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游记》及其作者吴承恩

《西游记》及其作者吴承恩

时间:2024-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作者、题材与主题《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流行最广、最为群众喜闻乐道的小说之一。《西游记》所写的是玄奘取经的故事。亦可见吴承恩之前已经有关于《西游记》的古本存在,可惜现今已经亡佚。《西游记》中宣传了不少道家和佛家的道理和落后的宗教思想。这,也是《西游记》重要内容之一部分。(二)孙悟空及其他人物形象孙悟空是《西游记》艺术生命的核心,假若说全部《西游记》都是集中描写孙悟空都不为过。

《西游记》及其作者吴承恩

(一)作者、题材与主题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流行最广、最为群众喜闻乐道的小说之一。作者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县人。幼年即以文才闻于乡里。但却“屡困场屋”,四十三岁才中贡生。五十四岁因母老家贫,屈就长兴县丞,因“不谐于长官”(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拂袖而去。后来便回归故乡,从事创作,《西游记》大约就是他晚年回故乡后写的。据《淮安府志》记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剧,所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他又极喜好神怪故事,“在童子社学时,每偷市野言稗史,惧为父诃夺,私求隐处读之。比长好益甚,闻益奇。迨子既壮,旁求曲致,几贮满胸中矣”(《禹鼎志序》)。这种卓异的文学修养和艺术爱好,是形成《西游记》独特风格的重要因素。

吴承恩一生家境贫寒、穷愁潦倒,从而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就比较深刻,他揭露当时败坏的社会风习:缙绅之“曲而跽、俯而趋,应声如霆,一语一偻”;丈夫之“笑语相媚,妒异党同,避忌逢迎,恩爱尔汝”;读书人之“手谈眼语,诗张万端,蝇营鼠窥,射利如蜮”(《贺学博未斋陶师膺奖序》)。他同情被压迫人民,对“心为乎小民,而力抗夫强家”(引文出处同上)的掌政教官吏极力赞扬。从此,我们可以了解《西游记》中对封建社会丑恶现象的讥笑、对被压迫者反抗斗争的歌颂,乃作者思想认识促成的。

《西游记》所写的是玄奘取经的故事。历史上玄奘是个勇敢、坚强、有作为的人物,他冒着无数的危难艰险,取得佛教经典六百余部回国,并加以翻译,对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学生慧立给他写的一部《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便是他这段生活的实录。

此事作为一件奇闻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引起人们的敬佩和赞叹,因此就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事物的爱憎进行创作,使这个故事越来离史实越远,而与人民生活、现实斗争更接近起来。今天所见到的最早的民间创作,是宋元间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此书凡十七节,第一节缺,内容与《三藏法师传》大不相同,其中出现了猴行者帮助玄奘取经,并成为故事的中心人物,也出现了深沙神,即后来的沙僧。此外,《永乐大典》中所收的《西游记》还保存了“魏徵斩龙”一段遗文,和今天《西游记》中所记载的基本相同。亦可见吴承恩之前已经有关于《西游记》的古本存在,可惜现今已经亡佚。

取经故事不但作为讲唱文学的题材,同时也成为舞台表演的资料。金院本有《唐三藏》剧目,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其中已经有了收孙悟空、沙僧、猪八戒等情节。到明代出现了杨志和编的《西游记》,凡四十一回,主要故事梗概和思想倾向与吴承恩之作相同,是吴承恩创作的直接根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云:“似取经故事,自唐末以来至宋元,乃渐渐演成神异,且能有条贯,小说家因亦得取为记传也。”

吴承恩即取民间创作为题材,又根据杨志和所编著,并渗透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生活经验进行创作。“其所取材,颇极广泛……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几乎改观”(《中国小说史略》)。把这部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极大的提高了。

《西游记》的主题是什么?我认为其主题前七回和后来的八十一难是不统一的,前七回表现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后来的八十一难则表现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征服自然的英雄气概。

很显然,《西游记》前七回描写了两个世界,一个是魔的世界,一个是神的世界,神要降伏魔,魔则坚决反抗,因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个斗争的形式虽然是神与魔,但其内容却渗透着广大人民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现实因素。神的世界,神的统治机构,正是现实社会封建统治制度和结构的影像,魔的世界如花果山水帘洞的平等自在生活,则是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生活理想的反映,他们的反抗斗争,也类乎封建社会农民的“造反”。他们与天兵天将决斗,打入天宫,闹得最高统治者的宝座摇摇欲坠,不得不施行欺骗手段来招安,经过几次招安,几次反叛,最后在凶恶的封建势力压迫之下失败了。这多么像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过程,使人们感到作者好像有意识地在写农民群众的起义斗争。

