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承恩从养猴子获取《西游记》灵感

吴承恩从养猴子获取《西游记》灵感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承恩生活清苦,但在创作《西游记》时,为了写活孙悟空,他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钱,在市场上买下了耍猴人的一只小猴子。吴承恩终于熟悉了猴子的动作、神态。对孙悟空生活习性方面的描写,完全依赖于吴承恩长年累月对小猴子的动态观察。

吴承恩从养猴子获取《西游记》灵感

吴承恩生活清苦,但在创作《西游记》时,为了写活孙悟空,他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钱,在市场上买下了耍猴人的一只小猴子。

他把小猴子养在家里,日夜观察。

吴承恩发现,小猴子的外形很有趣:一张桃子形的脸孔,脸上镶着一对圆圆的大眼睛,十分机灵;又塌又平的鼻子下,扁扁的大嘴巴吃起东西来飞快;一身浅棕色的毛,大衣似的披在身上;又光又红的屁股上,一条长长的尾巴像软鞭子似的甩来甩去,尾巴能绕在树干上,倒挂着身子荡秋千;它的前肢就像两只手,总是抬起来抓耳挠腮、搔首弄姿,令人忍俊不禁。

有一天,吴承恩很早出门,快天黑才回家。他刚把小猴子放出来,小猴子可能饿得慌了,不停地在假山上蹿上蹿下,爬来爬去,嘴里还叽叽地叫着。

吴承恩拿出一袋桃,小猴子赶紧抢了两个,拼命地跑出很远,跑到没有人的地方,模仿人的样子吃起来,嘴巴一动一动的,就像一个没牙的老头,滑稽极了。等到吃饱了,小猴子才肯回来,又将长长的尾巴绕在树上,晃晃悠悠地荡秋千,还对着人们扮鬼脸呢!

吴承恩终于熟悉了猴子的动作、神态。为了观察猴子在野外的生活习性,吴承恩又不顾自己年老体弱,翻山越岭,涉水过涧,风餐露宿,风尘仆仆地来到现在的连云港云台山下,给“美猴王”找了个“家”——花果山水帘洞,然后在这里长期观察猴子的一举一动。

小猴子来到大自然中,回归自己的天性,结识了不少山中的“朋友”——虎豹、獐(zhāng)鹿、猕(mí)猴等。小猴子在这里生活得十分开心,它一会儿在树杈间荡来跳去,一会儿又招来伙伴口尾相衔到水潭中饮水,一会儿在山上采花,一会儿在树间摘果。

一天,天气炎热,吴承恩感觉酷热难耐,就躺在树荫下避暑,仰头一望,小猴子们正在山林间来回穿梭,一刻不停。

有只小猴子口渴了,舌头在嘴巴旁舔了舔,眼睛直勾勾地盯住了远处枝头的一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忽地站起,朝着目标飞快地攀缘而去,伸出双爪便抓过了桃子,如获至宝般地跑开了。

有几只小猴子大步向小溪奔跑而去,它们从大石头上三三两两跳入水中,溅起了点点水花,一只只在水中欢乐无比,时而摇头晃脑抖落水花,时而在水中尽情扑腾,时而龇牙咧嘴,像是在对树上的伙伴炫耀着水的清凉……

还有几只小猴子围成一圈儿,不是用前肢抓抓屁股,就是用后肢挠痒痒,或是相互摩擦、拉扯,原来是在捉虱子呢!

夜晚,小猴子睡在石崖之下;白天,小猴子又精力充沛地在山间游玩。寒来暑往,一年一年悄然而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吴承恩下如此功夫,精细地观察,他的心中有了无数只猴子的鲜活形象,因此他才能在《西游记》中,把美猴王智勇双全的特征描摹得栩栩如生。

经典溯源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玩耍。你看他一个个:

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邷么儿;跑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八蜡;参老天,拜菩萨;扯葛藤,编草帓;捉虱子,咬又掐;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压的压;扯的扯,拉的拉,青松林下任他玩,绿水涧边随洗濯。

