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春作伴》编剧随笔

《青春作伴》编剧随笔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剧名,就用《青春作伴》!《青春作伴》的旧名,让我的创作思绪勾连到了贫困生的素材,使得剧作渐渐有了一个模糊的方向,但具体的现实行动还很缺乏。11月份,经过29天的排练,《青春作伴》的第二版又参加了2015年陕西省校园戏剧节,还应邀到西安外国语大学进行了巡演。《青春作伴》的创作过程,就是和青春一起成长的过程。

《青春作伴》编剧随笔

高字民

越是身边的事儿,越不好写。

毕业后,留校在学校电视台从事电视编导,拍新闻,做专题。因为是在校园中,自然会时时见证各种学生活动,也少不了和团口、学生口的老师打交道。2001年、2002年和2010年,我还先后三次应当时的校团委书记李彬、严汉平之邀,为“五月的鲜花”电视文艺汇演编写了校园综艺情景剧《传统与现代》《飞天》《村官和他的同学们》。2007年年底调入文学院后,由于专业背景的原因,我先后担任了“黑美人艺术节、学生小黑剧社以及研究生戏剧影视研习社的艺术指导。近年来编创或指导了《家里的玩偶》《武贰》《山寨爸爸》《心有千千结》等多部校园话剧的排演、竞赛工作。因为戏剧排演,时常和学生们“在一起”,也和团口、学生口的老师——辅导员们有了更多更深的接触。一次,我半开玩笑半当真地对文学院团委书记王理鹏说:“理鹏,我写一部关于你们,关于你们和学生‘在一起’的戏吧。”

说着无意,听着有心。理鹏很是当真,向文学院赵强书记、李彬副书记先后汇报了该设想。他们都很期待,把这一设想纳入校党委组织部在文学院党建项目的计划,并希望该剧能在2015年“黑美人”艺术节上演。接下来的日子,一直是被隔三岔五逼“文债”的日子。他们屡屡问,我屡屡含混的笑答,正在构思,还没动笔呢。不是我在应付,而是的确一直在构思,但却始终没有一个清晰和满意的思路。

曾经,想过写一家三代都是高校教师的故事。爷爷曾是中层领导、父母是专业教师,女儿由于考博没成功,最终“曲线救国”以辅导员岗位留校。工作两年后,女儿在辅导员岗位干得很出彩,但对专业学术却时时不能忘怀。于是,她陷入了继续考博、从事专业学术研究,还是塌下心来从事辅导员职业的冲突抉择。也曾想,写一位优秀的学生在毕业前夕查出绝症,面对即将谢幕的青春的无限留恋和感伤。但仔细想想,却感觉这两个故事都是说理或抒情的成分太浓,盖过戏剧行动。简言之,事件不够具体,冲突不够明晰。还曾想,写一个研究生因揭发导师学术不端和成果造假被打压最后求助于辅导员老师的故事。这样的情节,似乎冲突够激烈,但问题在于缺乏典型的一手素材,没有直接的切身体验,总有一种“为戏而戏”的编造痕迹。最终,这些构思也就都放弃了。

写什么?写什么?写什么?看似熟悉的生活,却因找不到突破口,始终进入不了创作的疆域。没有灵感,创作处于卡壳状态。我索性放下不想了。就先务务“正业”吧!赶写教育部课题的成果书稿,尽快把拖了几年的结项任务完成。这几年,由于“不务正业”地写戏、看戏、指导学生排戏,耽误了太多的时间。课题、论文、著作几乎被淡忘。2015年过完春节,我基本放弃了这个剧本的创作计划,准备潜心学术研究。但开学后,李彬、王理鹏又一次次急切地询问,温柔的逼劝。没有真正放下的构思又屡屡暗潮翻涌,我于是遭遇了近年来最纠结的一段创作经历。在临近“黑美人”艺术节剧本最终截稿日的最后几天,我才下定决心,好赖把这个题材先写出来,尽快了结这种纠结状态吧!