后来八十一难描写的虽然也是神与魔的斗争,但是斗争的性质却改变了。这些妖魔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是被压迫者的要求、志愿的体现者,而是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的幻化,成为某种困难的象征。孙悟空则成为克服这许多困难、征服这些万恶自然现象的伟大精神力量,他排除困难为被压迫者出力等,是八十一难中最感人的所在。当然,孙悟空在与妖魔的斗争时,往往借助诸天佛神的力量,好像孙悟空又站在神的方面,对神佛有一定的信任,摆脱不了神权思想的束缚,这是他的局限性。

《西游记》中宣传了不少道家和佛家的道理和落后的宗教思想。但是,《西游记》毕竟不是宗教教科书,而是一部有丰富生活根据的小说,它所表现的具体生活内容,往往给予宗教不同程度的批判。特别是对道教,揭露了它欺骗人民、残害人民的暴行,它以妖术诱惑国王吃小孩的心肝(七十八回),并以妖术迫害僧人。对佛教的戒律也表示不满,猪八戒对观世音即说:“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对佛教的六道轮回,也给予一定程度的揭露。这,也是《西游记》重要内容之一部分。

《西游记》是一部充满矛盾的作品,不仅主题如此,其他内容和情节也如此。我们不应该简单化对待,而要作具体细致的分析。

(二)孙悟空及其他人物形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艺术生命的核心,假若说全部《西游记》都是集中描写孙悟空都不为过。孙悟空是怎样一个人物呢?他是现实生活中概括出来的,经过群众理想化了的英雄形象,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斗争要求和生活理想。他有一种不可驯服的野性、坚强不屈的意志、克服一切的毅力和乐观主义精神。大闹天宫是他性格最光辉的表现。他闹了东海和冥司,偷了王母娘娘蟠桃、御酒和金丹,闹了蟠桃会,打败了天兵天将,这还不行,还要夺取玉皇大帝的宝位,他说:“他虽年幼修长,也不应久居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七回)他这种不推翻最高统治者决不罢休的精神,表现了多么威武的英雄主义气概!但是不幸的很,和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相同,他最终还是失败了,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其后唐僧去西天取经由此经过,才把他救出来。他听观音的话,戴上紧箍咒,做了唐僧的徒弟。从此,孙悟空在精神上便蒙上一层悲剧色彩。

但是,孙悟空的顽强意志毫无减损,他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气概也并未削弱,对封建统治阶级始终采取轻蔑的态度。弥勒误走黄眉童儿,去人间为害,他嘲笑弥勒道:“好个笑和尚!你走了这童儿,教他诳称佛祖,陷害老孙,未免有个家法不严之过!”(六十六回)又当他去灵山请如来为他除掉狮驼山三个妖魔时,如来说认识他们,他立刻问道:“那妖精与你有亲哩。”“亲是父党?母党?”如来向他解释后,他则说:“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七十七回)对这些无上尊君,他都给以无情、大胆的嘲弄!

孙悟空具有伟大的气魄,他蔑视一切权威和封建势力。在他看来太上老君不过是个“纵放家属为邪”的“老官儿”(三十五回),北海龙王不过是个“带角的蚯蚓,有鳞的泥鳅!”(四十六回)他并不把国王放在眼里,他救了乌鸡国王之后,让国王替他挑行李担子,并问道:“陛下,着你那般打扮,挑着担子,跟我们走走,可亏你吗?”(三十九回)让皇帝这样做,他认为是应该的,也是公平的,皇帝没有什么了不起,也要劳动,他“若肯要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四十回)。

孙悟空毫无奴颜婢膝,在任何尊贵者面前从来不下跪,请求别人援助也理直气壮,从无哀怜之情。他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自己不但不为诸天佛神所屈服,而且还驱使龙王、雷公、风伯等来为自己效劳。他说:“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八宿惧我,九曜星官怕我;府县城隍跪我,东岳天齐怖我;十代阎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五十六回)“三界五司,十方诸宰”,无不在他驱使之下,他勇力足以“踢天弄井,搅海翻江,担山赶月,换斗移星”(四十六回)。

