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资源配置从管理羊杂汤中获取灵感

学习资源配置从管理羊杂汤中获取灵感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谦力排众议,决意守城抗击。取舍之际,于谦再次表现出了他的智慧。按照常规的思路,通州官仓里的粮食所有权属于政府,对这些资源的使用配置当然也必需由政府来支付成本。总之,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和于谦巧妙配置资源,运筹得当是分不开。于谦这种善于借助外力,用较小的代价配置庞大的资源的思路和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各级领导者仍然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学习资源配置从管理羊杂汤中获取灵感

对于想成就一番事业的领导者来说,掌握在手上的资源当然是越多越好。可是,对于不善于配置资源的人来说,有时候,资源反而会成为负担。

1449年八月,大明朝的群臣们就遇到了这样的一个大负担。

八月十五中秋节当日,大明朝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刺击败,二十万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皇帝本人也被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

瓦刺首领也先挟势进犯北京。北京城一片混乱,大臣们纷纷想要南迁避祸。于谦力排众议,决意守城抗击。

守城当然要储备粮食。北京边上的通州就有一个大粮仓,储存了数百万石的粮食,足够全北京城的人吃上一年。但通州距离北京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就当时的交通运输技术而言),运粮进城需要大量的民工,还要较长的一段时间。而也先的先头部队已经日益逼近,很可能运粮未毕,敌兵已至。要想粮食不被敌人抢走,就必须派出部队保护运粮的民工。可是,京城空虚,精锐部队全部已经葬身土木堡,连保卫京城的兵力还远远不够,哪里还有兵力来保护运粮呢?

也先的部队是骑兵部队,本来是捞一把就走的,如果这么多粮食被他们抢为军粮,就给他们的持久战的提供了充足的资本,后果不堪设想。

一方面,这些粮食是保卫京城所必需急需的资源,但另一方面,被敌人据为己有的可能性也很大。在这样的状况下,大好的资源就成了很多大臣眼中的负担,纷纷主张立即把这些粮食烧掉,以绝后患。

取舍之际,于谦再次表现出了他的智慧。

于谦下达了保卫北京城的第一道命令,调动南京备操军、河南备操军,南京备倭军、山东备倭军,江北运粮军以及宁阳候陈懋率领的浙军立即赴京勤王。这些部队大约有10万人,基本是预备役部队和后勤部队。但大明朝也就这么点兵力了,精锐的主力部队已经被也先消灭了。

同时,于谦要求这些部队必需从通州进入北京,由士兵在通州各自取粮,运送至北京,其中的一部分即作为兵饷。

一举三得!

第一,勤王部队本来就是要进京的,而由通州入京,并不会耽误多少行军速度。而且,10万人顺带运粮,阵容庞大,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运粮任务

第二,无须雇用大量的民工,可以节省不少费用。(www.xing528.com)

第三,军队运粮,自然无须保护,如瓦刺来抢,部队可就地迎战,故而无须考虑安全问题。

同时,于谦如法炮制,预支给京官本年九月到明年五月的俸粮,预支给驻京部队士兵半年兵饷,各自到通州粮仓自行领取。

于谦广泛发动了其他的力量运粮以作补充,他号召百姓有车之家,凡能从通州运粮二十石到京师仓库的人,发给脚银一两。这是不菲的奖赏。

在于谦的谋划下,通州粮仓的粮食迅速被运进了北京,为打好保卫战奠定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资源可以创造价值,可是配置资源也需要付出成本代价。按照常规的思路,通州官仓里的粮食所有权属于政府,对这些资源的使用配置当然也必需由政府来支付成本。很多大臣之所以把通州粮仓视为负担,要一把火烧掉,就是觉得配置运用这些粮食资源的成本太大。弄得不好,不但自己想用不了这些粮食,反而成为敌人的资源。

但是,于谦巧妙地通过预支俸饷,把本来集中在政府手上的所有权分散转化给数量巨大的士兵、京官,配置资源的成本当然也随之被分摊了。微观来看,总费用不变,而分摊到每个运粮者头上的绝对值却大大减小,很容易承担。而且,京官和士兵们提前领到战乱时最有用的粮食,积极性更是大大提高。总体来看,运粮工程的效率和安全性大大提高。

反过来说,如果这些粮食全部由政府买单运送进城,先不考虑安全和效率,那么,守城之际,军民一心,奋力抗敌,这些粮食也是要无偿分发给大家的,否则你争我夺,军心动荡,一旦形成内部争斗,城就守不住了。

而当时的局面是政府并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配置资源。在自己没有能力配置资源的时候,于谦并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简单地放弃,一毁了之,而是通过借用第三方的力量来支付配置资源所必需的人力物力成本。

除去京官和士兵自行运粮外,于谦号召有车百姓运粮,则是采用了市场手段,用较高的奖赏来吸引民间力量的助力。因为运粮可能遭遇风险,如果奖赏太薄,百姓可能不愿前来,所以要用重赏。这也是利用第三方的力量的一种资源配置方法,尽管这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但这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总体上不会花费太多的钱。

也先探听到通州之粮尽数入城,己方已经无法长期作战,对军心影响很大。最后,也先只能选择撤退。

总之,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和于谦巧妙配置资源,运筹得当是分不开。于谦这种善于借助外力,用较小的代价配置庞大的资源的思路和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各级领导者仍然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