剧名,就用《青春作伴》!这是多年前自己写过但没拍成的一部电视剧的片名。那是大学毕业不久,我本科的同班同学的一次创作练笔。题材是写大学贫困生的故事。后来,我还曾想把这一题材重新创作。为此,还独自一人去了甘肃岷山县的山村做了实地调研。

去岷山调研,关注的是由于父母的职业乞讨而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困境和尊严尴尬。故事冲突的核心不在校园,而在于当代社会的深层矛盾。贫富之间的悬殊、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自我与社会的割裂、真诚与虚伪的对峙,都蕴含其中。《青春作伴》的旧名,让我的创作思绪勾连到了贫困生的素材,使得剧作渐渐有了一个模糊的方向,但具体的现实行动还很缺乏。奇怪的是,就在那一刻,我不知为什么想到了芮成钢——那个著名的、栽了跟头的央视主持人,也想到了钱理群教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精辟概括和评价。(www.xing528.com)

如果说,大学里的学生思想教育,贫困生有贫困生的困惑,那么“富裕”生应该也“富裕”生的问题。这里,我之所以给富裕加上引号,是想特指那些富有才华、精神富裕的所谓的“优秀生”。如果对他们不能给予充分的教育和有效的引导,那些貌似优秀的孩子,可能会最终经不起诱惑,驾驭不了青春,不知不觉间迈向“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歧途。

顺着这个思路,我把贫困与富裕的社会冲突投射到校园,在精神成长的主题上向深处挖掘,这正是本剧的主题。为了落实情节线索、展开戏剧行动,我选择了自己较为熟悉的学生剧社排演、微电影导演等内容。在这些方面,我拥有丰富的素材和深切的体验。很快,剧作故事的雏形浮出水面:一个富有个性和才华的学生导演因为拍纪录片参赛获奖而给同院的贫困生同学带来了无法应对的生活困扰。在剧中,作为主角的辅导员老师面临的矛盾,就是如何把认识偏执的学生拉回正轨,弥合由贫富撕裂造成的巨大创伤。

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我写出了四幕的故事梗概。接下来,为避免干扰,我专门“闭关”三天,集中写作,终于在“黑美人”艺术节剧本截稿日已过的第四天,才拿出了初稿。由于稿子出来得晚,剧组自然组建较迟。此时,演员已经快被其他剧组选光了。在排练中,演员又发现剧本过长。于是集思广益,快速删减了剧本。娇小而坚韧的导演——小黑剧社的社长孟杰,顶住各种压力,以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尽量追赶,终于如期完成任务,使得剧目得以顺利上演。

11月份,经过29天的排练,《青春作伴》的第二版又参加了2015年陕西省校园戏剧节,还应邀到西安外国语大学进行了巡演。一场场、一幕幕,我和王理鹏尽量抽时间陪同学们一起排演,一同探索。在剧中,几位主要角色的名字,都多多少少隐含了许多身边人、身边事的印记。剧中两位书记的名字,龚诚、秦璞,合起来正好是西北大学校训“公诚勤朴”的谐音。

然而,我自己清楚,这样的创意也罢,巧合也罢,其实只是在掩盖剧作的些许的问题。剧写完了,也演过了,但故事却讲得并不令人满意。身边的人和事,历历在目,剧本中的叙事却有些朦朦胧胧,似镜花水月,瞧不真切。

《青春作伴》的创作过程,就是和青春一起成长的过程。在陕西省校园戏剧节竞演结束之际,我忽然有了新的灵感:是否可以用当代前沿的论坛剧场的方法,邀一帮辅导员和学生一起观剧呢?选择剧中的核心片段,通过角色替换技术,请观剧者即兴扮演剧中角色,展开讨论,甚至争辩。如此,把戏剧人的剧场舞台和辅导员的工作论坛交织融合。其结果将会怎样?尚不可知,但却令人充满期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