孙悟空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对克服任何困难都抱有极大的信心,绝少悲观失望,总是勇往直前,永不退缩。他秉持着坚定的信念,即“功到自然成”,“有何难哉!”(四十三回)所以在取经的路途中遇到的许多困难,都经过他的努力得到解决。在克服困难时刻,他有明确的目的,即为民除害,“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极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四十四回)。若有请求他除害,他总是一口承应,欣然从之。他到了驼罗庄,李姓老者求他拿怪,他唱个大喏:“承照顾了!”猪八戒责怪他惹祸,他则说:“贤弟,你不知。我唱个喏,就是下了个定钱,他再不去请别人了。”(六十七回)他就是这样不顾生命危险、肯于搭救别人的“有仁有义”(三十回)之士。在车迟国,他铲除了三个妖魔,拯救了数百名和尚于苦难之中;在比丘国,降服了鹿精,救出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的生命;在驼罗庄,消灭了吃人的蛇精,保证了五百多户人家的安全。这,都充分地表现了他思想行为的人民英雄主义精神。

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也是他形象的重要特点,是极其动人的所在。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美丽的幻想,反映了他们想以机警伶俐的变化适应现实斗争的需要。这是我国中世纪人民基于现实生活生发出来的真诚愿望。

孙悟空是我们民族的英雄形象,他那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智慧、充沛的毅力和仁义的胸怀,都体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www.xing528.com)

保护玄奘取经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猪八戒。猪八戒基本上是个正面人物,而且是个农民形象。他在高老庄高太公家做女婿,“一进门时,倒也勤谨:耕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十八回)。他使用的一把九齿钉耙,即是一件农具。孙悟空嘲笑他:“你这耙可是与高老家做长工筑地种菜的?”(十九回)陈家庄的妖怪也说他“想是雇在那里种园,把他钉耙拐将来也。”(四十九回)他自己也说:“我老猪还是长工!”(三十九回)从他的思想性格看,也是个农民。他比较喜好劳动,力大能干,过荆棘岭时,努力用耙开路,过七绝山稀柿胡同时,也不怕脏臭地拱出一条路来,打牛魔王时特别出力。他比较淳朴爽直,是个“直肠痴汉”(二十回),经常弄小机谋,也往往表现了他粗爽。这些都应当是农民的品质。但是,猪八戒是个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沾染了许多剥削阶级的东西,有不少市侩作风。他贪财好色,好吃懒惰,私有观念很重,玩弄手腕,投机取巧,扯谎骗人,取经的信念不坚定,一遇困难即想“散伙”等。作者对他思想作风上这些落后因素,作了无情地嘲笑和讥讽。猪八戒思想作风上有这些阴暗面,不足为奇,正是封建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在他身上的反映。

唐僧是个慈善的和尚,有“慈恤万民”的菩萨心肠。但是,他软弱怕事,看见妖魔即吓得滚下马来。他慈善,但不分善恶,一视同仁,因此经常陷入重重困难之中。路途中与孙悟空发生无数的矛盾和斗争,念紧箍咒、驱逐孙悟空等,这恰巧批判了他不明事理、不杀不盗戒律的虚伪,而赞扬了孙悟空是非分明、机警智慧、忠于理想的可贵品质。

沙僧虽然是唐僧取经的师徒四众之一,但性格不鲜明,只能算作《西游记》中全部人物故事的陪衬而已。

《西游记》中创造的人物不少,但真正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只有唐僧师徒四人,而称得起有性格的只是孙悟空、猪八戒、唐僧三人。

(三)《西游记》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西游记》在艺术上有特异的成就。作者驱使着特异的想像力,创造了奇特的神话世界、奇特的环境和性格,以丰富的幻想奔驰于天地之间,幻想出天宫、地府、龙宫和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等,把整个自然界和社会幻化了。在幻化了的自然界和社会中渗透着现实社会的矛盾和斗争。

《西游记》在特异环境下创造的人物,都不是一般状态下的形象性格,而是奇特、瑰丽的。像孙悟空、猪八戒这类形象,不是生活中常见的,但他们的独特性格却是人们所熟悉的。其他许多妖魔形象也都和他们各自的环境、性情、爱好是统一的,他们都是现实社会中某类的人,是对生活中人的概括。正如鲁迅所说:“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中国小说史略》)所以,《西游记》中的众多妖魔形象,不是作者纯主观的想像,而是现实生活的复制。

《西游记》独具的格调,即幽默诙谐,全部作品充满了喜悦、乐观精神,对封建统治者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给以嘲弄,对封建社会一切庸俗丑恶的现象则给以讥讽,即鲁迅所谓“讽刺揶揄”(《中国小说史略》)者。如孙悟空和猪八戒在驼罗庄破除大蟒精,他二人追蟒精到洞口一段描写:

八戒未曾防备,被他一尾巴打了一跌,莫能挣挫得起,睡在地下忍疼。行者见窟中无物,搴着棒,跑过来叫赶妖怪。那八戒听得吆喝,自己害羞,忍着疼,爬起来,使耙乱扑。行者见了,笑道:“妖怪走了,你还扑甚的了?”八戒道:“老猪在此‘打草惊蛇’哩!”