——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

藏在故事里的写作秘籍

故事解读

孙悟空能够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孙悟空神通广大、聪明好学、敢做敢当,更是因为吴承恩把孙悟空这一角色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我们喜爱美猴王孙悟空,不仅仅爱他机灵可爱的外貌,更喜爱它自由自在、洒脱不羁(jī)。对孙悟空生活习性方面的描写,完全依赖于吴承恩长年累月对小猴子的动态观察。小猴子动作、神态、心理的变化,吴承恩都了然于心,所以在刻画孙悟空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www.xing528.com)

小猴子的一切变化都被吴承恩的眼睛记录了下来。当小猴子饿了时,他观察到小猴子“不停地在假山上蹿上蹿下,爬来爬去,嘴里还叽叽地叫着”;当他把桃子给小猴子时,他观察到小猴子“抢了两个,拼命地跑出很远,跑到没有人的地方,模仿人的样子吃起来,嘴巴一动一动的,就像一个没牙的老头”;当小猴子吃饱了的时候,他又观察到它“将长长的尾巴绕在树上,晃晃悠悠地荡秋千,还对着人们扮鬼脸呢”。

你看,这就是对动物生活习性的动态观察。读了吴承恩生动的描写,我们能想象到猴子高兴时的样子、生气时的样子、挠痒痒时的样子、在山林间尽情嬉戏时的样子……

只有用眼睛去记录变化,才能发现事物最灵动而美好的样子!

高手心法

读完上面的故事解读,有个同学就说了:“哦,明白了,原来观察动物就是‘动态观察法’呀!”这位同学挺聪明的,但是只说对了一半。其实呀,不光动物会“动”,人物也会“动”,植物、景物也会“动”,也会变化。观察这些人物或事物在运动变化状态下的特点,这就是动态观察法。

下面举一些例子,让大家更清楚、更明白。

一、对动物进行动态观察

这一点,大家在读《吴承恩养猴子》这篇文章过程中就已经明白了。我们既可以观察小动物吃东西时的样子,也可以观察它玩耍时的样子,它的动作、神态、叫声等,都可以观察。同学们都喜欢养动物,或者去动物园玩儿,要多观察动物的动态。

二、对人物进行动态观察

鲁迅小说故乡》中的闰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闰土,小时候多么天真活泼,“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老了变得像个木头人一样,“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前后对比,变化之大,让人感叹。这就是人物的动态变化。在时间的推移中,人的年龄、身材、面貌、性格等都在发生变化,你会发现,身边熟悉的人都在变。有时候,在一件事情的推进中,人物由于情绪的变化,语言、动作、表情、心理也会随之而变。

三、对植物进行动态观察

可以写一写某种植物在各个阶段的不同状态,例如,发芽时、生长时、开花时、结果时……运用优美准确的语言,描写出植物在不同阶段的样子。有位同学在《水仙花》一文中,描述了自己观察水仙花的生长过程。奶奶给她买的水仙花不断地生长,先是“看上去和大蒜头没有什么区别”,接着“冒出乳白色的嫩芽”,然后“长出扁扁的绿叶”,后来“长出绿豆大的花苞”,最后“绽放出洁白的花瓣,显露出金黄的花蕊”。这位同学的细心和耐心都值得点赞!

四、对景物进行动态观察

对景物的动态描写,最经典的莫过于巴金的《海上日出》了。月有阴晴圆缺,潮有波澜起伏,云也会瞬息万变……只要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景物的灵动之美。

思维拓展

寒来暑往,花开花落,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中,一切事物都发生着变化。我们认识事物,不能仅仅观察它静止的一面,还应该注意它的动态变化,这样事物才会显得更加灵动、活泼,有生气。

一轮月亮高挂在夜空,月光如水洒向大地固然美丽,但那阴晴圆缺的变化更让我们感受到月亮多变的美,也让我们领略到宇宙的无穷魅力。

大熊猫萌萌的模样固然让人心生怜爱,但它爬树时灵活的样子、啃竹子时贪婪的样子、在地上翻滚嬉戏时的样子,则更显憨态可掬。

城市里高楼耸立,尽显繁华,但从城市演变的角度来看,以前的城市有着历史的底蕴、岁月的沧桑。这种古今城市演变的过程,也是一种美。

用动态的眼光去欣赏事物,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美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