本问题在这里有具体表现形式:人是本原的,还是世界是本原的?这就是主体和客体关系的本体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