这是对现实社会“打草惊蛇”者的嘲讽。《西游记》诙谐幽默格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嘲笑讥讽了生活中的人情世态以及统治阶级的尊严等,有深厚的生活基础。

《西游记》是采用群众的语言创作的,生动活泼、简洁有力、文野并用、俚趣横生,用来描写人物性格、表现现实生活,能逼真地再现人物的神态和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斗争。如孙悟空在平顶山莲花洞被两个妖魔捉住,放在宝葫芦中要把他溶化。他却变了个蟭蟟虫飞出来,又变成一个小妖倚海龙,站在两个妖魔旁边,侍奉他们,接着有这样一段描写:

那老魔拿了壶,满满的斟了一杯酒,近前双手递与二魔道:“贤弟,我与你递个钟儿。”二魔道:“兄长,我们已吃了这半会酒,又递甚钟?”老魔道:“你拿住唐僧、八戒、沙僧犹可;又索了孙行者,装了者行孙,如此功劳,该与你多递几钟。”二魔见哥哥恭敬,怎敢不接,但一只手托着葫芦,一只手不敢去接,却把葫芦递与倚海龙,双手去接杯,不知那倚海龙是孙行者变的。你看他端葫芦,殷勤奉侍。二魔接酒吃了,也要回奉一杯。老魔道:“不消回酒,我这里陪你一杯罢。”两个只管谦逊。行者顶着葫芦,眼不转睛,看他两个左右传杯,全无计较,他就把个葫芦摁入衣袖,拔根毫毛,变个假葫芦,一样无二,捧在手中,那魔递了一回酒,也不看真假,一把接过宝贝,各上席,安然坐下,依然叙饮。孙大圣撤身走过,得了宝贝,心中暗喜道:“饶这魔头有手段,毕竟葫芦还姓孙!”(三十四回)

这里集中地表现了孙悟空的机警、伶俐,嘲笑了两个妖魔的愚蠢和自鸣得意。语言简洁准确,幽默而富有俚趣。

《西游记》全书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一至七回,写孙悟空的出现,大闹天宫和被招降的故事。第二部分八至十二回,写魏徴斩龙、唐太宗入冥、刘全进瓜和玄奘应诏取经的故事。第三部分十三至一百回,写孙悟空和玄奘取经经历八十一难的故事。这三部分总体上是统一的,各部分之间,又包括许多小故事,各自有独立的结构。《西游记》便是由这许多故事连环结构而成的作品。作为结构的中心人物是孙悟空,通过孙悟空把《西游记》全部结构连贯起来,孙悟空是《西游记》结构的基干。当然《西游记》结构也有缺点,即松弛不紧严,而且许多故事情节重复,尤其后来的八十一难,除了某些感人的章节外,不少故事都雷同,看了之后很难留下什么印象。

《西游记》的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作者是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描写现实的,他笔下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都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的。但是,他把这些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理想化了,把现实矛盾斗争理想化了,使他所塑造的人物和所描写的现实斗争更高更有概括性。《西游记》浪漫主义的基本特点,是作者笔下人物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对理想的热望和坚持。

《西游记》中也混杂着不少封建糟粕,如宣传因果报应、成仙得道、佛法无边等。刘全冒死进瓜,换得死去的妻子再生;孙悟空那样的本事,却逃不出如来的手掌。这应当都是作者落后思想意识的反映。

《西游记》是一部杰出的通俗小说,在群众生活中有着长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儿童的教育很大,从某些方面讲它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群众热爱孙悟空,称他为“美猴王”,他的反抗斗争行为在群众精神世界中留下了鲜明的迹象,鼓舞群众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

《西游记》的题材也给后代文学创作以很大影响,许多通俗文学作家竞相采用同一题材进行创作,先后出现的续作主要者有《后西游记》、《续西游记》和董说的《西游补》以及《封神演义》等,但其现实意义和艺术成就远不如《西游记》。此外,还有《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等,便是神魔小说发展的末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